新疆頭條訊(文/圖 首席記者 郭玲 通訊員 承文明)2018年10月,經國家專項評估檢查,尼勒克縣正式摘掉戴了32年的貧困縣帽子。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1986年被國家列為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該縣貧困人口占伊犁州貧困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尤其西三鄉是當地扶貧開發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2011年初武進援疆(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工作組走進尼勒克縣,在尼勒克大地的安居富民房、學校、醫院、社區陣地等民生工程中,在援疆大潮進入尼勒克的企業、技術、人才和理念中,以及援疆幹部人才在交流交往交融中發揚的“事事當争第一流,恥為天下第二手”的新時代陽湖精神中,都矗立着“武進印記”。
武進援疆幹部實施“貧困村退出”攻堅、創業就業促進、旅遊扶貧助力、産業發展提升、教育品牌創建、醫療惠民健康、幹部人才互派、基層建設鞏固、交往交流深化、同心同願幫困十大行動,幫助當地脫貧攻堅、改善民生、發展産業,創造了援疆工作的“武進經驗”。
第一次參加應聘會的賽爾江
2月26日,18歲的賽爾江·托力克别克有些害羞地坐在江蘇碳元綠色建築科技有限公司的面試官面前。
“為什麼想外出打工呢?”
“外出務工能開闊眼界,還能掙上錢。”賽爾江答。
賽爾江家裡有20頭牛,過去一直是他在照料。春節期間,賽爾江的母親在村委會觀看《尼勒克赴江蘇今創集團務工專題片》後,就決定把牛交給牛倌,讓兒子出去務工掙錢,增長見識。
與塞爾江一起去面試的迪力達·吾拉孜别克則顯得沉穩許多。今年23歲的迪力達有過多次外出務工的經曆,這讓他在面試環節加分不少。
一個多小時後,成績公布,迪力達通過面試,賽爾江落選了。
應聘崗位的競争性讓這些農牧民有了更多思考。“想要發展,解放思想是第一步。我還要提高其他技能水平,争取下一次應聘成功。”賽爾江沒有氣餒。
近兩年,在武進對口支援尼勒克縣工作組的幫助下,促成尼勒克縣405名農村富餘勞動力赴内地就業,實現了地方減負、群衆增收、企業發展的“三赢”局面。預計到年底,幫助尼勒克轉移就業将超過700人。
農民種植黑麥每畝增收200元
2018年,加哈烏拉斯台鄉加哈烏拉斯台村農民李占全,與伊犁玖鑫綠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種植了300多畝黑麥。
伊犁玖鑫綠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坐落在武進對口支援尼勒克工作組援建的中小企業産業園内,主要從事農産品種植、加工和銷售。公司選擇與尼勒克縣木斯鎮、加哈烏拉斯台鄉、蘇布台鄉的10多個村合作,幫助1100多戶農牧民種植酸梅果、黑豆、黑花生、黑麥、胡麻等,發展特色種植。
李占全種植的黑麥當年8月以每公斤3.8元的價格被公司收購。相比種植普通麥子,每畝地增收200多元。“我們以成本價将種子賣給農民,又以高于市場價收購産品,帶動更多農民增收緻富。”公司總經理羅志軍說。
“我們希望以中小企業産業園為依托,更好地服務像伊犁玖鑫綠色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這樣的企業,幫助他們做大做強,促進尼勒克縣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從而帶動當地農牧民脫貧緻富。”尼勒克縣委副書記、武進援疆工作組組長薛建忠說。
牧民成為創業明星
在尼勒克縣蘇布台鄉博爾博松村,哈薩克牧民胡安德克搬進了新家。這是一棟帶有民族特色的牧民定居院落,庭院裡花紅果綠。
胡安德克過去是村裡的貧困戶,近年來,随着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不斷推進,胡安德克緊抓精準脫貧政策的好機遇,靠着牛羊養殖育肥,勤勞肯幹,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為村裡小有名氣的創業明星。
在江蘇武進援疆資金的政策扶持下,博爾博松村正緻力于發展“一村一品”等特色産業之路,一大批和胡安德克一樣脫貧緻富的庭院種植、養殖模式等脫貧攻堅典型紛紛湧現。
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不僅是胡安德克一家。武進援疆工作組努力拓展尼勒克縣黑蜂蜂蜜、柯塞繡、肉乳制品、旱田馕等土特産産業鍊,利用武報樂購新疆特産體驗館等推介平台,不僅進一步拓寬了村民脫貧增收渠道,還使老人和婦女能夠就近就業。
“實現脫貧摘帽,隻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武進援疆工作組将進一步擔當作為、紮實工作,充分發揮援受雙方的橋梁紐帶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武進力量。”薛建忠表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