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領情,就反複做工作;不願意來,就反複登門邀請;不相信,就一直堅持做給大家看!”
“村童媽媽群體好像就是我們的一個家,離不開它了一樣,就有這樣的魔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鄧倩倩 李昊澤
“我不想叫他們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不想他們被打上标簽。大家都是農村來的,那就叫村童。孩子們的媽媽,就叫村童媽媽。”面對記者,張潔平靜地說。
安撫孩子們因霸淩暴力受到的心理創傷,帶他們走出厭學辍學的困境;為沒有固定工作的主婦開設培訓班,助其獲得職業技能……村童媽媽聚樂部發起者、曾當選“中國最美社工”的張潔,在她搭建的村童媽媽聚樂部裡,為媽媽和孩子們“遮風擋雨”。
學校裡來了個“安娜姐姐”
走進村童媽媽聚樂部服務點,牆上挂滿了記錄孩子笑臉和快樂點滴的照片。其中,有兩封用稚嫩筆迹寫給“安娜姐姐”的信,被小心翼翼地裝裱起來。
安娜,是張潔的英文名,孩子們喜歡這麼稱呼她。穿着社工服,留着一頭短發,張潔在每個場合都洋溢着極具親和力的笑容。她看着照片牆,回憶起一步步貼近孩子内心的過程。
2013年,她選擇回到家鄉福建省福州市推廣社工事業。很快,她把目光投向了以流動務工人員子弟為主的民辦學校。“這些學校的孩子可能正面臨着厭學、逃學、孤僻等問題的困擾。”她說。
張潔給自己訂立的第一個目标,就是推動社工入校。她整理出19所目标學校,“我一家家找過去,告訴他們,我是社工,可以為學生提供成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務,免費的。”帶着一身專業本領和一腔熱血,張潔卻屢吃閉門羹。
張潔堅持每天在上學、放學的時間,抱着資料、帶着證件輪流在各個學校門口蹲守,希望能和校領導見上一面,談上5分鐘。
這樣的蹲守持續了半年多。終于一所學校願意“試試看”,填平了一間廁所交給張潔,服務站正式入駐。張潔告訴校長,不論是轉學生、後進生還是問題學生都可以交給她。
一開始,服務站無人問津。張潔一間間教室走訪,觀察孩子們上課和日常,主動找他們聊天。漸漸地,孩子們都知道,學校裡來了個“安娜姐姐”。
服務站逐漸成了孩子們的避風港。對來自外地不會說普通話的新同學,安娜姐姐成為他們在學校第一個說得上話的朋友;一些讓老師們頭疼的“問題學生”,因幫安娜姐姐整理書架、打掃衛生,發現自己也能成為被表揚的好孩子。
一些在服務站得到心靈滋養的孩子,畢業後還會經常回來。每到周五下午,總能看到穿着不同校服的孩子出現在服務站,拿起掃把就開始打掃衛生。
2021年12月4日,張潔(右)和外來環衛工人的孩子李媛聊天。(林善傳/攝)
哪裡需要去哪裡
跟孩子們接觸的時間一長,張潔意識到,要更好地幫助遇到問題的孩子,得把服務延伸到家庭之中。她把目光擴展到了流動務工人口衆多的城中村和村裡的媽媽們。
她選擇的第一個服務點,是一個即将拆遷的村子——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鼓一村。“拆遷可能會暴露出更多的問題,方便我們及時介入,為媽媽們提供更多的幫助。”張潔說。
入駐村子,起初村民們以為她是騙子。誰也不相信會有免費的午餐:“她肯定要推銷什麼東西呀!”
“不領情,就反複做工作;不願意來,就反複登門邀請;不相信,就一直堅持做給大家看!”張潔說。她特地選擇了人來人往的村口,開設起村童媽媽聚樂部服務站。
她發現,外來務工的媽媽們有的甚至一天要打4份工,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微乎其微。她告訴媽媽們,可以把孩子送到村童媽媽聚樂部代為照看。你來我往之間,她與媽媽們熟絡起來。
一次,一位婦女遭遇家暴時,村民們第一時間想到喊她來幫忙勸解,那一刻她知道自己正在被更多人需要。她請來老師,為媽媽們教授職業技能,幫助媽媽們穩定就業。越來越多的媽媽,開始樂于參加服務點開辦的課程,一同學習、一同進步。一些媽媽考取了人社局頒發的美容師、保健推拿、家庭教育指導師等從業資格證。
自2017年在鼓一村發起以來,村童媽媽聚樂部數度搬遷,但總會有幾戶流動務工人員始終跟着一起搬家。大家對“村童媽媽”和有見識的“張主任”也再難割舍。
“‘村童媽媽’就像我們的一個家。它有一種魔力,讓我們難以離開。”一位村童媽媽感歎道。
勇敢的“拓荒者”
“為什麼堅持走社工這條路?”這是張潔被問過無數次的問題。
這與她早年的經曆密不可分。10歲左右,張潔進城玩耍時走失了。一群操四川口音素不相識的農民工施以援手,年幼的她才得以平安回家。這段善緣在張潔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2008年,張潔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她放棄了進入廣州學校就業的機會,着了魔似的直奔四川。不久後,她在成都遭遇了“5·12”汶川地震。
當她看到災區因驚吓過度說不出話的孩子,在社工們的幫助下脫離極度驚恐而放聲大哭的時候,她轉變了當老師的想法。“社工”兩個字,一下子填滿了她的腦海。
回到廣州,張潔加入了當地的一個社工組織。幾年後,她放棄了當時優厚的待遇回到家鄉福州,希望讓社工組織在家鄉落地。
彼時的福州,還是社會工作的“蠻荒之地”。面對“社工張潔”和她要做的事情,大家多是抱着不相信、不理解的态度。張潔一邊四處參加活動,厚着臉皮募集資金,一邊咬緊牙關堅持手頭的社工工作,争取做出成績。
社工站曾經一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投入了自己所有積蓄後,張潔隻能向家裡求助。“我媽說我是活該,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麼狼狽?”張潔笑着回憶母親當時的心疼和埋怨。
每當遇到瓶頸,她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幕幕孩子們無助的眼神。為了做得更好,她時時不忘給自己充電,申請哈佛大學組織的社會工作者進修課程,考取中級社會工作師和國家應急救援員等資格證。
如今的村童媽媽聚樂部,已經吸引了6名全職社工和更多的社會志願者參與。據統計,“村童媽媽”共舉辦親子教育工作坊310場、社會融入服務活動165場,成功幫助55名下崗失業的困難女性再就業,為1580人困境兒童健康評估,累計受益32550人次。
村童媽媽聚樂部相關服務項目,已獲得政府每年固定的購買服務資金。張潔也褪去了畢業之初的青澀,成功當選福建省最美志願者、晉安區人大代表。
張潔是一個極為感性的人,談及一路走來的經曆,她數次感慨落淚。她說自己将整裝再出發:“努力成為村童媽媽和孩子們最信賴的人”。
來源: 《瞭望》新聞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