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音樂:李健
“以後不管走多遠,世事如何讓變遷,多回家看看,各種節氣不要忘記回家祭祖,那時我們的衣胞之地。”這段厚重深情的文字,源于成秋菊所著的《鄉音 》一書。
書中所寫,成秋菊,一位充滿才情的女子,被評論家譽為中國的女梭羅,她以真摯優美的文字,緩緩叙述故鄉曾孕育過的繁茂生命。
《鄉音》是作家成秋菊寫關于家鄉故事的散文集,共六輯五十三篇,作者用厚重且富含詩意的文字,描述曆經滄桑的鄉村背後,有親情的追憶、鄉村倫理的來來往往、真實遇見的人情世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安甯,
感情飽滿細膩,内心豐盈。無論走多遠,我們也不能逃離故鄉的傳承于熏染。即使故鄉在時代變遷中改變了模樣,消失的是世事滄桑。故鄉是曾經孕育我們生命,滋養我們成長的搖籃。那裡有我們牽挂的溫暖親情,有為人立事的根基,
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生命之初生活過的地方,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已不知不覺地在記憶裡刻下了烙印,在童年無憂無邪的時光中藏滿未來人生的密碼,随着歲月的流逝,工業社會飛速發展,故鄉的一些人和事正在一點點地消失,故土曾經鮮活的記憶在時光裡泛黃,無處安放。《鄉音》用純美至真的筆調,為我們重新打開了塵封的故鄉情懷。
“隻有開始,沒有結束。”書中故園的一磚一瓦、祖父留下的方章、怪樹的孤獨、淡泊處世的麻婆,有時光的滄桑、精神的熏染、孤獨的等待,樸素的做人信仰。隻有開始,沒有結束的回望;父親堅實的腳印與綿厚悠長的母愛;一花一草一木生長的喜悅與四季流轉的蒼郁之美,都有了詩意百态的人間況味。讓我們的親情有了溫暖維系。這也是我們心中故鄉的模樣。
難忘故鄉,自然也是因有許多人值得惦念和敬重,《竹》一文中寫到 “一切按照自己的心性來,就像這竹子,時間到了就破土。該怎麼長就怎麼長,長好了哪部分做什麼,各自都各自的安排。”這是文媽死去丈夫後婉拒鄉鄰勸她再嫁說的一段話,她靠編竹器 賣菜養家糊口,供兩個女兒讀書。後來生活在村中也不落人後。
她的家庭因失了主心骨而中空,卻沒失去對生活的韌勁與信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與竹有某種品格上的隐秘聯系,因為生,而有了節氣。這份自然共生的堅韌與傲骨,在書中其他的篇章裡亦有表達。值得一讀再讀。
“歲月凝結成繭,所有經曆總會留下痕迹,聽着她們的故事,我開始明白,日常生活是一場場深居簡出,去繁就簡的自我修行,也是兒女情長,人際相處以及各種斷舍離的内心較量。”《冬至》篇裡寫幾位姑姑在冬至節回家探望母親的一個場景,嫁出去的女兒都有各自的家庭與生活,隻有在重大節日的時候才有一個合乎的理由歸甯,是傳統是親情也是一場儀式。到了姑姑們歸家的時辰,祖母一遍遍叮咛她的女兒們,心中落寞。
姑姑們怏怏而去,約好來年再一起歸。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相聚歡喜離别難舍,母在,心安,心安即有歸處,人生行走有了支撐的力量。
也很喜歡《歸途》篇裡一段結束語,“與我們,有了老人,時間慢得足以靜下來思考很多事,細細品味,深愛身邊的人與事。與老人,有了我們,時間快得很容易喚起人的歲時之感。猛然清醒,正視自己的荒蕪,才有澄明之境,時間,是我們共同的歸途。”每個人都将不可避免地老去,對于尚年輕的人來說是無法體味暮年人荒蕪的心境,而年輕人短暫的陪伴,足能夠喚醒老人的歲時之感,不懼老去。擁有澄明的心境,是面對生命在時光中老去最好的途徑,因為有一天我們也終将老去。
“人生有偶然也有必然,在有限的生命曆程裡,努力真誠地生活,去愛,不要總想着來日方長,死亡是生命的結束,也是一場場重生的思考。”這是《福爺》篇中作者遇見的幾場生命逝去的感悟。
世事無常,自然規律中老去,一場重疾侵襲,一口不潔的食物在胃中發酵。生命有時不及一棵草,有的人今天還在世間行走,明天卻接到他逝去的消息。《福爺》篇,在那些曾經難以面對的白事中,教會我們直視生命的脆弱。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
《情書》篇中寫道:“菜場,承載着一切,用最世俗的方式,讓你在前塵往事裡,回歸現實世界。理想再遠,夢想再美,總歸要落到實處。”即使遠離故土身居喧嚣鬧市,依然帶着故鄉的熏染,尋一份清甯安然的生活。
我們懷念故鄉的那片土地,土地上生長供養生命的一菜一蔬。菜場是一個令人清醒與流連的去處,在嘈雜聲裡流蕩平凡生活的氣息,讓人心安。是人終不能免俗,認真對待一日三餐,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
讀完《鄉音》,那些春天的陌上花影、夏天的蟬音、秋天新谷的香氣、冬天圍着火爐聽夜話年景,似一幅幅油畫,又如淺韻流長的水墨,更加讓人念念不忘。
希望每一位讀到《鄉音》的人,能追随作者舒緩優美的文字感受故鄉曾經豐饒的生命;自然輪回的歲月滄桑;重溫燈影下一家人曾經溫馨絮話的情景:拾起童年的溫暖;深愛我們的母親辛勞忙碌的背影;父親沉默殷切的期願;舊人舊事的懷念。《鄉音》是我們念念不忘的故園,也是探尋故鄉情懷的精神家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