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這群逗比又任性的設計師
我們經常會在網站上、雜志上看到一些汽車評測類文章,一般文章中會對外觀、内飾、空間、配置、油耗、噪聲、動态性能、駕駛感受等等做出測試及評價。
抛開主觀評價不說,但是你們有想過這些客觀的測試就一定正确嗎?他們會有疏忽或是錯誤的地方嗎?知乎上的一位汽車工程師和一位汽車編輯對此發表了看法:
汽車工程師怎麼看這些評測?
鄭菲,某汽車零部件企業工程師。
他的吐槽主要針對的是汽車之家。
·關于制動距離測試
第一,國内的大部分媒體在制動距離測試時都是從105km/h開始制動,測量車速從100km/h降到0km/h的制動距離。但其實這就忽略了一個制動系統的建壓時間。這個建壓時間與車輛制動系的設計關系非常大,同時也的确會影響制動的表現。
第二,大部分媒體的測試場地并不标準,有的甚至是在公共道路上進行。盡管都是瀝青路面,但附着系數可差多了,這就導緻結果可能有數米之差。
第三,測試工具不夠專業,搞個P-box就上了。連單天線的V-box都不能保證準确,你搞個P-box是要鬧哪樣?廠家充那麼多值,麻煩更新下設備。
第四,所謂的制動減速度曲線。就是拿出一條充分建壓後的曲線,開始分析制動力是否平穩等等。别逗了……你看看你那曲線,都是七八段直線組成的,所以麻煩裝個陀螺儀好麼?真的沒多貴……
第五,從車外看車身姿态。這個實在是有點兒扯了,看車身姿态有卵用?乘客的感受是應該取決于減速度的均勻性的。不是說屁股翹得高就說明軸荷轉移一定大……
·關于繞樁
隻知道站在車外看車身姿态……卻不知道給出最基本的信息,比如說樁桶間距離、樁桶數量、場地附着力情況、路面溫度等等。而且像通過每一個樁桶所用的時間、偏航角等等,這些都是無法用肉眼判斷,而是要靠儀器測量的。
·關于雙移線&單移線測試
這麼簡明易懂的測試居然沒有……難道是沒有那麼多樁桶嗎?還是舍不得錢呢……
·關于車内空間
編輯往車裡一坐,頭上一比劃,膝蓋一比劃,你知道這讓做整車總布置的工程師看到後有多痛心嗎?因為就算你随便找輛車,背部緊貼座椅靠背,隻把屁股前後移動五厘米左右,頭部和膝部的空間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要我說,還不如花錢買個50%的假人要更靠譜些。
·關于ABS EBD
我覺得,但凡是一家稍微專業一點的汽車媒體,都不會把“ABS EBD”寫出來,因為那就是車廠忽悠老百姓的!你随便找個當前技術水平的ABS出來,看看有沒有EBD功能!
EBD的功能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但不管怎樣,以當前的技術水平,它都是屬于ABS系統功能的一部分,并不是并列的兩項配置,别被那一長串字母騙了!同理,ESP TCS也屬于忽悠老百姓。現在的産品,有ESP必有TCS功能。
要我說最合理的寫法應該是:1.該車裝備了ABS; 2.該車裝備了ESP(或各種奇葩縮寫,因為ESP是博世的商标,不是誰都能用的,這也是一個槽點);3.或者寫成該車具備ABS TCS VDC功能。
·關于噪聲測試
做噪聲對比的時候,你用手持噪聲儀沒問題,但你倒是保證實驗條件一樣啊!随便選個所謂的空曠道路就開搞?你知道不同粗糙度的瀝青路面開上去的聲音能差多大嗎?
舉個例子,某試驗場的NVH測試道路連高減速度的制動都是嚴格禁止的,就是怕破壞路面。而你随便選條高速就開工,你知不知道護欄高度、結構、路旁的樹、你在哪條車道行駛、遠處的建築物,這些都會影響測量結果?
最合理的方法是清早起床,賽道包場,先測噪聲,人多了開始測操穩,胎磨一磨,然後再做圈速。
汽車媒體怎麼看這些評測?
吳鼐熊,汽車編輯
“作為一個潛伏在汽車媒體圈中已經5年的汽車愛好者。我第一時間把@鄭菲的評論轉發到了朋友圈。非常同意你的說法,罵得漂亮!”
但我還是忍不住想要辯解幾句。我所在的媒體一直以專業自居,雖然某些地方比汽車之家要強。但按你們業内人看來,恐怕也不過是九十九步笑百步。
然而,用車輛工程專業的測試方法來碾壓媒體所做的測試,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作為媒體,即使做再嚴謹的測試,恐怕也沒法達到真正專業測試的程度。第一,這當然是受限于我們的運作成本、客觀條件和人員水平。換個角度,試問如果媒體都能輕輕松松做出和車廠測試工程師一樣級别的測試,那這到底是媒體太厲害,還是工程師太低能?第二,我們的受衆不同,我們測試的數據的作用也不同。
德國ams是這麼測空間的,是不是比幾拳幾指的方法好了點?
我覺得,測試方法科學嚴謹與否的一個最基本标準,就是數據的可重複性。我所在的媒體會測試加速、制動、繞樁、變線、轉彎半徑、空間、噪聲、視野、空氣質量和一個賽道圈速。客觀地講,這些數據中有些能再測出相同的結果,有些差不多能,有些完全不能。
我們的變線測試,這個大概就是同理于@鄭菲所說的雙移線測試
數據難以複制有很多客觀原因。我們的動态測試由同一名測試員,在相同的場地完成。 這在中國汽車媒體中可能已經算比較講究的了,但還是沒法排除諸如天氣、廠家提供的測試車車況和他本人的狀态等等因素。而@鄭菲說的噪聲測試,确實是媒體測試中最沒譜的一項……
是不是汽車媒體的測試就完全沒價值了呢?我覺得這麼說并不合适。
媒體的測試很多時候是為主觀感受做一佐證。相信測試工程師們應該比我們更清楚,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東西,和普通消費者能感知到的東西,是不能完全劃等号的。仍以噪聲為例,在我們從德國ams學來的測試标準中,噪聲印象分和噪聲測量值具有相同的權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一些對動态性能和空間的評價上。
那麼,試車編輯的主觀感受靠譜嗎?我認為對一個有經驗的編輯而言,至少是在絕大多數普通汽車駕駛者的感知範圍内是靠譜的。我大膽臆測,從業時間相同的試車編輯可能會比測試工程師開過更多不同的汽車。這使他們可以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套标尺,用以衡量一款車的某些方面,比如整車的質感、轉向的一些特性、空間的感覺、便利性等等。
我自以為上圖中這樣的結論對普通消費者是有幫助的。汽車媒體面向汽車消費者和愛好者,它的價值是減少信息的不對稱。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有機會去4S店試駕所有他們感興趣的汽車,況且4S店能體驗到的東西也很有限。而作為媒體,可以将自己的試駕感受告訴消費者。
總而言之,汽車媒體的測試絕對是不嚴謹的。但這不意味着媒體的測試就沒有意義,更不是說測試的文章沒有意義。作為媒體,真正專業的态度,是能直面那些測試中的不專業,直面那些局限性,并且告訴讀者,我們的數據在多大程度上有參考價值。
在此感謝@鄭菲和@吳鼐熊願意提供他們的觀點。
更多精彩内容,歡迎關注任性設計師(renxingdesigne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