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著名的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很多人立刻會想起這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斯特勞斯的傑作。于是,也很自然地想象其美妙旋律中流淌着的那一幅幅動人的多瑙河美景。然而雖然多瑙河流經奧地利、匈牙利等多國,但是相比之下,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觀賞到的多瑙河美景,卻一直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記得2018年6月30日匈牙利時間上午8點半,記者随行的巴爾幹之旅團隊,駛離下榻的匈牙利Guest溫泉酒店,驅車前往首都布達佩斯市區開啟一日遊的行程。
俯瞰布達佩斯(攝影:馮贛勇)
當天的行程是首先前往布達佩斯制高點的格爾萊蒂山俯瞰布達佩斯全景,參觀自由女神雕像及廣場;下山後抵達著名的漁人堡,在此觀賞了聖瑪麗亞教堂,聖三一體柱,匈牙利王宮,俯瞰多瑙河兩岸風光及鍊橋;最後是瞻仰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的塑像。整個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條,記者預感到:布達佩斯魅力的風光美景及深厚的人文景觀,将會給人留下了極為難忘的美好印象。
下榻溫泉酒店(攝影:馮贛勇)
就在6月29日傍晚,當團隊大巴車進入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隻見風光旖旎的多瑙河再次零距離地展現在眼前時記者就激動不已。雖然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創作了著名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但是說實在的,在記者看來,奧地利維也納流經的多瑙河段景緻,真是不如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美啊!
多瑙河上橋梁(攝影:馮贛勇)
途中,沈陳炜對布達佩斯介紹說:布達佩斯是匈牙利首都,該國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著名的古城,位于國境中北部,坐落在多瑙河中遊兩岸,早先是遙遙相對的兩座城市,後經幾個世紀的擴建,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左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右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此前沒有布達佩斯這個稱呼,過去一般将它稱為佩斯-布達。
多瑙河畔(攝影:馮贛勇)
布達佩斯有“東歐巴黎”的美譽。布達佩斯最重要的名勝都位于多瑙河畔。在西岸布達的一邊岩石陡峭的山上樹立着自由碑和城堡。山下有蓋勒特浴場,其下遊是布達佩斯技術和經濟大學的主樓。城堡的北面的山上有布達城堡。今天城堡裡是國家圖書館、匈牙利國家畫廊和市博物館。城堡邊的桑多爾宮是匈牙利總統的駐地。
俯瞰多瑙河(攝影:馮贛勇)
多瑙河流經布達佩斯直達黑海。河道易于通行,所以布達佩斯曾經成為主要的商業港口。今天的内陸航運對于布達佩斯來說幾乎沒有意義了。除遊船外還有去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和奧地利維也納的航班。
多瑙河兩岸(攝影:馮贛勇)
說話間,我們的大巴車首先來到布達佩斯蓋爾萊迪山上,這裡除了能俯瞰多瑙河兩岸的風光美景外,還能觀賞到一座面向東方,手舉橄榄葉的自由女神像,她是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築。如果天氣晴好,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迎風挺立、昂首仰望的女神像。有時,初到布達佩斯的人們很難辨别東南西北。如果人們失去了方向感,不妨擡頭看看自由女神像,女神将為其指明方向。
自由女神像(攝影:馮贛勇)
這座匈牙利自由女神像原名“解放紀念碑”。1945年,德國黨衛軍據守着布達佩斯最後一個蓋爾萊特城堡作最後的負隅頑抗,蘇聯紅軍從山下發起幾輪猛烈的攻擊,幾千蘇軍将士戰死疆場,最終攻克了這座堡壘,解放了布達佩斯。為了紀念蘇軍烈士,1947年,匈牙利著名的雕塑家基什法爾魯迪•日格蒙德塑了這組雕像。自由女神像建成後在1956年和1992年曾兩度險遭拆毀。女神像下面分别還有兩座雕像,一個是手擎火炬的少年;另一個揮拳戰魔的造型。
手擎火炬雕像(攝影:馮贛勇)
沈陳炜說,在1971年至1995年間通用的匈牙利十福林硬币上,也是這個雕塑的形象。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布達佩斯拆除了所有表現共産主義運動和思想的公共紀念設施,但保留了這一代表了和平和自由的布達佩斯的标志和象征,賦予了新的含義,将它更名為“自由紀念碑”。
揮拳戰魔(攝影:馮贛勇)
可能是因為每個女神都有着驕傲的特質,其仰首的姿态讓人無法看到女神的表情和面龐,讓她的美麗多了幾分神秘和遐想的空間,也許這也是女神的自由吧。但是有的朋友曾經在此感受過,就是坐在這裡等待日落,那時觀賞着夕陽下暮色中的布達佩斯,那絕對是一種妙不可言的享受。
城堡山上留影(攝影:孫濤)
的确,在蓋爾萊迪山上除了瞻仰女神像外還是俯瞰布達佩斯多瑙河風光的較佳位置之一。人們都知道“藍色的多瑙河”,但人們在這裡看到的絕非那麼浪漫與藍色清澈。
多瑙河畔留影(攝影:馮贛勇)
有人作過統計,它的河水在一年中要變換8種顔色;6天是棕色的,55天是濁黃色的,38天是濁綠色的,49天是鮮綠色的,47天是草綠色的,24天是鐵青色的,109天是寶石綠色的,37天是深綠色的。但是沿河兩岸交相輝映的優美景緻,卻遠遠超出了單純一條河的無窮魅力。
俯瞰河上橋梁(攝影:馮贛勇)
布達佩斯亦被稱為“多瑙河上的明珠”。故去過布達佩斯的人,無不被多瑙河上的幾座大橋所吸引。它們自北向南分别是:新佩斯鐵路橋、阿爾帕德橋、瑪格麗特橋、鍊子橋、伊莉莎白橋、自由橋、裴多菲橋、拉吉馬紐什橋和厄塞哥得鐵路橋等9座。正是通過它們,将多瑙河上西岸的布達和東岸的佩斯兩座城市連為了一體。
俯瞰鍊子橋(攝影:馮贛勇)
每座橋梁都有着一段來曆。其中最有故事的也是最早的大橋“塞切尼鍊子橋”。鍊子橋也被稱為布達佩斯首屈一指的名橋。在很早的時候多瑙河上并沒有橋,布達和佩斯兩岸的聯系一直靠擺渡。後來人們為了交往,河上架起了一座既可以讓人、車通過又不影響行船的臨時性木制浮橋。
鍊子橋頭(攝影:馮贛勇)
十九世紀上半葉由匈牙利著名政治家兼作家塞切尼•伊斯特萬倡議建造一座正規的大橋,于1839年開始興建,1849年完成,當時是一座連接布達與佩斯間九座大橋中最古老最壯美的橋梁。該橋以巨大鋼索為骨架、河中有兩座石墩做支架的鋼結構大橋,全長375米,是十九世紀中葉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鐵索橋。
遠眺鍊子橋(攝影:馮贛勇)
橋兩端各有一對巨大的石獅,是匈牙利著名雕刻家亞諾什的作品,這座橋梁成了布達佩斯的名勝和标志。二次大戰期間,德軍為了鞏固他們在城堡山上的堡壘,因此将橋梁全部炸毀,後來,匈牙利人民按照原型修複,曆經戰後的重建,鍊子橋在完工後的一百年即1949年重新通行。經曆了150多年的石獅,依然雄踞橋頭。
伊麗莎白橋(攝影:馮贛勇)
如果說鍊子橋體現了歐洲十九世紀厚重的建築特點,伊麗莎白橋則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的風格。這座橋位于多瑙河布達佩斯段最狹窄的地方,跨度隻有290米。它得名于1898年被人暗殺的奧匈帝國皇後伊麗莎白•阿瑪利亞•歐根妮的茜茜公主。
過伊麗莎白橋(攝影:馮贛勇)
今天茜茜公主的巨型銅像就安放在這座橋的布達一側小花園中間。該橋原建于1897--1903年,單跨度290米,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梁。它也在二戰中被法西斯炸毀,1964年在舊址上重建,大橋為純白色,設計簡潔,寓秀逸于雄偉之中,給人純潔明快的現代感。
遠眺茜茜公主橋(攝影:馮贛勇)
匈牙利人十分喜愛茜茜公主這位傳奇皇後,故這座伊麗莎白橋是以“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便是人們對她最好的紀念物。
多瑙河綠橋(攝影:馮贛勇)
多瑙河上的自由橋,根據它的顔色簡稱“綠橋”,1896年奧匈帝國國王,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約瑟夫•弗朗茲親臨布達佩斯,為這座大橋通車剪彩,當時這座橋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原名約瑟夫橋),并一直延續50年之久。浪漫的布達佩斯人,把這兩座遙遙相望的橋比喻國王和皇後的永恒愛情。
裴多菲橋(攝影:馮贛勇)
多瑙河上的裴多菲橋最早以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而得名于霍爾蒂•米克洛什橋,後來又以裴多菲•山多爾為名,得名裴多菲橋。裴多菲橋最早修建于1933年到1937年之間,包括引橋部分在内總長約514米,寬25.6米,曆經幾十年的風雨蒼桑,仍然屹立在多瑙河之上。
城堡山遊客(攝影:馮贛勇)
布達佩斯蓋爾萊迪山也被稱為城堡山,是面臨多瑙河的一片海拔160米的高崗,13世紀時修建的城堡圍牆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是來到布達佩斯的遊客遊覽最多景點最為集中的地方,這裡彙集了布達的大部分景點,不僅是衆多遊客選擇開始遊覽布達佩斯的“第一站”。而且也作為團隊的首個在布達佩斯觀光的景點,的确給人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漁人堡(攝影:馮贛勇)
城堡山另外兩處著名的景點是造型别緻建于1905年的漁人堡和有着700餘年曆史的聖瑪麗亞教堂。團隊離開女神像即來到城堡山上著名的漁人堡。漁人堡是在中世紀城牆的根基上建造的一段100多米長的白石牆。到此觀光沿着牆内沿階梯拾級而上,可看到寬敞的城頂和兩側半人高的護牆,城内還有烽火台似的圓塔樓。
漁人堡回廊(攝影:馮贛勇)
這座為紀念昔日防禦多瑙河漁夫而命名的城塞,是一座兩層的白色建築群,融合了新哥特、新羅馬式以及匈牙利當地特色的建築風格,面朝多瑙河和國會大廈;與國會大廈和歌劇院齊名,被評為匈牙利令人印象最深的傑出建築群。
漁人堡圓塔(攝影:馮贛勇)
來到漁人堡的庭院中環視,隻見堡的周圍以尖頂的5個小圓塔和主塔尖之間以回廊鍊接,充滿了童話般的色彩。四周環境優美,景色十分秀麗。
漁人堡留影(攝影:孫濤)
如今,漁人堡是布達佩斯市民晚飯後悠閑散步的重要場所,尤其是一對對情侶最喜歡到這裡談情說愛。有人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結論是年輕人在這裡進行初吻的比例最高。
堡上伉俪(攝影:馮贛勇)
站在漁人堡上,人們可以看到在城堡山頂都無法盡數看到的壯麗景色:多瑙河、瑪格麗特島、鍊子橋、匈牙利國會大廈以及自由山都盡收眼底。夜晚的漁人堡也充滿獨特的魅力,周圍的一切在特殊燈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迷人。平台上街頭藝人的演奏,更增加了幾許浪漫的情調。
藝人演奏(攝影:馮贛勇)
特别是在此也是遙望匈牙利國會大廈最好的所在。這座建築式樣模仿了倫敦國會大廈,由建築師Imre steindi所設計,采用當時流行的哥特式建築風格,把衆多垂直細長的元素與尖塔融入了整個建築中,成功塑造了許多當時重要公共建築的新樣貌。其龐大的建築,氣勢磅礴大氣雄偉地傲然在多瑙河邊,紅頂,白牆,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被精緻地雕琢着,讓人百看不厭。
俯瞰國會大廈(攝影:馮贛勇)
匈牙利國會大廈于1896年開工,到1904年完工啟用,曆時8年,樓高96米,大約32層樓的高度;整幢建築除了用了40萬塊磚和100萬塊珍貴石材以外,還奢侈的用了重達40公斤的黃金為建築材料,而且當時已經全面采用了電燈,電梯,機械通風,冷暖空調等先進設備等,可想當時的奢華程度了。
國會大廈(攝影:馮贛勇)
漁人堡上的另一個景點就是聖瑪麗亞教堂又稱馬迦什教堂,這是由于1470年,匈牙利國王馬迦什曾命手下将自己的王徽懸挂于教堂的南門上。這座教堂始建于13世紀中葉貝拉四世時,此後的幾百年間,衆多的國王在這裡舉行加冕儀式,固此又稱為加冕教堂。
馬迦什教堂(攝影:馮贛勇)
此外,許多國王的婚禮,王室慶祝軍隊出征凱旋等儀式也多在這裡舉行,可以說,聖瑪利亞教堂是布達佩斯曆史的見證。這座教堂從風格上來說屬哥特式建築,在穹形尖頂的西大門兩側有一高一低不對稱的兩尖塔,南塔高80米,帶有彩石花紋,是教堂外觀最美麗的部分,另一很矮很粗的貝拉塔,帶有4個角樓,拱頂都用彩色玻璃鑲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牆壁和牆角造型多變,給人靈巧而雅緻的感覺。
漁人堡群雕(攝影:馮贛勇)
教堂的聖瑪利亞門額上有描述聖母歸天的14世紀浮雕,教堂内部壁畫描繪了聖徒們的行事。教堂前聳立着一座八角形石塔,雕刻十分特别。這座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領時曾被改建為清真寺,布達城光複後又恢複為天主教堂,它現在的外觀是在1874-1896年修繕時定下來的,當時許多傑出藝術家都參與了城堡的修繕。
近觀教堂(攝影:馮贛勇)
城堡山不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而且還是一處獨特的自然景觀。美麗的多瑙河在這裡形成一個半圓,城堡山就坐落在河套中間,山南端的橢圓形主峰聳立在多瑙河畔,俯視着佩斯城。從凹進去的對岸看,山水相映,城堡山巍峨壯麗。山後則是格列特山的巨大剪影,構成一幅美妙的山水畫。
國王雕像(攝影:馮贛勇)
如今,城堡的一部分作為餐廳使用。而瑪迦什教堂與漁人城堡間的銅像,則是第一位匈牙利國聖•伊斯特萬一世,聖•史迪分國王雕像。聖•史迪分國王是匈牙利于公元1000年加冕第一個天主教國王,同時也可以說是匈牙利國的建立者。漁人堡旁的希爾頓旅館,外層是茶色的帷幕玻璃映照著漁人堡和一旁的教堂倒影,美麗而迷人。漁人堡現已成為布達佩斯著名旅遊景點,每天來這裡的觀光者絡繹不絕。198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
聖三一體柱(攝影:馮贛勇)
從漁人堡下來,團隊前往布達匈牙利王宮景區。途中,途中在街心看到了一個非常奇異的類似紀念牌的建築。沈陳炜說這就是聖三一體柱。這是在高高座基上聳立着一根園三角形的柱子,柱子上和柱子四周聳立着許多人物雕塑,即聖父聖子聖靈一體。聖三一體柱是專門為紀念14世紀歐洲的黑死病而建造的。
街頭建築(攝影:馮贛勇)
公元1347年,克裡木半島上的卡發城突然間陷入了地獄般的恐慌之中。平時活蹦亂跳的健康人一個個倒下,死者的數目很快超過了活人,屍體堆積如山,惡臭直沖雲霄,無法掩埋,政府隻好用木杆把屍體就近推入大海,港口為之廢棄,這被普遍認為是歐洲黑死病開始的标志,然後席卷整個歐洲。
火車站(攝影:馮贛勇)
六年間至少有2350萬歐洲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相當于疫前歐洲人總數(約6250萬)的8分之3。要知道,曆時六年之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隻消滅了歐洲人口的5%。這确實是人類的一場規模空前的災禍。歐洲經過這場殘禍後,大約才真正懂得整個社會對文明衛生建設的重要性。而布達佩斯也是黑死病重災區,因此專門設立聖三一體柱以作紀念。
布達皇宮(攝影:馮贛勇)
順着聖三一體柱繼續往前行不遠即來到被稱為匈牙利王宮的布達皇宮。王宮為13世紀時,“阿魯巴多王朝”在多瑙河右岸所建,當時主要用作軍事堡壘。以後,曆經蒙古、土耳其入侵及二戰等災難性破壞,戰後成立特别複興委員會重建布達皇宮。人們現在看到的王宮就是戰後重建的。新建王宮的外部建築形式仍保留着原巴洛克式風格,但内部采用了适合現代需求的新結構。
博物館(攝影:馮贛勇)
王宮中心部分是布達佩斯曆史博物館、塞契尼國家圖書館、畫廊及當代藝術博物館。博物館内展示有關布達佩斯和匈牙利的曆史資料,且依年代順序展示。中央大廳是匈牙利民族畫廊,展示着匈牙利曆代名畫家和雕塑家的大量精品。往城上山丘南側有中世紀城牆的遺迹。
圖魯爾(攝影:馮贛勇)
在布達王宮的立柱上是一支展翅飛翔的雄鷹,牠是匈牙利神鳥“圖魯爾”,是1896年為紀念匈牙利人遷居布達1000周年而雕塑的。傳說當年匈牙利人來到這裡,就是“圖魯爾”在前面飛翔帶路的。雄鷹雙腳抓着一把“阿提拉之劍”,據說有征服世界的神力。在面對多瑙河的殿前廣場上,聳立着1686年解放布達時的軍事司令歐仁尼大公的騎馬塑像。
總統府(攝影:馮贛勇)
皇宮後面禦花園中的馬伽什王噴泉,噴泉後的一組雕塑名為馬伽什狩獵圖,雕塑頂端是馬伽什國王的獵裝像。布達皇宮北面的白色建築是總統府。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布達山上的老皇宮裡,各式各樣的青銅雕塑是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雕像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但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精美。
王宮周邊景緻(攝影:馮贛勇)
匈牙利之旅在布達佩斯最後參觀的是位于伊麗莎白橋東南側的裴多菲塑像。歐洲有好些不大的國家,國家雖小,卻往往都至少有一兩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而匈牙利又有着裴多菲和茜茜公主,無疑對來此的觀光者們平添了幾許熟悉的親切之感。
裴多菲像(攝影:馮贛勇)
說起裴多菲,在中國很多人的心目中最有名的匈牙利文人,當無疑義。或許你不知道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匈牙利小說家凱爾泰斯•伊姆雷,但肯定聽過脍炙人口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這首脍炙人口的詩句,作者就是匈牙利的裴多菲。
裴多菲像周邊(攝影:馮贛勇)
裴多菲(1823--1849),出身清苦,少年貧困,19歲開始發表作品詩歌《酒徒》成名。那時候他以匈牙利民歌體寫詩,他說,隻有人民的詩才是真正的詩。他早期的作品好多都被李斯特等音樂家譜曲傳唱。21歲時,他來到布達佩斯做報紙的編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
遠眺王宮(攝影:馮贛勇)
他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匈牙利文學中的地位。他的《愛國者之歌》、《反對國王》蜚聲詩壇。他在布達佩斯參加領導了激進青年組織“青年匈牙利”,用詩篇号召匈牙利人民反對奧地利對匈牙利人的壓迫。他23歲時,在他詩歌全集的自序中寫下箴言詩《自由和愛情》,那句經典的“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同号角般地發出了詩人走向革命的誓言,此後他不停地用詩歌鼓舞匈牙利人民的反抗。
街景(攝影:馮贛勇)
裴多菲可不是說着玩的,在1847年他24歲的時候,加入革命軍隊,投身匈牙利的獨立戰争。那時候他可是别離嬌妻,那嬌妻不但小四歲還懷了孕。人家可是貴族的千金,而且是沖破家庭的藩籬嫁給他的。對匈牙利的起義,奧地利拉起了俄國一同鎮壓。
裴多菲像留影(攝影:王珏)
1849年,裴多菲死在哥薩克人的馬刀下。裴多菲一生寫下八百多首抒情詩和八部長篇叙事詩,還有八十多萬字的小說、政論和遊記。這些作品中相當多是在戰火中完成了。這樣的高産,在歐洲文壇中也是少見的。
街頭路牌(攝影:馮贛勇)
匈牙利對裴多菲的正常說法是犧牲在瑟什堡大血戰,屍體葬在1050名英烈的大墳中。但是也有說法,說他當時沒有死,而是被抓到西伯利亞流放。對裴多菲的死亡之謎,最近咱中國的法醫通過DNA鑒定,證實了在貝加爾湖畔的遺骸就是裴多菲。
舉家出遊(攝影:馮贛勇)
如果說巴爾幹半島之旅從北京出發先後經過的德國柏林、波蘭華沙、捷克布爾諾、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匈牙利布達佩斯等雖都是歐洲的國家,但卻還都不是巴爾幹半島的國家,而随着團隊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行程的結束,當日下午,将驅車前往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這将意味着正式的巴爾幹半島之旅真正拉開了帷幕。(圖文:馮贛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