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燥熱的夏季,能給予人内心一絲慰藉的除了西瓜之外,非“冰”莫屬。
在冰箱等治冰技術普及的今天,冰鎮西瓜、冰淇淋和其他冷飲,早已不是啥新鮮事。
但你會不會好奇,古人隻能在冬季裡獲取的冰,又是如何讓他們清涼一“夏”的?
在很久之前,冰被人們拾起、儲藏并使用。很早以前人類就知道從自然界獲取并使用冰,但是直到1755年時,人們才會學會如何制造冰。
據《夏小正》裡記載的:"三月參則伏....頒冰者。分冰以授大夫也。"中可知我國的用冰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時期。
但是他們又是如何保存冰的?
古人常用的是物理冷藏技術來存儲冰。
據文獻記載:周王朝時,為了保證夏天有冰塊的使用,就成立了相關的機構用以保存冰,于是冰的收藏也就開始制度化。
"淩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淩。春始治鑒,凡内外饔之膳羞,鑒丐,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大喪,共夷盤冰。夏,頒冰掌事。秋,刷"(《周禮》)
其機構負責人叫淩人,他們專門負責冰的開鑿、儲藏、啟用、分發等事務。
當然這個部門的編制也不小,有近八十人。一般在每年冬季的12月起,其官員就到水質好的地方去挑選質量好堅硬的冰,并用敲打的方式以獲取天然冰後将其儲藏。
春天則将一些食材存入冰罐,在祭祀、賓客來訪和喪葬之時供給使用。淩人在夏天之時主要負責冰的分發,而在秋天之時則清理冰的藏身之所,以備來年使用。
古代的藏冰條件比現在要差很多,在沒有冰箱的時候,冰的藏身之所就顯的尤為重要。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詩經.豳風.七月》)”這裡"沖沖"意思是指用力敲冰的聲音,"淩陰"則是冰室。我國的考古學家就曾在陝西發現了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一處"淩陰",其能藏冰190立方米之巨。
古時藏冰的冰室被叫做淩陰,漢代改稱為淩室,明清時由于用冰量的增多,多設成冰窯。
清時多建土窖和石窖來藏冰。其窖多建在陰涼之處,深入地下。同時窖的牆壁很厚,所以隔熱效果也不錯。
有的窖用幹淨的蘆葦、稻草用作鋪墊,然後放上冰,之後又放上樹葉等一些可以隔溫的東西後就密封窖口,儲存到需要的時候在開封使用。
據記載,宮裡除裡有“淩陰”之外,還有冰廚、冰盤、冰井,冰鑒等。
冰鑒則是類似于“冰櫃”的一個器具,但它是從頂部開門,主要用來做冰鎮飲料。
青銅冰鑒
雖說在清朝時就有了冰箱的叫法,但那時的冰箱隻是一種特制的藏冰、融冰的器具,用來延長冰塊的保存時間,與咱們如今能制冷的冰箱有着很大不同。
古人們一般用冰來做什麼?
夏日時,冰是人們消暑的妙招。
廳堂裡可以把盛有冰的冰盆、冰桶放在木架上,用來降低室内的溫度。也有人直接進入冰室去清涼一“夏”,但那兒大多是權貴們的避暑場所。
同時,在冰窖中還有着冰雕這一項技藝——《藝文志》記載:"大秦國有五宮殿,以水晶為柱拱,稱水晶宮,内實以冰,遇夏開放"。
古代的冰用途很多,如祭祀、食品保鮮,避暑和保存屍體等,但用冰最多的還是冷飲方面。周王朝時,如果你幸運的話,也是可以吃到冷飲、冷食、涼酒的。
正如"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其中的涼是與冰水摻合的酒,桃濫(寒粥與冰屑拌和而成)也是當時夏季的一種冷飲。
西漢時,也有用牛奶、水果、蜂蜜等與雪混在一起做成飲料和點心的記載,但那時的冰也隻是豪門貴族所擁有的奢侈品。
在唐朝時,冷飲的行業開始興起,但因其價格昂貴,遂購買的人較少。
至宋代,冷食品數量和品種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冷飲店和食客也不少。
各式各樣冰食層出不窮,有如"雪泡梅花酒""涼水荔枝膏""冰鎮珍珠汁"等,光聽名字就覺得美味可口。
同時,冰制品中的冰棍兒還有一個可愛的名字,叫冰胡兒。"京師暑伏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日冰胡兒"——清代《燕京歲時記》。
明清時,北方街頭巷尾已普遍有冰鎮酸梅湯、冰鎮西瓜汁、杏仁豆腐、涼糕、冷酪、什錦冰盤等冷飲食品。
冰除了用作海鮮、新鮮果蔬等食材的保鮮外,還被用于醫學方面。《本草綱目》中就有"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塊置于膻中良,亦解燒酒毒..."的記載。
外國人命名的冰淇淩,其實其原型還是在中國。
關于冰制品中的冰淇淩是人們備受争議的話題。有人說古羅馬的奴隸在從阿爾卑斯山往都城運冰的過程中,把果醬加入到冰裡,從而創造了冰激淩。也有人說是意大利人發明出來的。
但冰激淩的原型極有可能在中國。據考證,北宋時期,就有一種名叫"冰酪"的冷飲。元朝的宮廷裡也确實有"冰酪"的存在,忽必烈就發現在冰塊中參入牛奶後,口感極佳。于是其又在其中加入蜜餞與果醬繼續改善口味,于是這成了冰淇淋的原型。
給元帝講經的陳基在"色映金盤分外近,恩兼冰酪賜來初"中就提到過"冰酪"二字。
元世祖将冰酪列入宮廷冷飲,多次改進後風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遺憾的是他下旨不讓其制作工藝外傳。
17歲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後,元世祖厚情款待過他,就曾禦賜過冰酪來給他消暑。
1295年,馬可.波羅回國前,元世祖特許傳授冰酪制作法給他,他回到家鄉後把這個工藝獻給意大利王室。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冰淇淋成了意大利的代名詞。
這項技藝傳入了歐洲後,意大利王室先是占為己有,将其作為王室專利而進行壟斷。其後,幾經加工與流轉,其制作方法傳入英國後,英國人将其取名為"ice cream(意指冰 奶油)"後來它就一直以這個名字廣泛流傳于世界。
對此,日本醫學雜志《日新治療》就有記載:"冰激淩原是元朝的宮廷冷飲,他人不得制作。"由此可見我國才是冰淇淩的版權所有國。
冰漸漸出現在更多人的生活裡由于古時技術水平較低,冰的儲存實屬不易。
唐朝以前,冰隻有較少人能夠享有。皇帝會把冰賞賜給臣民,曹操也有将冰贈與有功之臣的舉動,可見人們對冰的看重程度。
自隋朝以後,有了專門賣冰的鋪子,但冰價格貴如金璧,所謂"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即指如此。
由于地理氣候等因素,藏冰多以北方為主,南方氣溫較高,天然冰很薄難以儲存,于是他們另辟蹊徑,創造了人工治冰的方法——“用鹽撒冰上,一層鹽,一層冰,結成一塊,厚與北方等。”
制冰還有一種更簡便的方法。約在唐朝末期時,工匠在生産火藥時開采了大量的硝石,偶然發現硝石遇水即會吸收其大量的熱,使水的溫度降低直到結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利用硝石治冰。
至唐朝時,人們藏天然冰塊來消暑納涼已不局限于宮廷之中。在市場上,出現了以冰牟利的商人。如《唐摭言》中就有"蒯人為商,賣冰于市"的記載。但是但冰價貴如金璧,所謂"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即指如此。
宋以前,私人藏冰并不多,帶有商業性質的藏冰也隻是占少數,冰仍是較稀奇之物。直至清代私人藏冰才有普遍之勢。供給量增加,則價格降低,以至于夏季時平民百姓也能使用和享受冰,這一清涼解暑的神器。
而在從前隻有皇室貴族等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珍貴的冰,也随着時代的發展而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成為了更多的民衆也能享有的東西。
結語
夏季時,人可以在冰室裡避暑,食材在冰具裡可以延長生命力,食物也從遇上冰也點燃了人們的味蕾。冰還能化作藥将人治愈,冰還可以用作審美的冰雕工藝等。冬季之冰,在春夏秋三季都有着巨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