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淺詩漫評

淺詩漫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5 00:40:18
一、品詩雜談:點評也是我們學習寫詩的一個内容,也是學習的一個步驟,品(評)和學相輔相成【我這裡用了品字,主要是說對于一首好詩我們要多多品賞,窺其奧妙;對于不夠謹嚴的作品,我們也要學會評價、評論,在點評中學習提高】。賞析中探索詩學,閑聊時堪破意境。這些都能點燃我們智慧的靈光,也可以讓我們盡情去享受詩之真味和美好。很多朋友常說自己底子差,言語中頗不自信。詩學是很深,更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誰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精通此道的,真要研究可以說是一輩子也不夠用。但是,雖然詩學很深,學詩卻不是很難的事,不就是我們常比喻的“學參禅”嗎?就如前面曾經所叙述,詩的思維方式,不僅有形象思維,更有邏輯思維,這是需要動用自己的綜合智慧、知識積累來完成的藝術創造。所以,學詩的重點是要理解詩學的本質問題,這種認識以及如何看待并寫作詩詞所用的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其實,面對詩學學問,我們這些初學者一點都不用自卑。看當今并不在少數的名氣響當當的某些“國學大師”們,他們寫詩水平還不如我們這裡大多數朋友們呢。他們對基礎的平仄格律知識尚處在不入門的層次。國學,其實不僅僅是《論語》《老子》《易經》這類的高深學問,宣揚這些經典名著的大道理是好的,但是,普及并嚴肅對待最基礎的文學知識,才是對全民文化提高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基礎的文化根基,那些大道理就如那無根的浮萍一樣,就如那海市蜃樓一樣,空泛而落不到實處。那些文學根基差而隻喜歡玩噱頭的“大師們”,帶來的不都是國學的真正精髓,他們帶來的影響無疑也有一種浮躁的功利意識。我們學會多視角的思維方式,修煉理性的思辯能力,不僅是面向詩學,更可以增加我們的鑒别能力和欣賞能力。不盲目跟風,從最基礎的開始。我們隻須記住:越高端的學問,越是具有最基礎的性質和内涵。言歸正傳,我們從這《七律·秋月》這首作品進行講述,通過賞析和點評,探讨學習方法,增進交流體會,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七律 · 秋月 》 作者名字我們隐去。滿窗清影月如鈎,别樣情懷别樣幽。 似有詩仙抒靜夜,猶聞蘇子唱歌頭。 縱留脈脈三千發,難渡迢迢十二樓。 謝盡容華塵世遠,寄卿一曲莫含愁。【賞析】這首七律借月而抒懷,詩體上平仄格律都比較工整。一些句子的表現上看,也頗含有高古的風味【就是蠻有詩味的】,兼含典雅、委曲的味道。引典豐富,想象力比較強。這是初讀的感覺,但是細細看來,從寫作手法上,還略嫌生疏,可煉的空間很大。下面我們逐聯看一下,然後再綜合論之。首聯“滿窗清影月如鈎,别樣情懷别樣幽”,起句的語氣比較平,不夠精練。“滿窗清影”實際上已經是指月亮的輝光了,再加上一個“月如鈎”,則是雙重描述“月”了,雖然看着用字不同,但是意象是一樣的,且二者分叙,影響了句子的連貫性。下句“别樣情懷别樣幽”則接的有些随意了。這裡“别樣”重出似有不妥,“别樣”句接的是前面的景色環境,而起句隻是寫了月的狀态,毫無别樣景色。如果說是此環境下“情懷”有所“别樣”,那也是沒來由的。況且,前面句的“清影”已經有了幽靜的味道,那麼,“幽”字也嫌意思上的重複了。“别樣幽”會是什麼性質的别樣?因為什麼而别樣?為什麼而要别樣?這裡的“幽”,不屬于景語,而是環境給人的一種感覺。這樣看,“别樣情懷别樣幽”則屬于寫的過于随意了。在首聯,如果是以景語起句,那麼,就要把景色鋪墊足了,“情懷”“幽”這類的詞屬于情語,過早地出現在首聯這裡,容易破壞詩的結構。颔聯“似有詩仙抒靜夜,猶聞蘇子唱歌頭”,這裡引用的是二首古人詩詞,“抒靜夜”是指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而“唱歌頭”則是指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構思的思路還是不錯的,但是有幾點不足。1,“似有……,猶聞……”這兩個關聯詞是不匹配的,很生硬(這屬于語法上的錯誤),使得句子讀來很别扭。2,引用的“靜夜”“歌頭”殘缺而不達原意,且過于露痕了。把《靜夜思》化成“靜夜”,把《水調歌頭》化成“歌頭”是不夠工巧的化法,且痕迹生硬明顯。3,煉字不足。“抒靜夜”的這個“抒”和“唱歌頭”的唱,都是不準确的,“抒”是表達、發洩、舒暢這類比較情緒高調的意思,而李白的《靜夜思》分明是一種沉郁、低歎、悲涼、思念這類低調性質的詩歌,所以“抒靜夜”是不貼切的。下句的“唱”也可再煉。頸聯“縱留脈脈三千發,難渡迢迢十二樓”。這聯還是在引典,三千發,應是借用李白的“白發三千丈”之句,或者單純是指頭發“三千煩惱絲”(紅塵煩惱雜事的比喻),而“十二樓”則自有其原有的含義。古人曾有“金神法象三千界,玉女明妝十二樓”“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這樣的句子,泛指仙人居所,也常指高閣所在。後來詩人常用的“十二闌幹”之句也是由此而出。那麼,看這聯所寫,所引用的意象上看,是作者展開了一種神思暢想,并帶有一種感世歎息的情調。想象力是展開了,可是形容的并不很恰當。“三千發”不論是取李白“白發三千丈”的含義,還是指“三千煩惱絲”(“三千”在這裡做塵世講。若此,則三千發的“發”又不好解釋),都不适合用“脈脈”來形容。脈脈,一般隻是指眼神的,用眼神來表達情意的樣子。“脈脈三千發”的組合很不配套,怎麼看都不舒服。而“迢迢十二樓”的“迢迢”這個形容卻是可以的。我們知道《古詩十九首》裡有句“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類的形容。我們常用“迢迢”形容路途遙遠,它實際上也有形容高貌,深遠的意思。用以形容十二樓,可突出飄渺的意境。通過對字句的詳細分析,可以看出,本聯用辭并不準确。作者可能是想用“三千”形容塵世的現實,用“十二樓”代表想象中的夢境,但是,因為遣詞造句的粗糙性,影響了這種形容的準确,也同時破壞了這樣想象的美感含義。由此可見,基本的語法知識,以及最基本的概念含義,還有詞語的引申意義等基本常識,對我們的詩創作是多麼的重要。一個詞使用的不準确,就破壞了全篇的意境美感。前面說的“最高端的就是最基礎的”也是指着這個意思。我們看這篇七律,還注意到颔聯用的是“似有……,猶聞……”這樣的關聯語句,而頸聯又用的是“縱留……,難渡……”,這兩聯,使用的都是轉折關系的關聯語句,讀來不免雷同而單調——句式雷同了,是近體詩寫作時要避免的。再看這個尾聯“謝盡容華塵世遠,寄卿一曲莫含愁”,則屬于強湊之句了。前面頸聯有“難渡迢迢十二樓”這樣的意思了,就是說對仙界(或理想的夢幻境界)遙遙而不可及,那麼說明,眼下還是留在塵世(三千)之中的。何來又“謝盡容華塵世遠”?結句“寄卿一曲莫含愁”也完全是脫離了前面所有的意象鋪墊而忽然想到的句子,順手就抓來了。“寄卿一曲”中的“卿”來的太突然,“莫含愁”這樣的勸慰語氣,又因為前面大量的無奈或愁态的描寫,而顯得蒼白無力。所以說,尾聯,完全是草率的匆匆收筆,而未加任何雕琢和設計。前面所論,隻是對每一聯逐聯的分析和梳理。那麼,從整體上看,本詩的結構實際上表現的比較散亂,不符合近體詩的章法所規範的。什麼叫章法呢?我們現在來簡單地溫習一下。所謂章法,不是寫作的框框、條規,而是一篇詩文寫作所應該具有的合理性的自然發展順序。換個說法是,我們所說的“起、承、轉、合”之章法,不是呆闆的硬性規矩,而是符合人們欣賞習慣的自然過程。決定一首詩成功或者失敗的第一要素,就是看詩寫的是否具合乎章法,也就是它的結構框架是否穩定合理。怎麼判斷這種結構的合理性呢?很簡單,完全不需要很高深的詩學理論,隻需要我們平時看待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一般性來判斷就可以了。凡事總有個開端的起點,這就是詩之章法中所謂的“起”,起端之後,總有個進入事物發展進程的過程,這個過渡過程就是“承”。達到事物發展的最高的情節或精彩之處,這裡上演的是中心思想,或事物最典型的特征,這裡我們稱呼它為“轉”,那麼,剩下的,就是如何善後收場了,這種“收場”,用章法的角度來說,就叫“合”。近體詩的四聯(律詩)或者四句(絕句),按照常規(請注意我說的是一般情況)是要分别與這“起、承、轉、合”四個意思一一對應上的。這種對應,是初學者必須要熟悉起來的必修課。其實,即使我們不懂章法為何物,按照正常的寫作,我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地按照這個順序來的,因為,這樣做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也符合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說深點,這是由時間的不可逆的邏輯特性而決定的,而不是某些文人一拍腦瓜強行規定的死闆教條。我們在這裡說這些,是告訴那些認為章法是約束寫作發揮的呆闆框架的人的,近體詩,乃至其他詩體,甚至詩歌體裁以外的所有文章體裁,都是遵循着這個規律所體現出的一個“序”的原則的,隻是,因為近體詩是所有文體中最為精練高端的體裁,所以,要求更嚴而已。那麼,以這樣的理念我們來寫作或賞析詩詞作品,我們就會很從容地看待它了。回到上面賞析的七律來看,我說它在章法不很合,我們可以看下它不合在什麼地方。按照章法的理念,我們如果以景物起句的時候,就要把景色氛圍鋪墊足。“滿窗清影月如鈎”這樣的起句,是寫景,那麼接下來的“别樣情懷别樣幽”則不是寫景了,而是直接進入“意”的層面描寫了。什麼叫“意”呢?景色還沒鋪展開呢,也就是詩意的氛圍氣氛還沒渲染好,相當于一台戲的大幕還沒完全拉開,作為詩戲的主角“意”就急急的跑了出來登台唱戲,這“戲”是不是就要演砸了?總得開場鑼敲他幾遍,那些跑龍套的先溜上幾圈,觀衆都急着要見你的時候,你主角才好登台亮相啊,是吧?我們常說,景語就是情語,要以情的感覺取向去安排景物,而非用情感的語言去替代景色。本律,除了起句“滿窗清影月如鈎”之外,其餘後面所有的句子,完全屬于“意”的描寫層面,這樣,沒有了背景氛圍的鋪墊(缺少景語描寫),就會使詩意顯得過于虛浮而不着地。沒有地氣、空洞。況且,每一聯之間互相呼應很少,幾乎各自為政,所以隻看到一句句的感歎,而無法有效地組織為一個整體。寫詩,其實和寫其他文章性質是一樣的,注意結構和順序,不是很難的事,但卻是很重要的。這裡還要提醒一下的是,我們的題目要求是《秋月》,作品對這個“秋”字表現的不足。對于命題詩,扣題是第一重要的。以“月”為題是一回事,以“秋月”為題則是另一回事了,雖然都是寫月,但是,卻限制了描寫範圍和意境取向。如果不扣題,即使你其他方面寫的再好,也要算做失敗作品。近體詩要求很多,很嚴,有時會給人以拘束限制的感覺。其實,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要反複琢磨,精心設計和雕琢,推敲字句,提煉意境,進入深加工。精緻的藝術,才是最耐人尋味的藝術,才是最有欣賞價值的意識。其實,我們上面點評的這篇七律作品,大體還是一首很不錯的作品。詩思境界比較開闊,格律表現比較正規,對仗等基本功都很過關。之所以這樣“找毛病”,隻是為了這個雕琢完善的目的。我們對此的修改意見是,起聯,做景色描述,而且要貼近“秋夜”的環境來寫。比如這裡的起句以“窗”為背景來起,那麼,可以透過窗,不僅看到的是月亮,還可以感覺到秋涼,秋霜,可以倚窗品菊香,還可以在後面的意象中表現出秋意的背景特點來。如果首聯鋪景,則盡量不要用“情懷”啊,“幽思”啊這一類表達思想情緒的用語,用景物的姿态,動作,顔色等一類的景語來說話。在開端處,盡量要忍住自己情緒的過早釋放,把注意力集中在景物的合理安排上,尤其要注意景與景之間的過渡和協調。這種描寫态勢,要延續到第二聯。在颔聯,可以繼續借景達意,以景色描寫為主,對首聯的景狀,做一延續和拓展,千萬别做同類的描寫,要有所深化細化,或者擴大化。即使轉換景色,也要自然地過渡。這聯可以引典,也可以适當地做“議論”性質的描寫,但不要做純感歎或純議論,而是要接續前面景色描寫的的脈絡來做“适當”的發揮。這裡的主要性質是承接,為後面詩意的集中性做最後的鋪墊,墊起台階,為轉句的起飛造勢。第三聯,也就是頸聯,在句式,語氣以及描寫性質上,一定要有所變化。也就是由景轉到意的變化。可以直接進入情感,感歎,想象,議論這一類的語言環境中。但是,特别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情感語言,都是以前面兩聯為背景基礎的。這聯也可以繼續寫景,但是,絕對不要做前面兩聯那樣的同類同層次的描寫,一首詩的精神風貌以及靈魂主旨,主要在這聯中突出體現,重要性如人之項頸,也如一挂鈎,要鈎住前,要帶起後。如果還想做景物描寫也可以,隻可在前面的基礎上提升,而切忌做大的場面移換(至少保持内在聯系),否則容易扭斷詩的脖子的。詩的最後一聯,常常是最難寫的,把握的要點是,接續轉聯的氣脈,不可另起一“意”,同時,把轉聯的“情語”再度回歸到景語上來,最好能扣回起句的景色環境中來。不是做前面的重複描述,而是借用前面的景色背景氛圍,亦描亦叙地把語氣放緩。其勢如舞台的大幕緩緩落下,而音樂的旋律還在繞梁回蕩。七絕是詩,七律如文。七律之“文”的性質,就在于這種舒緩有緻的節奏安排上,以及篇幅的“有序”的特點上。立意,謀篇,煉字,押韻,對仗,引典,造句,修辭,平仄四聲……看,要完成一首詩的創作,需要多少道“工序”?需要考慮多少方面的因素?詩的魅力所在,不也正是如此精煉藝術的精工細做嗎?通過對一篇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看清寫作時需要注意到的各種問題,我說的觀點不一定都對,或許還有所偏激,但這都不重要。至少,可以提醒在這些方面可能容易出現的問題。隻要我們能夠從這些角度去考慮,那就是一種詩學上的進境,就是美學追求上的升華。二、下面再來說一下我們學詩的基礎理念:寫作思路我們學校的教學,重在詩學的普及。所以,我們的講課也是着重于基礎知識的普及,都是從最基本的概念說起。重在對體裁性質的理解,而沒有拘泥于具體格式或某些術語的糾纏。而論詩,更願意從詩歌之外的觀點來評論。所以,我們的詩學觀點,側重于思路而不是拘泥于套路。 先來閑談幾句。有這樣的話:“學詩渾似學參禅,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閑拈出便超然”。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學詩的詩,作者是吳可(吳可,宋代詩人,字思道,号藏海居士)。學詩是不是真的象修禅一樣呢?這個問題,其實不僅困擾我們初識詩詞之人,也困擾了千百年來的詩學名士們。因為我們都是愛詩之人,我們不妨看一下古人們怎麼論及到這一點的。下面羅列一些,我們先品味一番再說。 嚴羽有言:“禅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有義”。滄浪觀點很鮮明,重在一個悟字。我們再看一下不同角度的“學詩渾似學參禅” 趙章泉: 學詩渾似學參禅,識取初年與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甯複死灰然。 學詩渾似學參禅,要保心傳與耳傳。秋菊春蘭甯易地,清風明月本同天。 學詩渾似學參禅,束縛甯論句與聯。四海九州何曆曆,千秋萬歲永傳傳 吳可: 學詩渾似學參禅,竹榻蒲團不計年。直待自家都肯得,等閑拈出便超然。 學詩渾似學參禅,頭上安頭不足傳。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氣本沖天。 學詩渾似學參禅,自古圓成有幾聯。春草池塘一句子,驚天動地至今傳。 龔聖任: 學詩渾似學參禅,悟了方知歲是年。點鐵成金學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學詩渾似學參禅,語可安排意莫傳。會意即超聲律界,不須鍊石補青天。 學詩渾似學參禅,幾許搜腸覓句聯。欲識少陵奇絕處,初無言句與人傳。 不少吧,“學詩渾似學參禅”這句為起句,還有好多人都寫有的。再錄上舍得老師自己對詩學的觀點。 學詩渾似學參禅,跳出詩塵方可圓。律格千般皆小道,悟來便可做詩仙。 學詩渾似學參禅,塞外江南合一弦。蓮葉胡笳凝妙曲,狼煙何不化炊煙。 學詩渾似學參禅,煉意猶如采佛蓮。月下阆仙雙淚盡,三年拾得一吟鮮。 現在我們進入今天的主旋律,就是“詩、詞、曲、聯”這一類文體的寫作思路問題。這些文體的體裁不同,但是寫作時的思維模式是一緻的。我們把這類韻文體裁,都歸到“詩學”範圍内。把學詩看做是學參禅,有點吓人,有故弄玄虛的嫌疑。佛家講究的是“悟”,講究那個“頓悟”的說道。就是說本來渾渾噩噩的沉迷于紅塵中,忽然有一機緣,讓自己一下子把世間的一切都看破了。咱現在不研究佛學,但是,那個“悟”字,卻不是屬于佛家所獨有,我們同樣可以悟。我們學詩不是學參禅,但學習的渠道,對詩學的理解,卻真的“渾似學參禅”了。也就是說,“悟”卻是一緻的。 啥叫“悟”呢?說的通俗點,那就是懂了,明白了。其實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道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不了解的時候,千難萬難,一旦知道是咋回事了就會莞爾一笑,原來不過如此。學詩難不?當然難!但是,一旦你明白詩為何物時,你就不覺的難了。填詞,對聯,其實也都是這樣的道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怎麼才能做到“悟”?【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 面對衆多熱愛詩詞的愛好者,不少人甚至一點詩學的基礎都沒有,我們依然鼓勵你能夠成為一個詩人,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這不是在糊弄人,說的是真心話。那些所謂的天才,其實不比我們多長個鼻子,也不多一長隻眼睛,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對路而有效的。我們如果也修煉自己的思維模式,讓自己具有豁達、通達、暢達的思維方式,我們同樣也是“天才”。學詩填詞,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詩性的思維方式,把這種思維方式掌握了,詩人的桂冠,離我們并不遙遠。 說到“思維模式”有點空乏的感覺,我們就以實際事例來說話。比如我們在講近體詩煉字的時候說過,所謂的煉字,其實就是煉思維,煉角度。詩寫的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你掌握的詞兒多少,而在于你怎麼去思考設計,在于你以什麼樣的視角來看待。煉字,就是選出最好最恰當的字來成詩。那麼,什麼是最好最恰當呢?我們寫詩時,常說自己沒詞兒了,寫不下去了,好羨慕别人句中的華麗辭語,自己也去找那些所謂的“華麗”之辭。找不到,就感覺自己沒詞了。 其實,最貼合自己詩意的詞字,才是最華麗的,不貼合自己詩意的,再耀眼的詞也是累贅。比如那些“神州”啊,“廣宇”啊,“壯志”啊等等,看着很大氣,拿來就用,而忘了自己要寫的,就是門前的一叢小花。自然地把這小花的形态描述出來,并寫上自己看到花時是什麼樣的情緒或感覺,這就是一首好詩!扯那麼遠,和小花有一毛錢的關系嗎?寫這小花,需要多華麗的詞嗎?當然不需要!自然流露,自然表達,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所謂煉字,就是把這最自然最逼真最貼切的字找出來,用在我們的句子中。 我們還曾經舉個煉字的例子,就是“來”字。來字我們不喜歡,怎麼換?我們往往就沒詞了,但是,可以換角度去看這個“來”字啊,換個角度它就是“去”字,再換個角度它有變成了“上”字或“下”字。你就試着通過換角度來“煉”這個字,“過,撲,越,歸,飄,擦,至……”等等,肯定能找出最合适的字,而且都是我們熟悉的字。如果去翻書查字典,那就累死也找不好的。這說明什麼?不是我們沒詞,不是我們沒那天份去煉字,去寫好詩,而是我們原來的思路不對頭。守株待兔是不可以的,要四面出擊,打一搶換個地方,總能收獲到更多的“獵物”的。 通過這樣簡單的例子,我們也會明白了,所謂的“悟”一點都不玄妙,也并不虛渺的遙不可及。啥叫“悟”?“悟”在哪裡呢?悟就在那一轉念之間中。其實,這不是方式方法問題,而是一個思維模式的問題。這樣的思維模式,換句話說,就是多做“換位思考”。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格式的問題,會遇到景 物意象選用的問題,會遇到如何組織自己的句子,如何讓它成詩文的問題。 那麼,用這樣的思維模式去做這一切,都會事半功倍的。勤于這樣的修煉,也利于自己思路的展開。比如,我們有人說自己很愛很愛詩詞,但對詩詞一點都不懂,是個完全的門外漢。這就是他自己的思路有問題了。其實,他所說的不懂,僅僅是對詩體的格式或詩詞的某些要求不熟悉而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樣的詩句會背不?見過沒?“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樣的句子見過沒?“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知道吧?這些通俗而經典的詩句,是融在我們國人的血脈之中,中國人是天生就具有詩人素質的民族,我們都愛詩,我們也都懂詩,隻是,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必須要經過一定的努力學習而已。融會貫通,舉一翻三,是任何學習者必備的素質,這種素質要求,說白了,就是要具有“悟”的追求。例如面對一樣事物,單從一面看我們看不清楚它,把它翻過來看它的背面和側面,清楚點了,但還是不太清。那麼,就再把它分解開,解剖了它,看看它到底是啥東西。這個過程是什麼?就是換位!也就是換“視角”。 舉一反三,我們就例舉到學詩這上面來。就拿最令我們感到枯燥的聲韻和格律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初一看去,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令人眼花缭亂,到底是啥東西呢?這類東西堆在一起,叫誰看了都得頭大三圈。可是,我們換個角度,讓它變換形象,換成---高高低低高高低,就好明白了吧?噢,這體現的原來是個“節奏”呀。我們再換一下,變成----長長短短長長短,也更清楚了吧?其實,所謂的平,就是平聲字,仄,就是仄聲字。所謂平聲字和仄聲字,怎麼區别?你試着讀一下。如果這個字可以拉成長聲調的,那就是平聲字,如果隻能短促的發音而拉不成長聲調,如果使強拉則會變調的,那就是仄聲字。那麼,這個“長長 短短長長短”,不就是那原來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嗎? 現在這樣一看,還枯燥嗎?不僅不枯燥,我們還能感受到一種節奏感,而這節奏感,屬于可以給我們帶來身心愉悅的音樂範疇的東東。這樣的二平兩仄交替表現的規律,我們叫它“平仄譜”,這和“樂譜”名稱都差不多了。 換個思維模式,變換個角度,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就完全不一樣了。把枯燥的變成趣味的,把呆闆的,變成靈動的,而那東西其實還是那東西,變化的是啥?當然是變換的是我們的思維方式。以這般愉悅的心态去看待格律問題,那麼,格律對你來說,是吸引力,是享受,這種情況下,你想不懂它,可能都很難。平仄啊,押韻啊,對仗啊等等,如果你覺的難以學會學透,你覺的學起來困難,其實,不是它真的有多難,而是你學習的思維模式太呆闆了,所以你的視角變化不了,所以,吓住了你。 看是我們在說學詩的思維,其實,這不也正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應該抱有的一種正向思維模式嗎?人生在世,誰沒個難事呢?面對各種問題,我們同樣可以換位思考,找出最佳的解決辦法。面對與他人的矛盾,我們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想,恩怨也就釋然了。面對工作上的難題,換個思路去解決,難題往往沒想象的那麼難。這本是我們處世的正常的積極的思維方式。 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學詩,不妨從詩裡跳出來,去感受文字外的大千世界,然後,再回詩裡去,用大千世界的精彩再來豐富我們的詩意。用正确思維的模式,來化解那些枯燥的字符格式。我們會很享受的。讓詩從文字跳出去,再回到詩中來,這象什麼?就好象是佛家的那個個理念——跳出紅塵(三界)去,回到紅塵來。我們忽然就知道了,我們這就是在“參禅”,我們這就是在“悟道”。在前期講課時,一再提起過司空圖的《詩二十四品》,以後有機會,我們還可以詳細欣賞品味它。這裡要說的是,所謂詩的二十四品,并不是格式化的分類。詩品,其實就是人品。詩中表現的風味和格調,就是人的風味和格調。不同的人,不同的寫作風格,不同的立意表現,不同的視角描寫,寫出來的情調品位自然就是不同的。我們在進行自己的詩詞創作時,追求的首先應該是自己的本真。立足于自己的視角,去表達視野中的萬千情态。詩的各種“品”其實是不論優劣高下的,不同的表現手段,體現出不同的風貌而已。追求某種風格,要建立在自己對基礎知識的紮實掌握上。 講詩評詩,對格律等問題,其實不是特别強調的。那是必備的工具性的知識。不論你是在寫近體詩,填詞,或者做對聯,如果不熟練掌握這個,根本就談不上詩學的入門。沒有對自己的“工具”熟練掌握之前,就動辄談什麼詩意,那是不現實的。形不正,意必邪,那些所謂為意先而不拘于格的說法,其實都是為自己囊空如洗的基礎知識的不足在遮羞。體裁必須合體,這是必備的前提。這是不需要多麼反複強調的常識性的東西。對詩意的重視,那是以格式符合為前提的。 創作一篇作品,如何構思,是沒有一定之法的。但是,不管如何構思,最最需要照料的,就是謀篇布局。不論是寫情還是寫景,都要前後照應,詩脈不斷。 我們常看到朋友們的作品,雖然佳作不少,但是,相當多的人的作品,缺少的就是這種寫作的“全局觀”。寫景扣不住寫情,寫情沒有貼切的景物襯托。近體詩的每句或每聯之間,缺少一種呼應,缺少一種自然的“序”。填詞時,也常常上下阕分不出層次感來。景語和情語,不知道如何的合理搭配使用。對聯時,也常有上下聯合掌,或者意隔。這類現象,其實反映的是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謀篇不足”。所謂的謀篇問題,其實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思維方式問題。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辦事,如果沒有個計劃和安排,那麼也必然是遇到什麼做什麼,倉促行事,出錯也必然是在所難免的。 一個房間的裝修布置,如果沒統一的色調諧調,如果沒有有序的擺放,那也必然是淩亂不堪的。我們寫詩,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生活中你做什麼都可以有條不紊的,家裡房間布置的也相當協調美觀的,那麼,我們寫的作品就為啥那麼散亂無章呢? 寫詩,其實不是在僅僅的搬弄文字,寫詩,寫的就是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生命詩意起來,讓自己尋常的喜怒哀樂以及浪漫的情懷釋放出來,把這詩意的花朵打扮的更協調更漂亮,不是更好嗎?以廣角的思維,策劃自己的詩詞建築,營造自己溫馨小家,其實不是多麼難的事。 修煉詩學,說難也不難,如果說有捷徑的話,那就從自己的思維模式開始修煉吧。學詩還是一個字:“悟“! 學詩渾似學參禅,跳出詩塵方可圓。 律格千般皆小道,悟來便可做詩仙。

淺詩漫評(淺品詩雜談)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