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環境污染?生态環境部2019年3月18日發布《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質量簡況》指出,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态環境保護年度目标任務完成,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第二次環境污染?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生态環境部2019年3月18日發布《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質量簡況》指出,2018年全國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态環境保護年度目标任務完成,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
《簡況》指出,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中,有121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标,占全部城市數的35.8%;338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9.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PM2.5濃度同比分别下降11.8%、10.2%、10.8%。
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169個重點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20個城市依次是臨汾、石家莊、邢台、唐山、邯鄲、安陽、太原、保定、鹹陽、晉城、焦作、西安、新鄉、陽泉、運城、晉中、淄博、鄭州、萊蕪和渭南市;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20個城市依次是海口、黃山、舟山、拉薩、麗水、深圳、廈門、福州、惠州、台州、珠海、貴陽、中山、雅安、大連、昆明、溫州、衢州、鹹甯和南甯市。
《簡況》數據顯示,中國已有471個城市開展了降水監測,2018年酸雨頻率平均為10.3%,比2017年下降0.3%。酸雨城市比例為18.9%,較上一年上升了0.1%。酸雨區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占國土面積的5.5%,比2017年下降0.9個百分點。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雲貴高原以東地區,主要包括浙江、上海的大部分地區,福建北部、江西中部、湖南中東部、廣東中部、重慶南部地區。
水環境質量方面,《簡況》指出,全國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達到或優于III類)比例為71.0%,比2017年上升3.1%;劣Ⅴ類斷面比例為6.7%,同比下降1.6%。
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和浙閩片河流、西北諸河、西南諸河的1613個水質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4.3%,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6.9%,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西北諸河和西南諸河水質為優,長江、珠江流域和浙閩片河流水質良好,黃河、松花江和淮河流域為輕度污染,海河和遼河流域為中度污染。
根據監測,111個重要湖泊(水庫)中,優良水質湖泊(水庫)比例為66.7%,劣Ⅴ類比例為8.1%。其中,太湖為輕度污染、輕度富營養狀态,主要污染指标為總磷;巢湖為中度污染、輕度富營養狀态,主要污染指标為總磷;滇池為輕度污染、輕度富營養狀态,主要污染指标為化學需氧量和總磷。
此外,《簡況》表示,在海洋方面,2018年夏季,符合一類海水水質标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的96.3%;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标準的海域面積占管轄海域的1.1%,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江蘇沿岸、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區域。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水質級别為一般,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417個點位中,一類和二類海水比例合計為74.6%,同比上升6.7%;劣四類為15.6%,同比持平。其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差,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主要污染指标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
《簡況》同樣提及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全國34450種高等植物、4357種脊椎動物、9302種大型真菌評估結果表明,3767種高等植物、932種脊椎動物、97種大型真菌受威脅,分别占10.9%、21.4%、1.0%。需要重點關注和保護的高等植物、脊椎動物、大型真菌分别達到10102種、2471種、6538種。
氣候變化方面,據監測,2018年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0%,超過年度預期目标0.1個百分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