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
今天看到友人想修仙,興之所至,就想與大家分享一下對“仙”的學習與思考。
“仙”有兩個字:一個“仙”,另一個“僊”(後簡化力“仙”)。
今天重點解讀一下“僊”。
“僊”=“人” “䙴”,所以我們得弄清“䙴”的本義。
♦“䙴”
在古文中,目前“䙴”(音同“仙”)有三種寫法,現在稱作異體字。
認真看“䙴”的戰國文字,極眼熟,讓我想到了“要”。
♦“要”
“要”是“腰”之初文古字,以“女”為底強調了“要”本是專指“女人腰”,後來泛指“人之腰”。
“要”的上半部就是“腰(身中)”,下半部是強調性别“女”。
♦結論:“䙴”的篆文,它表意的就是“一個人雙手托着另一個(女)人的腰向上舉升”,後來引申為“升高”之意。
♦“僊”
“僊”是“人” “䙴”,意思同“䙴”,隻不過強調了一下人而已——“人升高”。
“僊”字在先秦典籍裡就已經出現了,但卻是一個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現“僊”字的地方是《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節選):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
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
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儀抑抑。
曰既醉止,威儀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這詩描寫的是宴會場景,其中的關鍵詞是“醉”字——未醉時,賓客恪守禮法,彬彬有禮,秩序井然;既醉後,掙脫束縛,解放拘謹,盡享酣暢——“屢舞仙仙”。
由此可見,“僊”與舞蹈是有極大淵源的,應該最早就是用于形容舞蹈中的“托舉升高”。
♦總結
随着道教的興盛,“人”隐居“山”林修道——即為修“仙”;“人”得道羽化升天(“䙴”)——即為成“僊”。
“仙”與“僊”本為不同兩個字,但都被道家所用,後來簡化成了同一個字——“仙”。
純屬娛樂中學習
(圖片均自網絡,謝謝原作者♥)
(本文原創,轉載請注:渣渣灰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