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作品的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群衆基礎可謂是最強的,因為它最是雅俗共賞,無論是販夫走卒還是大學教授,都可以從《三國演義》中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并且從中受到啟發,甚至于明朝末年的時候,滿清騎士就是以此作為兵法教科書來指導作戰。
正是因為《三國演義》有着如此廣泛的群衆基礎,所以書中有很多的故事也都廣為流傳,關于周瑜的就有“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氣周瑜”等等,尤其是在“諸葛亮三氣周瑜”這個故事中,周瑜盡管運用自己畢生所學,竭盡全力去運謀籌劃,但是最終卻依然一無所獲,甚至于為諸葛亮做了嫁衣裳,以至于被氣得箭傷複發,年僅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
在去世之前,周瑜本是率軍要為東吳去取益州,結果收到了孔明的信,信中陳述種種周瑜不可得益州之情狀。周瑜本來極為憤怒,但是在看完信以後卻是沉默了很久,歎息一聲就給孫權寫信交待後事,寫完信以後就昏迷。等到醒來時就接連大叫了幾聲“既生瑜,何生亮?”随後吐血而亡。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周瑜,為何又要生下他諸葛亮呢?”潛台詞就是為何要讓一個才華遠勝于我的人,來在各方面壓制我,讓我在各種事情上都束手束腳,不能夠有所成就呢?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相對狹隘的心理狀态,雖然這在很多時候都是人之常情。
《孫子兵法》中說“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意思就是說善于作戰的人,會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不會讓對手得到可以勝利的條件,我之所以能夠勝利并不是因為對手足夠弱小,而是因為我剛好比對手更加強大,而周瑜自己的才華其實已經非常強大,但是卻去怪諸葛亮的才華更加強大,并不是“善戰者”所為。
所以周瑜的這句話在千百年來,也是作為心胸狹隘不能容人的典型而遭到了衆多的嘲笑,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并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的後半句,那就是“君未歸,孤何安”,這句話與前半句緊密相聯,兩者在一起才能夠體現出周瑜真正的胸襟,并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狹隘,反而非常的大氣。
“君未歸,孤何安”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說“具有如此才華的諸葛亮,至今還沒有歸于我東吳,我又怎麼能夠安心呢”,可見周瑜在臨終之前所考慮的,其實并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才華被比下去,而是因為在自己國家之外還有着如此傑出之士,卻是作為敵手而不能為己所用以至于憂心忡忡,他所考慮的一直都是從家國天下出發。
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