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智慧有什麼不同?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這段話的意思是大概看上去越厲害的東西其實越不怎樣,實際上越厲害的,看上去卻越普通這讓人想起《神雕俠侶》中楊過的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聰明與智慧有什麼不同?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在《老子》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論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這段話的意思是大概看上去越厲害的東西其實越不怎樣,實際上越厲害的,看上去卻越普通。這讓人想起《神雕俠侶》中楊過的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越是深謀遠慮,能力出衆的人,可能看上去越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正的良才看似沒有鋒芒,實則具有大智慧。這種人常常能包容一切人的長處,而自己卻以普通的面目示人,比如漢高祖劉邦,三國的劉備,水浒的宋江,無用之人攬有識之士,天下英雄盡入我囊中,皆是深谙此道。
《老子》中提到一個問題:“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豈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做到的?曆史中所記載的黃帝、堯、舜,都是神武睿智,或生而能言,或知周萬物,哪裡有一個無知的人能完成愛民治國的重任?然而,老子此處并非明知故問、故弄玄虛,而是另有深意。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這是在說真正天縱睿知的人,絕不輕用自己的才能來處理天下大事,而是集思廣益、博采衆議,然後有所取舍。“知不知”與老子思想學術中心的“為無為”異曲同工,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大智若愚,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而英明神武之人,能成就永世不朽的功業,恰恰也正因為他善于運用衆智而成其大智。
漢高祖劉邦,表面看來滿不在乎、大而化之,當統一天下,登上帝位後,他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所以,天縱睿知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詞源》裡的解釋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出自宋朝蘇轼《賀歐陽少師緻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均有此意,表現的是以無化有的智慧。
希望将能力表露出來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将才藝外露,做到韬光養晦是聰明人所為。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處世計謀。因為任何有所圖謀的人,都有可能從事情剛開始籌劃時便被識破。一旦發現有人獨具慧眼,那麼為了保全自己,他人往往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加以掩蓋,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謀殺。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不勝枚舉。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大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護自己。
好自誇其才者,必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孔子也曾說:“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鋒芒畢露是容易的,藏鋒露拙卻是不容易的,唯有真正洞悉世事、明察秋毫的人,才知大智若愚的深意。
才智總有困窘時
世人常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自命不凡,甚至投機取巧,最後往往葬送了自己。所以,老子反對标榜聖人,反對賣弄世智辨聰。春秋戰國時期,善于奇謀異術的高人很多,一個比一個高明,然而,社會動蕩不安,人命危如累卵,随時都可能被毀滅。由于老子對那個時代感到痛苦和不滿,因此便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即人們如果不賣弄聰明才智,本來還會有和平安靜的生活,卻被一些标榜聖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攪亂了。
從前有一商販養了兩頭毛驢,為的是幫助他馱貨物。這天,商販要把兩袋黃豆和兩大口袋棉花拿到鎮上去賣,沿途需要翻越幾個山頭才能到達目的地。其中一頭聰明毛驢聽到以後便謊稱自己身體不好,沒有力氣馱黃豆,隻能馱棉花。主人雖然懷疑它在耍滑頭,但想了想後還是同意了。
就這樣,商販趕着兩頭毛驢上了路。一路上,馱棉花的毛驢感覺很輕松,時不時還回頭嘲笑另一頭毛驢,它沿路不停地蹦蹦跳跳,當看到馱黃豆的毛驢累得氣喘籲籲,它心裡好不得意。
不一會兒,山上竟然起了風,看樣子馬上就要下雨了。此時馱黃豆的毛驢依然步步踏實,而馱棉花的毛驢被風吹得搖搖晃晃,東倒西歪。正當它抱怨時,天空下起了大雨,它開始感覺背上的棉花變得沉重,腳下慢慢聽使喚了,心中不免暗暗驚喜。但雨越下越大,馱棉花的毛驢漸漸感覺體力不支,最後在山頂的時候連棉花帶自己滾下了很深的山谷……
生活中,人們有時就像那頭自以為聰明睿智的小毛驢,依仗自己的“才智”讓自己處于有利的形式下。但很多時候,當這種“才智”走到極點,也就成為累贅。
宋元君晚上睡覺的時候夢見有人披散着頭發在側門旁窺視,看着他說:“我來自名叫宰路的深淵,我作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但漁夫畲且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不慎捕捉了我……”宋元君早上醒來以後,就立刻派人占蔔,占蔔的人說:“這是一隻神龜。”宋元君立刻問道:“漁夫中有名叫畲且的嗎?”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說:“叫畲且來朝見我。”第二天,畲且就奉命來見君上。宋元君看着他問:“你昨日捕撈到了什麼?”畲且回答:“我的網捕捉到一隻白龜,大約五尺長。”宋元君滿意地點點頭說:“獻出你捕獲的白龜。”畲且聽命後退下。後來等白龜送到的時候,宋元君一會兒想殺掉,一會兒又想養起來,猶豫不決。于是,他便蔔問吉兇,說:“殺掉白龜用來占蔔,一定大吉。”于是宋元君命人把白龜剖開挖空,用龜闆占蔔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衆人稱奇。孔子知道這件事後搖搖頭說道:“神龜能顯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畲且的漁網,也不能料到自己的結局。雖然神龜的才智能占蔔數十次也沒有一點失誤,卻不能為自己找到正确的逃命方法。”
如此說來,才智的确有困窘的時候,即使是神靈也會有考慮不到的地方。那麼,普通人即使有着超群的智慧,也同樣匹敵不了萬人的謀算。所以,人們要懂得适時擯棄自己的小聰明,這樣才能去除自己矯飾的善行,才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回到自己的本性。
有人說,聰明是一種先天、自然、本質的東西,人們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很多人總是羨慕那些聰明人,但聰明不一定能令人成功,因為才智總有困窘的時候。聰明這種天賦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亦能覆舟。衆所周知,在音樂的世界中,擁有技巧、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多的花哨技巧隻會減弱人們對情感的真實表達。人生也是如此,如果人們過度顯露聰明才智,就隻會讓世界更加繁雜淩亂,糊塗一點,才能樸實安然地生活。
“呆氣”就是“靈氣”
《老子》所蘊涵的智慧無窮無盡,可是這五千言的作者老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雖然沒有照片,畫像也都是老子身後的畫工們憑借自己的想象而作,但是幸好,老子本人為我們留下了一幅“自題小像”: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衆人欣喜若狂其樂陶陶,就像參加盛大的慶典享受豐盛的筵席,又像風和日麗之時登上高台觀賞仲春的美景。我卻孤寂地呆立一旁,無動于衷,有如初生的嬰兒連笑也不會笑,又像長途跋涉的遊子,疲倦得連家也不想歸。衆人的東西多得用不完,我卻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當别人都很清醒的時候,隻有我獨示昏庸。當别人都明察秋毫的時候,隻有我獨示愚昧。茫茫無邊啊,像遼闊的大海一望無垠。洶湧澎湃啊,如迅急的狂風橫掃萬裡。衆人好像都有能耐,隻有我顯得頑固無能。我為什麼這樣與衆不同?因為我是着重吸取‘道’的精華啊。”
在老子的筆下,這位道家開宗立派的哲學家是一個孤僻、木讷的“愚人”。但是老子似乎對自己“呆若木雞”的形象不以為意,似乎還有些揚揚自得,因為老子知道,一個人如果時刻都顯得無比精明,那他往往不一定是真的聰明,而相反,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時如果身上時常顯露出呆氣,說不定他有着大智慧,因為“呆氣”有時候恰恰是一股過人的靈氣。
我國現代著名哲學家熊十力身上就曾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熊十力是治學之外一切都不顧的人,所以住所求安靜,常常是一個院子隻他一個人住。20世紀30年代初,他住在沙灘銀閘路西一個小院子裡,他的家門總是關着,門上貼一張大白紙,上寫:“近來常常有人來此找某某人,某某人以前确實在此院住,現在确實不在此院住。我确實不知道某某人在何處住,請不要再敲此門。”看到的人都不禁失笑。50年代初他住在銀錠橋,夫人在上海,想到北京來住一個時期,順便逛逛,他不答應。他的學生知道此事,婉轉地說:“師母來也好,這裡可以有人照應。”他毫不思索地說:“别說了,我說不成就是不成。”熊師母終于沒有來。後來他移住上海,仍然是孤身住在外邊。
不注意日常穿着,熊十力也是比較突出的。衣服像是定做的,樣子在僧與俗之間。襪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裡木闆床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舊的;沒有書櫃,書放在破舊的書架上;隻有兩個箱子,一個是柳條編的,幾乎朽爛了,另一個鐵皮的,舊且不說,底和蓋竟毫無聯系。
生活是這樣不在意,可是說起學問,熊十力就走向了另一極端,過于認真。他自信心很強,簡直近于頑固,在學術上絕不對任何人讓步。40年代晚期,馮文炳住在紅樓後面,這位先生本來是搞新文學的,後來迷上哲學,尤其是佛學。熊十力是黃岡人,馮是黃梅人,他們都治佛學,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便有二道橋(熊先生30年代的一個寓所,在地安門内稍東)互不相讓,以至于動手的故事。另有一次學生去找熊十力,聽見他又在和馮争論,熊先生說自己的意見最對,凡是不同的都是錯誤的。馮則答:“我的意見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對佛。”對方争起來互不相讓,學生隻好忍着笑走了。
這場争論确實好笑,有點像小孩吵架,特認真,雙方争執不下,還多少有點不講理。也許人常說知識分子身上帶點呆氣,就是這樣了。
但是似乎呆有呆的好處,生活裡沒有繁雜的生活瑣事,沒有紛亂的人情事故,隻有學術與信仰,如此單純而精深的人生有什麼不好?
我們不妨問自己,自己的身上是不是靈氣太盛,而少了些許呆氣呢?
老子校正“厚黑學”
“厚黑學”是李宗吾先生提出來的,其主要内容就是處理人際關系臉皮要厚,心要黑,一個是“厚”,一個是“黑”,再加上個“學”,那就是“厚黑學”了。
總的來說,厚黑學是一套教人為人處世的方略,在《漢書·藝文志》中評價《老子》是“君人南面之術”,曆史上也确實有一些人把《老子》當做一本教人們“厚黑”的書。
确實,《老子》一書中有許多教人為人處世和領導管理的手段,但這絕不意味着《老子》就等同于《厚黑學》。事實上,老子明明白白地要人們走正道,要遵循“道”。老子的出發點是“善”而不是“惡”,教你好而不是教你壞等。
比如老子就曾說過:“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沒有固定不變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對待他;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信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誠信了。
可見,老子一直都是提倡“善”和“信”的。在短短五千言的《老子》中,老子常常講“善”,講“慈”,宣揚“善”、“慈”的理念,指點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善的智慧鍊”,還向人們指出“上善若水”的境界。
他要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做善人,做慈愛之人,做上善之人,要走這樣的“道”,要做這樣一個得道的人,要提升我們的人際關系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可見,老子主張的是厚德載物的“厚道”,而非顔厚心黑的“厚黑”。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說。老子曾說,水是天下最柔順的事物,卻可以擊穿天下最堅硬的石頭;看似軟綿綿的太極,卻可以對抗出手傷人的剛猛拳路,而老子的“厚道”,就是人生處世的太極之道。
熱衷于厚黑學的人喜好陰謀詭計,機關算盡,卻不知心機越複雜,漏洞也越多,反倒是厚道之人沒有心機,自然也沒有漏洞,仿佛莊子筆下的“混沌”一般,以無招勝有招。
有些人斤斤計較,絞盡腦汁想着占小便宜,這樣的人看似便宜占盡,可總有吃大虧的一天;反觀厚道之人,似乎總是在吃虧,而且也吃得心甘情願,但他們總有得到福來的一天。有些人一門心思鑽研成功的捷徑,總想着抄小路,走歪路,這樣的做法固然可以取得一時的快意,但是,所謂的捷徑看似近道,實則殺機四伏,反而不如正道好走。有些人喜歡用權術來駕馭他人,常常會用背叛、欺詐的方式為自己牟私利,乍一看,他們似乎比起傻呵呵的厚道人的生活潇灑得多,收益也高得多,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後患無窮,畢竟誰也不傻,你用權謀去對待别人,一旦被人看穿,就再也得不到别人的信賴。而事實上,權謀總會有被看穿的一天。唯一不可能被看穿的,就是真情、誠信、忠誠等。隻要真心誠意地對待他人,别人總能夠感到你的誠意,你的真心換來的,也是别人的真心和誠意。
總體來看,厚道為人是一種最保險,也最長遠的人生準則;厚道為人,是一種最簡單,也最無害的處世方針。
現代社會,人們很重視人際交往,有的人為了升官、發财,為了其他種種目的鑽研人際交往之道,但是又不學習正道,而是鑽研“厚黑學”等詭計,但是又無法真正了解“厚黑學”,因此走了邪道,不僅沒有得利,反而對人有害。其實生活中已有大量事實證明,摒棄陰謀詭計,厚道做人,才能常勝常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