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工會資訊最新信息

工會資訊最新信息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5:44:14

工會資訊最新信息(工會實事錄)1

《一家不圓萬家圓》《“大表哥”的大數據》《江浦暖色拼圖人》……楊浦區醫務工會微信公衆号“楊浦e工之家”上,記錄醫務工作者的專題欄目“凡人凡事”已更新到了第32篇,語言樸實、故事動人,一篇篇由醫務人員自己寫下的“凡人凡事”裡,紙短情長、凡人不凡。

真實是這個欄目最顯著的特點,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護士長沈豔在安甯療護病房中為一位孤老,通過遠程IPAD連線的方式讓她探視了丈夫和兒子的墓區,滿足了心中夙願,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楊浦衛生健康委員會科員王小平以第一視角記錄了疫情期間做志願者的時光,面對鄰居“你們怎麼不想點辦法”的指責,他耐心向對方勸說解釋。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會主席陳秀萍一篇《一家不圓萬家圓》記錄了中心同事佳瑩妹妹防疫的點滴。

一篇“凡事”不長,往往兩千餘字便是結尾,情感真摯,不止廣大讀者覺得動人,不少醫務行業人士都表示,“大家都願意看,寫的就是身邊會發生的事”,普通平凡卻也最為感人。

作為一名已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7年的老員工,大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感專職護士朱海雲告訴記者,疫情以來,社區一線的工作量很大。“以前大家覺得社區醫院就是配配藥的地方,但這次疫情我們社區的醫務人員也站到了最前面,我就是想用文字記錄下這段時間。”

醫務工作者練筆頭

業餘愛好大顯身手

稿件從投稿郵箱中領取再到刊登成文,整個過程還需要精心打磨許久。

“投稿的都是基層醫務一線職工,大家都不是專業寫文章的,有時候他們的稿子還要再改改,找出閃光點。”楊浦區醫務工會主席高茂立告訴記者,往往收到投稿後,他會先仔細查看稿件,找到作者,提出一些修改建議,有時候還需要指導作者再找主人公補采訪,經過不斷修改磨練,最終一篇精品登上“凡人凡事”,高茂立感慨,“四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篇稿件當時不厭其煩地改了好幾遍。”

提及為何會投出自己的第一篇稿件,朱海雲說“文字更能夠沉澱,把大家的閃光點可以記錄下來,凡人做的事情也很有光輝,發出來以後也是給他們道一聲辛苦了。”

更多的投稿,則是出于對文字的熱愛,《我的“高烤”答卷》作者、楊浦區精神衛生中心防治科醫生張懷明在文章中寫下一封《緻吾妻家書》,與同樣為醫務工作者的妻子共勉,“願你内心山河壯闊,始終相信人間值得。”王小平日常愛好寫作,平常工作之餘的興趣就是碼字。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是激勵朱海雲不斷向這個“接地氣”欄目持續投稿的原因,“作為一個寫作的人,我投稿的地方是有回應的,醫務工會還會給提點建議,不是投下去就沒有回聲了。”

工會資訊最新信息(工會實事錄)2

(收到第一稿後,醫務工會會仔細查看稿件,提出重點和需要補充的問題)

凡人不凡凡事不凡

行業工會傳遞大能量

今年1月25日,來自殷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沈菲的一篇《同桌的“你”》開啟了“凡人凡事”欄目;3月1日,高茂立寫下一篇《“滿月”之際告讀者》,彼時欄目已發表了十餘篇醫務人的往事;5月、6月,欄目集中記錄了“疫線”醫務人。

回首一望,“凡人凡事”也走過了大半年的曆程,32篇文章累計數萬字。最開始,高茂立隻是想建立一個宣傳的平台,未曾想能收到如此大的反響。回憶推出欄目之初,高茂立還擔心過沒有人投稿該怎麼辦,沒想到一篇篇基層故事如雪花般飛來郵箱,“每篇稿子都是一個故事”。

“我們是一個行業工會,如何鼓舞職工士氣、做好職工思想工作?一篇發表的稿子對廣大醫務群體來說是樹立榜樣、傳遞正能量,對于被宣傳的個體來說是激勵他們。”高茂立說道,很多稿件一經發表,總是在該名醫務工作者的單位、同事間引起轉發熱潮,“發出去以後他們都很高興。”

張懷明有着同樣的觀點,2020年以來,為抗擊疫情,醫務工作者出現在大衆視野中的頻率比起往年更高了,各大平台的報道也不斷湧現,“e工之家”是一個以楊浦區衛生健康系統工會會員職工為主要目标群體的宣傳平台,宣傳更加個性化,“這是醫務工作者展現自我的平台,宣傳到了我們個體身上。”

看的稿子多了,高茂立坦誠地告訴記者,核酸采樣、奮戰一線,有時候内容看上去似乎沒有太大區别。如何從這些事迹中尋找不一樣的亮點,也是未來“凡人凡事”欄目的發展方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