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說世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孔子說世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1 19:21:38


孔子說世間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1

17-25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譯文:孔子說:"隻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難培養自己的心性的,親近了,就會不守禮儀,疏遠了,又會埋怨你。"

這段話曆來有很大争議,這裡采用的是最為廣泛采納的說法,即來自朱熹《四書集注》: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近、孫、遠,并去聲。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莅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

千年之謬讀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篇》,全文如下:“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現代白話文對照如下:孔子說:“隻有女人和小人不容易相處的。親近了,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這是《論語》中飽受争議的一句話,曆代對此持批評态度的學者都說這是孔子對廣大下層勞動人民及女性的歧視,至今對這段話還争論不息。孔子是真的不尊重女人和下人嗎?縱觀人類曆史,自從遠古時期起,母系社會被父系社會取代之後,女性的社會一落千丈,并長期居于男性之下。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也不是孔子“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一句話才造成的。一百多年前女子裹腳,在當時是一種時尚,一種美,腳大了還嫁不出去。現如今我們看來是對女性的一種殘害。以現代人的意識思維從字面上去判斷孔子這是對女性的不敬,有失公允。《論語》中還有幾處記載了孔

子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态度,如下:

《論語•子罕篇》記載到: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白話文對照: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論語•鄉黨篇》 記載到: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白話文對照: 行鄉飲酒禮畢,孔子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論語•衛靈公篇》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乎?”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白話文對照: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台階沿,孔子說:“這兒是台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方式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方式。”

《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白話文對照:孔子退朝,得知馬廄被燒了,隻問了一句“是否傷人。”而不問馬怎麼樣了。

從《論語》這四篇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對那些家中有喪事的人、盲人、盲人樂師、老人和奴仆等這些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無論老幼,都表現除了應有的尊重。說孔子不尊重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顯然是不成立的。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一句之所以話備受争議,因為是另有所指,隻是被後人誤讀而已。這句話中的“女子”與“小人”有個共同特點“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就是很不知禮。孔子實則是借用“女子”和“小人”之舉來諷刺和形容一個他十分憎惡之人,這個人就是陽貨。

陽貨其人

陽貨,姬姓,陽氏,名虎,字貨,生卒不詳,春秋晚期人,魯國季孫氏家臣,與孔子同時代的人物。他以季孫家臣之身,毫無雄厚家底與政治背景,史書上沒有提到過他的家族有多麼顯赫,卻能夠跻身魯國卿大夫行列,從而指揮三桓,執政魯國,開魯國“陪臣執國政”的先河。

二、陽貨的可憎之處

陽貨的可憎可惡之處《史記•孔子世家》、《論語》等曆史文獻中有詳細的記載。

1、羞辱年少孔子

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與往。陽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孔子由是退。這句話中的“敢”是大概、好像的之意,在語氣上有濃厚的輕蔑色彩。

這句話的白話文對照:(孔母顔氏亡,孔子年十七。)孔子腰間還系着孝麻帶守喪時,季孫氏舉行宴會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參加。季孫氏的家臣陽虎阻撓說:“季氏招待名士,好像沒有請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來。古代宴請賓客,都會下請柬通知。沒接到請柬冒然而去,是很失禮的一種行為。“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很懂禮了,他怎麼會做這種失禮的事?而陽貨的阻攔,顯然是有意羞辱孔子這個落魄的貴族子弟,大有看不起人的意思。

受困于陳蔡

魯定公十四年(公元前四九七年),孔子受困于陳蔡這件事《呂氏春秋•勸學》篇、《呂氏春秋•任數》篇、《論語•先進》篇和《史記•孔子世家》篇均有記載。孔子準備去陳國的路上經過一個叫匡的地方時,被匡人圍困了“七日不嘗粒”。原因是因為“孔子狀類陽虎”。匡人之所以痛恨陽貨,是因為“陽虎嘗暴匡人”。陽貨曾經侵害過匡地,匡人對其恨之入骨。孔子因和陽貨長得相似而被匡人圍困,絕糧七日,差點死在匡地。陽貨為惡,累及他人,實乃可惡。

陪臣執國政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整個社會陷入禮崩樂壞的邊緣。各國諸侯及家臣違背周禮,僭越之事常有發生。孔子一直主張以禮治國,即利用禮樂規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行為,讓每個人都各安其職,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尤其是作為臣子,千萬不能越禮行事,否則就是對君上的不敬。如果任由這種僭越行為泛濫,社會秩序必将受到嚴重破壞,社會将陷入混亂。

而和孔子生活在同一時期的陽貨就是一個僭越禮制、亂犯上之人。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年三十五(公元前516年),而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昭公率師擊平子,平子與孟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於齊,齊處昭公乾侯。其後頃之,魯亂’。陽貨在此次事件中助纣為虐,指揮季氏的軍隊,聯合孟氏和叔孫氏把魯昭公趕出魯國,緻使魯昭公客死異鄉。魯國從此大亂。又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桓子嬖臣曰仲梁懷,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陽貨為了獨權,把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給關了起來,季桓子大怒。陽貨幹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季桓子也給囚禁起來,直到季桓認輸訂立了盟約才把他釋放出來。陽虎從此以後更加看不起季氏。季氏辦事也竟然淩駕于魯君之上,魯國出現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因此魯國自大夫以下都不守禮制,超越職權違背了正道。從此以後,陽貨成為“三桓”之一季氏家族的實際掌控者。嘗到以下犯上帶來的甜頭後,陽貨的野心愈發膨脹,執掌季氏一家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野心。魯定公八年(前502年),《左傳•定公八年》篇詳細記載陽貨發動叛亂,欲去“三桓”取而代之的始末。

‘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皆不得志于季氏,叔孫辄無寵于叔孫氏,叔仲志不得志于魯。故五人因陽虎。陽虎欲去三桓,以季寤更季氏,以叔孫辄更叔孫氏,己更孟氏。冬十月,順祀先公而祈焉。辛卯,禘于僖公。壬辰,将享季氏于蒲圃而殺之,戒都車曰:“癸巳至”。成宰公斂處父告孟孫,曰:“季氏戒都車,何故?”孟孫曰:“吾弗聞。”處父曰:“然則亂也,必及于子,先備諸?”與孟孫以壬辰為期。

陽虎前驅,林楚禦桓子,虞人以铍盾夾之,陽越殿,将如蒲圃。桓子咋謂林楚曰:“而先皆季氏之良也,爾以是繼之。”對曰:“臣聞命後。陽虎為政,魯國服焉。違之,征死。死無益于主。”桓子曰:“何後之有?而能以我适孟氏乎?”對曰:“不敢愛死,懼不免主。”桓子曰:“往也。”孟氏選圉人之壯者三百人,以為公期築室于門外。林楚怒馬及衢而騁,陽越射之,不中,築者阖門。有自門間射陽越,殺之。陽虎劫公與武叔,以伐孟氏。公斂處父帥成人,自上東門入,與陽氏戰于南門之内,弗勝。又戰于棘下,陽氏敗。陽虎說甲如公宮,取寶玉、大弓以出,舍于五父之衢,寝而為食。其徒曰:“追其将至。”虎曰:“魯人聞餘出,喜于征死,何暇追餘?”從者曰:“嘻!速駕!公斂陽在。”公斂陽請追之,孟孫弗許。陽欲殺桓子,孟孫懼而歸之。子言辨舍爵于季氏之廟而出。陽虎入于歡、陽關以叛。’

陽貨糾集季寤、公鋤極、公山不狃、叔孫辄和叔仲志欲去“三桓”取而代之。然事與願違,因孟孫氏察覺出異常,有所準備。陽貨的弟弟陽越追殺季氏未成,反被射殺,陽貨叛亂以失敗而告終。

三、結束語

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夢想是希望通過出仕來弘揚禮樂,以禮樂來規範天下人行為,從而實現“天下大同”。而陽貨協助季平子驅逐魯昭公,囚禁季桓子,‘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繼而發動叛亂,欲去“三桓”取而代之,弄得魯國政局動蕩,社會大亂。孔子對其厭惡至極,無以複加。陽貨大權在握,孔子對其又無可奈何。隻能以慣用之“春秋筆法”表達自己的憤慨:“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陽貨啊,你就是一個不懂禮的女人和小人!作者:公子小白aha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