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峽出土的文物

三峽出土的文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6 23:31:56

三峽出土的文物(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1

圖為年輕的李大地整理考古文物。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重慶10月2日電 題: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 李大地的“轉變”與“見證”

中新網記者 鐘旖

今年國慶前,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創新打造的“三館一院”正式啟動運行,面向社會多層次展示文物資源,讓民衆與文物更親近。57歲的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石窟考古中心主任李大地看着冰冷的文物變得有“溫度”,考古文物魅力被最大程度地釋放,心中感慨萬千。

三峽出土的文物(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2

圖為年輕的李大地做考古發掘。 受訪者供圖

作為有着30年一線經曆的考古人,2022年獲評“全國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的李大地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三峽考古是我投身考古事業的起點,我的人生也因考古而充實、快樂。”

從青絲變白發,随着三峽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務發生變化,李大地從三峽考古一線“實踐者”成長為基建考古“守護者”,再到考古工作“組織者”,在見證中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中完成了一次次角色轉變。

在李大地看來,三峽地區文物保護主要分兩大階段,一是大江截流前的“前三峽”文物保護,重在搶救;二是三峽後續考古,包括已完成的消落區地下文物搶救性發掘,正在推進的大遺址考古及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重慶)建設,更強調保護和利用。

20世紀90年代初,三峽水庫淹沒區地下文物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彼時,從事文物保護管理的李大地對考古的神秘充滿好奇。為習得一技之長,他順利通過國家考試,進入高校展開系統學習。

直接參與到中國考古界“大會戰”一線時,李大地已32歲。“當時,全國70多家考古單位齊聚三峽,考古項目門類廣、跨度大、時間緊、任務重。”李大地介紹說,每一次的發掘對象都是陌生的,他邊幹邊學,對考古的認識、學習得到快速提升。

坐船過河、爬坡上坎、江水來襲……在條件艱苦的年代,考古野外作業尤為磨煉品格意志。“一個工地的發掘周期少則兩三個月,多的要半年、一年。”李大地回憶,炎熱夏季,團隊往往天不亮就要帶着工具出門,臨近正午返回據點,下午4點再上工。深夜,衆人在屋頂灑水散熱後席地而眠。沒有娛樂設施,就數數天上星,沒有空調、冰糕,綠豆湯和糖拌番茄就是人間至味。

整理發掘資料是隊員們每天晚上的必修課,電壓不穩,衆人就在微光中撰寫記錄、完善圖紙、編輯照片、編寫報告。“苦是苦,但大家少有放棄的念頭。”李大地說,“每天都有新發現”是考古行業的魅力所在。

十年田野考古,李大地主持或主要參與的考古發掘項目超20個,涉及新石器、商周遺址,戰國、漢代、唐代墓群,明代冶鋅遺址等類别,發表三峽考古專題報告1部、考古發掘報告20餘篇。

2006年起,李大地轉型負責大型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為緩解基建工程與文物保護日益突出的矛盾,他與團隊探索建立“文物安全三級巡查機制”,調動各級文物單位力量,守土有責,強化日常監管,自覺做文化遺産“守護人”。通過加強聯動、定期巡查,一批瀕臨建設毀損的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

作為單位考古業務部門負責人,李大地近年的工作重心是後續三峽大遺址考古的相關組織與協調,一批促進文旅融合的遺址公園、文化公園正在重慶拔地而起。李大地稱,通過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更好地滿足民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于考古人而言是一大幸事。

李大地提到,民衆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是文物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土壤”,重慶考古成果已在科技化提升、數字化運用、多學科參與等方面取得成效。

為吸引更多年輕力量關注考古,研究院充分利用青少年實踐基地,推動研學遊常态化,邀請學生到考古工地考察、組織專業力量去校園授課。李大地透露,其團隊正在開發一套鄉土教材,用考古視野将重慶曆史娓娓道來。他期待,教材進入課堂後,可讓年輕一代更好地了解家鄉,增進鄉愁,增強文化自信。

三峽出土的文物(結緣三峽考古三十年)3

圖為年輕的李大地整理考古文物。 受訪者供圖

“當前,考古作業條件與環境持續向好、考古學術研究體系日益完善,考古人才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80後’‘90後’已成為考古工作的中堅力量……”李大地說,親曆并見證了中國考古事業的不斷繁榮,最是令人振奮。(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