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baby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是不是都會讓你激動不已,你和那個眼睛亮亮的小孩,從此開始了“嗯”“啊”“咦”“噢”的交流的新天地啦~
但有些寶寶成長過程中,說話的時候遇到了一些問題,交流不是想象中那麼順暢,爸爸媽媽也會開始擔心。
比如有的孩子“大舌頭”,
講話不清不楚;
有的孩子不緊張,
說話卻結結巴巴;
有的孩子3歲了
還不能說出完整的一句話……
那麼,寶寶說話晚,說話不清楚,爸爸媽媽要及時矯正嗎?
語言發育是先天的
還是受到後天因素影響
語言的發生涉及我們身體的許多部位,如果某些部位的結構或功能有異常,都會影響語言的發展。如腦損傷、聽力異常、腭裂、構音器官異常等,這些是影響孩子說話的先天因素。
那麼後天因素中,寶寶在嬰兒期通過哭來練習發音,通過吸吮動作來鍛煉口腔肌肉運動的,所以,如果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哭,或者孩子哭得很少,在喂養的時候,為了讓寶寶省力氣,把奶嘴的眼兒弄的太大,孩子吸吮用力不足;開始吃正餐的時候仍然吃泥糊狀食物為主,都容易造成聲帶、舌頭、口腔肌肉訓練不足,也會影響孩子說話。
同時,語言的發展還離不開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和适宜的教育,這是影響語言發育的後天因素,同時也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狼孩的故事,七歲時也隻會嚎叫,語言很難再發展;如果從小生長在無人關注的環境中,寶寶的語言能力也會很貧乏。
所以,語言的發育方面,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多留心,特别是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
那麼該如何和寶寶交流有助于他的語言發育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寶寶語言發育的規律:
前語言期通常指的是出生到一歲時,在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出現我們所認為的語言,但是他們發展了産生語言所需的各種能力,所以前語言期也被稱為語言發展的準備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些如下的表現,例如:
@2-3個月的寶寶聽到熟悉的聲音會安靜或微笑;會用不同的哭聲表達不同需求;看見熟人也會笑。
@4-7個月的寶寶能認識發聲的玩具,對自己的名字有反應;開始呀呀學語;當獨自一人或與成人玩耍時發出“咯咯”聲。
@8-12個月的寶寶能理解常用的單詞,對一些請求有反應,使用講話聲或非哭鬧聲取得并保持關注;喜歡玩躲貓貓等。
寶寶大約在1歲左右開始出現有意義的表達詞彙,之後詞彙快速增加,句子的長度逐漸擴展。
如果寶寶的語言能力表現的比相應年齡差一些,落後于實際年齡相應的語言水平,就是我們常說的“說話晚”。這時候家長應該多注意了。
語言發育異常的表現一般會有下面:
@2個月時對熟悉的聲音和臉無反應;
@3個月對他人無微笑;
@8個月無呀呀學語、不會玩“躲貓貓”遊戲或對此無興趣;
@12個月不能說一個字的詞、無任何手勢,如揮手“再見”或搖頭、不能指點任何物品或圖片;
@18個月不願模仿聲音,或有限地運用輔音和元音、用手勢代替說話表示需求、不能使用15個單詞;
@2歲不能模仿單詞或動作、不能聽從簡單的指令;
@3歲時不能将單詞組成短語或句子、詞彙有限、不能理解或回答簡單的問題、不能自發與人交流、與人交流時常常表現受挫、不能與他人交往或遊戲、局限于玩某些玩具或反複玩某些玩具、不能正确發“b、p、m、d、t、n、l、g、k、h” ;
@4歲時不能複述簡單的故事,或不能清楚地回憶最近發生的事件、外人(非家庭成員)不懂其說的話、句子發音錯誤多,或替代、或遺漏一些音等情況。
所以“貴人語遲”隻是民間的說法,其實并不科學,有這些症狀出現時,父母需要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那麼對于“說話晚”的孩子
爸爸媽媽應該怎樣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注意和寶寶交流的方法。對于“不愛說話或者話很少”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多和孩子做這些互動:
@了解孩子的意願和興趣,和孩子做一些遊戲類的交流;
@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用稍微複雜的句子或者比孩子實際能力稍高的句子交流,語速不要太快;
@選擇孩子生活中常用的字詞作為學習的目标;
@在不同的語境下介紹同一個字詞;
@多多給孩子講解和描述他關注的事物、動作。
比如:孩子見到蘋果,主動說“吃”,我們可以幫其擴充為“吃蘋果”;我們帶孩子去公園遊玩,結束時孩子說“今天玩的真開心”,我們可以借此和孩子一起總結發生的開心的事。
當孩子複述一件事情或者表達自己想法時有句法結構的問題,我們可以說“讓我猜猜你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然後以正确的方式诠釋孩子表達不合句法的句子。
愛說話,可是說的結結巴巴,
要不要看醫生?
說話的流暢度也是逐漸發展起來的,五歲之前的寶寶在說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說話不連貫、多次重複某個音或字的情況。我們會覺得小孩說話有點結巴。那這種情況下要不要去看醫生呢?
一般來說,大多數孩子都會自己恢複,我們稱之為發展性口吃。随着孩子語言能力提高通常會慢慢好轉。
如果到了5歲,孩子說話仍然存在着說話中斷、重複、拖長音、甚至說不出話時伴随搖頭的現象,就可判斷為出現了口吃。口吃是嚴重的語言不流利情況。
口吃與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其在表達事情時情緒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狀态都是有關系的。
如果寶寶出現了口吃的情況,爸爸媽媽可以用這幾種方式來試試緩解:
@用簡單的句子或者選擇性句子與孩子交流,創造輕松的交流環境;
@遇到孩子口吃時, 家長不要打斷孩子說話,家長如果知道孩子想說什麼,可很自然得幫其說出,不批評孩子,不要求孩子重複;
@家庭成員日常說話放慢語速,避免話速過快,語調過高;
@盡量避免口吃環境;
@平日裡可以通過閱讀等方式,來豐富孩子詞彙量;
@當孩子說的很好的時候,及時的鼓勵他,讓他内心自信一些。
一旦孩子的口吃現象越來越頻繁,口吃時伴随身體或者面部的動作,說話時音調越來越高,開始逃避說話,且年齡在5歲以上,就需要帶孩子來語言專業門診就診。
寶寶說話不清楚,有點大舌頭?口腔也是可以鍛煉的哦~
2歲半到4歲是孩子語音發展的快速增長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音逐漸發展完善。例如2歲的孩子應掌握唇音如b、p、m等帶有這個音的字詞且發音清晰,可以說“杯、蘋果、貓“,4歲的孩子發音基本清晰。
但在生活中,有的孩子說話不清楚,那可能是出現了“構音異常”。常見情形有:發音位置錯誤,比如說“he水說成de水”;氣流不準确,例如“ping果說成bing果”,“li說成ni”,或是動作不協調,例如說單字或詞發音清晰,說成句子發音不清晰。
構音異常與語音聽辨能力、口腔動作的協調能力、說話習慣及單純的錯誤學習有關。還有一種是舌系帶短,但是如果孩子的口腔協調性好,舌系帶短也一樣可以發音很清晰。
平時注意孩子的口腔功能訓練,例如咀嚼、撕咬、抿唇、舔、吹、吸、刷牙、漱口等都是我們訓練口腔協調能力的方法。
“2歲不會說詞語,3歲不會說句子,4歲發音不清,5歲仍有口吃”,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存在這些問題,那麼就可能表明孩子存在語言發育方面有些異常,就一定要引起注意,有必要的話,可以帶孩子到語言專業門診了解一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