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春節過後不久,就會有人挨家挨戶送一張畫了一些圖案的紅紙,奶奶會花5角錢買上一張,說是“接春”。
她會時不時地去瞧上一眼,然後就會說,要下谷種了,要插秧了,要入伏了等等諸如此類。
那時家裡也有陽曆挂曆,但奶奶是比較少看的,她總是按着那張紙過日子。
出于好奇,我也仔細地看過那張畫了很多符号的紅紙,但裡面沒有漢字,也沒有數字,實在看不出什麼來。
問奶奶,她總是一笑,卻不明說。老人家總是有許多秘密的。
後來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送那紙的人沒來了,紅紙沒有了。
再後來,會看紅紙的奶奶也過世了。
但童年那些神秘的事物總是能勾起一些好奇,讓人長大後也想一探究竟。
書上總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來形容練武之人勤奮至極,連一年中最冷和最熱的時候也始終堅持不懈。這樣的人必然會有一番作為。
那三九和三伏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現在人們常用的挂曆上是找不到答案的,網絡也隻會在當天才會提示出來。
這些中國最傳統的民俗文化,會不會在經曆了幾代人後就消失不見,如同奶奶貼在碗櫃門上的那張“接春農耕圖”一樣呢?
出于好奇,也出于想要開清楚的心思,我仔細地查找了資料,現分享如下: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指一年之中,三九天最冷,三伏天最熱。
首先咱們來說說夏天的三伏天,三伏出現在夏至節氣後,分為頭伏、中伏、末伏。
“伏”就是指“伏邪”,有兩種理解。一是中醫認為的“六邪”中的暑邪,“伏”字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天氣太熱,宜伏不宜動。另一種理解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也是有将在冬春季節潛伏在體内的寒氣徹底排除體外的意思,因此在“伏”天人們會進食一些補益的東西,農村仍有吃伏雞,伏羊等。
三伏和三九天都是要從農曆來推算的,并不是固定的某個農曆或者公曆日期,如同春節在挂曆上每年日期都不同一樣。
三伏天要從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算,三九天則要從冬至節氣的第三個“九天”開始數。三伏天會經過小暑、大暑、立秋這三個節氣,三九天一般是在小寒節氣期間。
所以這裡需要了解的知識有:二十四節氣,幹支紀日法。
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幹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末伏則是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合起來稱為三伏。
一伏是十天。按中國古代的幹支紀日法,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成60組,循環使用。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具體推算示例如下:
比如,2022年的夏至是陽曆6月21日,乙巳日,這日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即是5日後的庚戌日,第二個是15日後的庚申日,第三個庚日則是25日後的庚午日,即7月16日為頭伏。
依此類推,中伏則是10日後的庚辰日7月26日。
末伏在立秋之後的第一個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壬辰日),立秋之後的庚日即八日之後,8月15日的庚子日。
三九天的計算方法相對就簡單許多。
冬至節氣開始要“數九”,即從冬至節氣起數九個“九”,每個“九”有九天,共81天。
三九則是數九中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第19-27天這幾天。九個“九天”數完之後就會進入溫暖的春天。
2022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己酉日,第19日到第27日為三九天,即2023年1月10日到1月18日。
老北京人會在冬至畫“九九消寒圖”,這圖是一幅梅花圖,圖旁還會帶有《九九歌》。
一枝梅花上有81個花瓣,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瓣,如此,81個全染過,春天就到了。
如此詩情畫意,似乎冬天也不那麼難熬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