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諸暨是“西施故裡”,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西施故裡景區其實是一個泛指,由西施殿、浣紗石、四眼井、鄭氏宗祠、範蠡祠、鸬鹚灣8号民居、鸬鹚灣9号民居等9處不可移動文物組成,包括浣江及其兩岸的景觀帶。這裡有着不錯的江南山水和龐大的中式園林,景區内的各個主題展館可以了解西施的生平。西施故裡,是諸暨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新建的牌樓,采用的是江南建築常用的青黑色瓦片作為牌樓的寬檐,門楣之上是一塊白色的匾額,上書“西施故裡”四個大字。
西施故裡景區是開放式的,不需要買票入内。不過景區内的西施殿、中國曆代名媛館、範蠡祠、民俗館、鄭氏宗祠是收費景點,若打算入内參觀,建議直接購買聯票。其中西施殿在其他幾個景點的對岸的苎羅山下,需要過浣紗大橋或者浮橋。
進入景區,來到越秀亭下,這裡有兩條遊覽道路,一條是建在浣江邊的木棧道連着水岸,有船碼頭,木棧道的盡頭,可以通過浣江浮橋到達對面的西施殿。另一條是步行街叫“古越街”,沿街都是店鋪,一直通往廣場上的鄭氏宗祠。
如果你不想花錢去看一些人工景點,隻是沿着仿古的古越街喝茶購物,或在浣江邊的棧道散步,看看江邊那些浣女雕塑,也是很惬意的。
沿着景區的一條叫做“古越街”行走,街兩邊的古樸的建築裡,個個都是美食坊,有:“西施團圓餅”、“蒸工夫菜館”等等,許多都是我第一次見到,喜歡美食的人在這裡可以大飽口福。
街的盡頭是一個廣場,這裡雖不算開闊,但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嬌小玲珑,猶如一個富家人的後花園,
鄭氏宗祠清代建築,前後三進,由門廳、中廳、過廳、後廳及左右廂房組成。正門匾額上書“鄭氏宗祠”。大門東西邊間匾書有“宗風永漾”和“德布春光”。階沿正間柱上書“一脈真傳曰忠曰義,兩門正路惟讀惟耕”。
鄭氏宗祠對面的古戲台
鸬鹚灣8号民居:清代建築。現為古越人家酒坊
四眼井外形四孔,上設四個圓筒形井欄,左右并列相對而置,故名“四眼井。據清光緒《三修諸暨縣志》記載,古時井附近民居“歲出佳麗”。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井壁用塊石疊砌,泉水終年清澈不涸。井欄直徑50厘米,高60厘米,全系石制。該井在明、清代地方史志中均有零星記載,2006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夏天這裡荷花盛開,春秋水平如鏡,都是江南好景緻。
鸬鹚灣9号民居:清代建築。面闊24.40米,進深21.1米,占地515平方米,四合院建築,共二進,由門廳、座樓及兩側廂組成,上下二層。現作為裕昌号民間藝術館景點開放,内部展出竹藝、錫器、造像、越繡、椅子、床、扇、等民間藝術品系列。
在廣場的東側是範蠡祠。
範蠡祠,全部建築由範蠡祠及财神廟、魁星閣、三星廟等相關建築組成。範蠡祠面西南背靠金雞山,氣勢恢宏,采用清代民間建築風格,黛瓦粉牆,古樸典雅,帶有濃郁的江南民間建築藝術特色。諸暨是範蠡出道的地方,并在此生活12年。範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
浣紗石位于西施殿南側苎蘿山下浣紗江畔。西施常浣紗于溪,後人将她經常浣紗的這條江稱浣紗溪。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有一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镌“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1981年公布的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西施浣紗時,這塊巨石會随西施之意而沉浮。水淺時下沉,水漲時上浮。在此浣出的紗,潔白光亮,還能飄出一種獨特的清香。當年,越國大臣範蠡就是在此覓到了西施。
西施殿在其他幾個景點的對岸的苎羅山下,需要過浣紗大橋或者浮橋。
西施本名為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苎蘿村,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她出身貧寒,自幼随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西施之所以留名,不單單是因為美貌,而是與春秋末期吳國滅亡有關系。公元前494年吳越之戰,吳國大勝,俘虜越王勾踐。三年後勾踐返回越國卧薪嘗膽,送上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消磨其意志,終于在公元前473年消滅吳國。
西施殿古稱“西施廟”,是後人為紀念西施而建。後經曆代擴建,愈見規模。然因戰亂兵燹,殿宇屢興屢毀。1986年由諸暨縣人民政府批準,在原址重新修建,收集木雕、磚雕、石雕等各類明清古建築雕刻藝術構件一萬餘件,并合理利用于今西施殿的各個建築之中,使大批具有曆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得到了保護。1999年公布為諸暨市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