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手藝人,大街上的吆喝聲,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曾經“身懷絕技”的老匠人們退出了高光時刻。曾經“一人便可養活一家子人”的行業,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種種原因而退出曆史舞台。老行當,有些淘汰,有些升級,有些是傳統藝術要傳承發揚。
下面這些老行當,已經消失,看看有你經曆過的記憶符号嗎?回不去的舊時光!
1、彈棉花匠
對普通百姓而說,有些行業消失會帶來生活的不便,如:彈棉花的,一些棉被褥子蓋二十年後,重新彈彈又恢複蓬松的感覺,不覺得厚重,自家的被子沒必要重新買。曾經的手工彈棉花匠也越來越少了,幾乎消失了,
2、修鋼筆師傅
鋼筆在曾經的歲月可是有着高貴的地位,當時有鋼筆的人都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征。在當時來說鋼筆是舶來之物,所以有一支鋼筆當寶貝一樣,鋼筆出現任何問題,在修鋼筆師傅的手裡都會迎刃而解。鋼筆師傅也成了鋼筆的“救命恩人”。
修鋼筆師傅的攤裡鋼筆任何配件都齊備,鋼筆囊,鋼筆尖、筆舌頭等配件都齊全。任何像牌子的鋼筆在修鋼筆師傅手裡都不是問題。特别是在當時來說特别的流行在鋼筆上刻字。鋼筆也是當時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如今的鋼筆已經被中性筆替代,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校園鋼筆已經不多見,鋼筆在現在也很便宜,壞了基本上就換掉了。所以曾經風光的修鋼筆手藝人也消失了。
3、寫字行,代寫書信
曾經的歲月書信是表達情感,思念親朋好友,溝通交流的一種表達方式。然而曾經的歲月書信往來非常的頻繁,而且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沒有文化或者文化低,寫信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就出現了寫字行,代寫書信等業務。然而随着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手機和網絡普及,所以這個行業也基本消失在時光裡。
4、鍛磨匠,鍛磨盤
磨盤在我國有着上千年的曆史,磨盤在生活中發揮着巨大的作用,曾經的米面都是磨盤的傑作。鍛磨盤需要鍛磨匠近萬次斧鑿,上千小時的錘煉。磨盤是由兩塊圓石組成,上為公、下為母。磨盤長時間使用,會造成磨損,就需要“鍛磨匠”們修複保養。
聽老輩人說一個成熟老練的鍛磨匠鍛一盤磨也得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收入非常的不錯,但是随着近20年,磨米坊的興起,磨盤也很少使用了,鍛磨匠們也消失了。
5、補鍋匠
在剛剛建國初見,當時人們的生活還不富裕,鍋碗瓢盆也是精貴的物件,特别鐵鍋用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破損的情況,在當時就出現了修補鍋匠。那個年代也總能聽到大街上“補鍋咧”的吆喝聲。過去收鋁鍋、換高壓鍋的重新鑄型可以變成普通鍋用,節約能源,自己省錢,國家節約能源,何樂不為呢!
随着生活越來越好,鍋壞了也就換新的了。特别是現在的年輕人也沒有節約的思想。這門手藝也将面臨這失傳。
6、锔匠
有句老話:“沒有那個金剛鑽,就不要攬這個瓷器活”。這個說的就是锔匠。從前也經常會聽到“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喽”,以前的年代生活物資的匮乏,所以這樣盆子、碗、大缸啥的壞了了也都找锔匠修修補補之後繼續用。過去工業落後,工業品價格高,鍋碗瓢盆即便壞了也舍不得扔,現在沒聽哪個還補鍋,而且現在都是不鏽鋼材料,基本用不壞。現在不同了,生活好了,碗碎了就扔了,以前的大缸也很少能見到了,都被塑料桶替代了。以前人樸實,東西壞了修修就好了。現在人太浮躁,東西壞了就直接換
7、骟匠
骟匠就是以前劁豬匠,信雞匠,骟馬骟牛匠的匠人,骟匠是和動物打交道的。因為沒有了市場,以前家家戶戶都會養個豬,養個雞、馬和牛是幹農活必不可少的。時代不同了,現在散養動物的人變得越來越少。所以這樣的上門骟匠也不多見了。
8、箍桶匠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以前,家家戶戶的木盆或者木甑子或者木桶都是常用的物件。但是這些木制的物件時間久了就會出現漏水或者裂開的情況,水桶的箍也容易壞,所以壞了都會找找箍桶匠修理。現在塑料制品和不鏽鋼制品的普及,這些木制物件也越來越少了,這個箍桶匠的行業也就消失了。
9、染匠
染衣服的。過去的棉布衣服容易掉色,掉色的衣服很難看的。衣服穿久了野破舊了,所以當時來說染衣服很普遍的,以前有專門上門染衣服的染匠,現在上門染衣服的手藝人也見不到了。
10、穿牙刷手藝人
最早的牙刷制造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走街串巷的穿牙刷匠。有一個行業是我所見過的也是消失比較早的就是穿牙刷,兒時常聽到走街串巷的叫喚聲穿—牙—刷伐!自從有塑料(尼龍)牙刷上市,這行業立馬消失了。
11、絞臉
“絞面”是一種在民間古老的美容方式!新娘在出嫁前都會找絞臉師傅做絞臉。絞臉這傳統手藝,在我們這十分流行。小時候,也經常看到老奶奶們給即将出嫁的姑娘用線絞臉,不過不是用香粉,而是先在臉上抹些篩得很細的爐灰。我與老伴六七十年代結婚。那時她出嫁前開臉了,絞臉面部白嫩嫩。顔面光潔細白,特好看
12、蓋匠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前,很多農村人家的房子都是以草房居多,一般都是用稻草或者麥草做房頂。用草的做的房頂,時間久了,就會漏雨腐爛的情況,那麼就要請蓋匠們來重新的翻蓋房頂。如今的農村的房子都是磚瓦房,泥土瓦或者樹脂瓦、彩鋼瓦做頂。也就不再需要蓋匠了。
13、釘秤
釘秤,就是我們常說的制秤人。俗話說:秤砣雖小壓千斤!雖然小小的一個秤砣卻可以和千斤重的東西相制衡。做到買賣的公平公正,除了商家講誠信,最重要的是制稱人的杆秤“斤斤計較,毫厘必究”的準則。古代的杆秤制作工序有100多道,制作工序繁瑣,制作難度大傳承2000年的手杆秤正在消失。電子秤的出現簡便易讀,效率提升,這種杆秤正被電子秤取代。
時代發展了,老行業一個一個地淘汰,老手藝一件一件地失傳。你還知道哪些不尋常的手藝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