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20日,歐洲議會全會通過決議稱,在中方解除對歐洲議會議員等實施的反制裁前,将“凍結”關于批準中歐投資協定的有關讨論。
5月21日,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稱,中方實施反制措施,是對歐盟搞單邊制裁對抗做出的正當回應。中方始終抱有誠意促進雙方合作,希望歐方與我們相向而行。
對此,我國外交部5月19日表态,中歐投資協定是一份平衡、互利共赢的協定,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是互利互惠的。盡早批準符合中歐雙方利益,雙方均應為此作出積極努力。
外交部稱,中方有發展中歐關系的誠意,也會堅定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制裁對抗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對話合作才是正道。希望歐方能夠從中深刻反思,立即停止幹涉中國内政,通過對話溝通增進雙方了解和理解,妥善管控分歧,推動中歐關系健康穩定發展。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看到,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簡稱CAI)于去年12月底完成談判,其間曆時七年,共計談判35輪。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是什麼?
涵蓋市場準入承諾等四方面内容,“一個重要裡程碑”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自2013年啟動,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此前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已有25項雙邊投資協定,2009年《裡斯本條約》生效後,外商直接投資被納入歐盟共同貿易範疇,由于歐盟法令高于國家法令,因此已簽訂的雙邊投資協定的法律效力受到影響,歐盟與中國之間需要訂立統一的雙邊投資協定。
CAI談判完成後,被評價為“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全面協定。從協定内容來看,談判成果涵蓋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争規則、可持續發展和争端解決四方面的内容。
據中國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詠箑介紹,市場準入方面,協定采取的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務業和非服務業在内的所有行業以負面清單形式作出承諾,實現與外商投資法确立的外資負面清單管理體制全面對接。歐方也在協定中對我國承諾其較高的市場準入水平。
同時,針對本身不歧視外資、但對企業設立運營造成重大影響的市場準入限制,中歐雙方承諾在大多數經濟領域不對企業數量、産量、營業額、董事高管、當地研發、出口實績、總部設置等實施限制,并允許與投資有關的外彙轉移及人員入境和停居留。
公平競争規則方面,中歐雙方立足于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就國有企業、補貼透明度、技術轉讓、标準制定、行政執法、金融監管等與企業運營密切相關的議題達成共識。
此外,中方在中歐談判中納入了金融等領域的自主開放舉措,還按照自身需要,有序擴大部分服務業和制造業對外開放。
歐盟委員會在CAI談判完成後表示,中歐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聯系非常重要。歐盟和中國互為戰略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15億歐元。中國擁有14億消費者的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國内市場,為歐洲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商業機會。當歐洲企業有機會在這些市場上競争和發展時,它們可以為歐洲經濟帶來直接的好處,比如提高生産率、擴大經營規模、擴大出口、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全球競争力。
此外,在談判達成的公告中,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說:“今天的協議是我們與中國的關系以及我們基于價值的貿易議程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這将為歐洲投資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促進企業發展和創造就業。”
雙方投資情況如何?
規模尚小,中國在全球投資版圖中地位上升
CAI主要着眼于投資,從雙邊投資來看,根據中國商務部數據,截至2019年底,歐盟28國(含英國)累計對中國直接投資1379億美元;如果不将英國統計在内,截至2019年底,歐盟對華累計投資1125.7億美元。其中,2019年當年内歐盟對華投資出現下滑,歐盟對華投資73.1億美元,同比下降29.8%。
截至2019年底,中國累計對歐盟直接投資1021億美元,仍在保持增長。一批有實力的中資企業積極在歐盟主要成員國投資,重大項目不斷落地,如中國化工收購意大利輪胎制造商倍耐力,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集團股權,中遠海運集團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多數股權等。
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較多的成員國主要有荷蘭、盧森堡、德國、瑞典、法國、意大利等。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投資主要分布在制造業、金融業、采礦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房地産業等。中國共在歐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3200多家,覆蓋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雇用外方員工近26萬人。
不過,相較于中歐的經濟體量,雙方投資規模仍較小。
在全球投資版圖中,中國的地位不斷上升,對于外資的吸引力也在提升。今年1月24日,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2020-2021年全球投資趨勢與展望》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大幅下降,同比降幅達42%,預計2021年将進一步疲軟。相比之下,中國則逆勢而上, 2020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接收國。
2020年中國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同比增長4%,達到1630億美元。這主要得益于中國國内生産總值恢複正增長,增幅達2.3%,以及中國政府實施的投資便利化措施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投資企穩發揮了積極作用。
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甯表示,2020年,中國吸收外資的全球占比大幅提升,高達19%。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注意到,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滑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其中,歐盟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三分之二,從2019年的3730億美元降至1100億美元。在27個歐盟成員國中,有17個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出現下降,包括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法國。
中國對歐洲市場來說意義幾何?
取代美國,中國跻身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對于歐洲來說,中國可謂重要市場。
根據歐盟統計局今年2月發布的外貿數據,2020年,歐盟27國與中國貨物貿易在疫情中逆勢雙向增長,中國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
2020年,歐盟從中國進口商品3835億歐元,比上年增長5.6%;向中國出口商品2025億歐元,增長2.2%。相比之下,歐美貿易則雙向下降。去年歐盟從美國進口商品2020億歐元,比上年下降13.2%,對美國出口商品3530億歐元,下降8.2%。
去年,歐盟出口額為19316億歐元,向中國出口商品在出口額中占比10.48%;進口額為17143億歐元,從中國進口商品在進口額中占比22.37%。貝殼财經記者梳理看到,去年歐盟出口額和進口額均較上年有較大幅度下跌,歐盟前十大貨物貿易夥伴中,中國是唯一實現貿易雙向增長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在中國外貿中的地位則正在下降。2020年,東盟取代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0年,我國對東盟10國進出口值為4.74萬億元人民币,增長7%;我國對歐盟進出口為4.5億元人民币,增長5.3%。
今年以來,東盟繼續保持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一季度我國對東盟進出口1.24萬億元人民币,對歐盟進出口1.19萬億元人民币,分别增長26.1%、36.4%。
我國正在促進外貿多樣化,加強與亞太地區經濟體的關系。去年11月,我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并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除印度外,15個成員國正式簽署RCEP協定,成為全球體量最大的自貿區,涵蓋了全球約30%的人口、30%的經濟總量和30%的對外貿易。
2020年,我國對其他14個RCEP成員國進出口總值10.2萬億元人民币,增長了3.5%,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1.7%。我國對RCEP貿易夥伴進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我國對其餘14個RCEP成員國合計進出口2.67萬億元,同比增長22.9%,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1.5%。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曾表示,RCEP的簽署将加速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各成員國在亞太地區将深度融合,區域貿易規模将有望進一步擴大,需求将進一步釋放。
歐洲經濟形勢如何?
長期低迷,疫情中大幅衰退
歐洲長期以來面臨經濟增長乏力困境。在疫情發生之前,歐洲經濟已經陷入低迷。2019年,受英國脫歐亂局、中美及歐美貿易争端、全球經濟整體疲軟等因素制約影響,歐洲經濟增長下滑程度超過其他經濟體。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歐盟27國(不含英國)GDP增長1.5%,歐元區19國增長1.2%,遠低于2018年的2.1%和1.9%的增速。
2020年,在疫情沖擊下,歐盟經濟陷入負增長,歐盟27國GDP下降6.4%(初步數據,下同),歐元區19國GDP下降6.8%。歐洲主要經濟體中,英國、德國和法國2020年GDP分别萎縮9.9%、4.9%和8.3%。其中,英國GDP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
今年一季度,歐盟經濟繼續衰退,據歐盟統計局初步數據,歐盟27國、歐元區19國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分别下降1.7%、1.8%。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荷蘭經濟都出現萎縮。
與之相較,中國引領了全球經濟複蘇。2020年,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中國GDP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長2.3%。2021年,中國經濟複蘇勢頭進一步鞏固。初步核算,一季度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3%。
根據今年4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IMF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将達到6%,其中中國經濟增長為8.4%,中國将繼續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IMF預測2021年歐元區經濟增長4.4%。IMF指出,歐洲經濟有望在2022年恢複到疫情前的水平,不過,這一預測能否實現取決于該地區的疫苗接種情況。“假設疫苗在2021年夏季和整個2022年被廣泛接種,2022年GDP增長預計為3.9%,歐洲GDP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然而,歐洲疫情接種進程緩慢。在各國努力推廣疫苗的當下,歐洲各國卻因為疫苗供應不足、對疫苗的不信任以及國内過于嚴苛的監管而無法迅速有效地推進疫苗分配。
與此同時,為緩解歐元區國家債務,歐央行長期維持負利率,這也導緻了銀行信貸的長期抑制和市場投資的萎縮,制約了經濟修複的進程。去年以來,歐盟為應對疫情沖擊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政策,同樣加劇了債務負擔以及金融系統的風險。
歐洲央行今年5月19日發布半年度金融穩定評估報告指出,高債務水平和房地産泡沫是歐元區最大的經濟脆弱點,拖累歐元區從疫情所引發衰退中複蘇。歐央行表示,随着歐元區背負沉重債務走出疫情,以及在債券收益率上升之際市場“異常繁榮”,歐元區面臨的金融穩定風險上升。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李世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