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簡介
嘉定檢察
2016年3月,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創設“嘉檢七色花”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品牌,以“愛心傳承、護航成長、靜待花開”為理念,發展出全方位觀護體系、罪錯未成年人分級幹預、關愛未成年被害人、特色普法網絡等具有特色的工作子項目。
作者| 徐荔
那個夏日,驕陽似火,17歲的他卻因為一部手機手腳冰涼,陷入無邊“黑夜”;那些“仇恨”,毫無緣由,不滿16歲的她肆意發洩,内心依舊空虛,一片茫然;那段經曆,噩夢一般,花季的她被恐懼包圍,不敢說不願說,以為天不會再亮……
長夜,似難明。去路,看不清。風雨晦暝中,有人帶來一朵“七色花”。七彩光芒下,夜,似乎亮了。
“我們辦理的不隻是案件,更是孩子的未來。”“七色花”的培育者就是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經過四年多的積澱,“七色花”花開不斷,照亮未來。
被觀護的少年
與高校錄取通知書
“小鵬收到了高校錄取通知書!”這是今年整個8月裡,嘉定區檢察院未檢檢察官聽到的最好的消息。小鵬,就是那個因為一部手機陷入“黑夜”的男孩。
2019年夏天,即将升入高三的小鵬到上海遊玩時,一念之差偷了别人的手機。沒有勇氣坦白的他,直到警察找上門才“松了一口氣”,如實交代了一切。由于涉嫌盜竊罪,小鵬被移送到嘉定區檢察院審查起訴。
小鵬當時不滿18周歲,平時是個好孩子,難道就此锒铛入獄?對小鵬的處理,檢察官非常謹慎。綜合考慮小鵬的态度和案件情況後,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這不代表小鵬就“沒事”了,他要接受六個月的監督考察。
記者了解到,對于罪錯未成年人,嘉定區檢察院一直秉持依法懲戒與精準幫教結合的原則。對于主觀惡性大、犯罪性質惡劣、手段殘忍、後果嚴重的未成年人,檢察機關會依法懲處、管束到位。但是對于小鵬這樣主觀惡性不大、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則會依法從寬,并針對不同情況制定“個性化”的觀護幫教方案,“給改過的機會”。
由誰來觀護幫教?在哪裡觀護幫教?從觀護幫教工作開展之初,嘉定區檢察院就緻力于構建全方位觀護體系。
近年來,嘉定區檢察院會同團區委建立了1個觀護總站、12個觀護站點,并在此基礎上,又聯合社會多方力量建立5個觀護基地,覆蓋國企、村居、社區、學校,形成“三位一體”的觀護體系。
但這在“七色花”團隊看來還不夠,“我們在工作中發現來滬涉罪未成年人占較大比例。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外省市兄弟單位的助力。”未雨綢缪的“七色花”團隊先後與安徽省滁州市、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河南省鶴壁市等11家外省市檢察機關建立異地協助幫教機制,并成功開展異地觀護幫教20人。小鵬的案件在“七色花”團隊看來屬于“辦沒了”,“這是好事。不同于成年人的公訴案件,我們辦案的目的不是給未成年人定罪,而是通過教育、感化、挽救,讓孩子們走回正道,擁有健康的未來。”不過,對于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檢察官也絕不“手軟”。
是保護
還是處分
2018年,網絡上一則初中女生被多人毆打的視頻引發網絡熱議。根據線索,多名涉事嫌疑人被審查起訴,可是主要實施毆打行為的何某等三人卻因未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
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是近年來社會關注度頗高的話題。對此,“七色花”團隊坦言,我國目前法律對實施犯罪的未達刑事責任年齡未成年人、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缺少有效應對的矯正措施。
誰來幫助處在危險邊緣的孩子?針對這一問題,2018年,嘉定區檢察院聯合社會力量,與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民政部門、共青團等15家單位商讨探索罪錯未成年人保護處分制度,聯合會簽《嘉定區建立未成年人保護處分制度的工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努力體現對罪錯未成年人“嚴管又厚愛、寬容不縱容”的工作思路。該項保護處分工作獲評“2019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設優秀案例十大入圍案例”等榮譽。
《協議》建立了保護處分分級幹預體系,采取多元化保護處分措施。對于有不良行為的在校學生人數較多的情況,集中開展法治教育并針對特定學生開展保護處分;對于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需送專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的,由其監護人或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後,送專門學校開展行為矯治;對于有犯罪行為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刑事處罰的未成年人,由少年警務中心和“七色花”團隊共同開展保護處分。
“保護處分”到底是保護,還是處分?“七色花”團隊介紹,保護處分制度是以“處分”的方式來實現“保護”,也就是用專業化的教育矯正防止未成年人一錯再錯,從而實現保護目标。
以何某等人為例,由于他們有嚴重不良行為,根據《協議》,檢察官嚴肅地對何某等人進行了訓誡教育。經申請批準,何某等三人到專門學校接受觀護幫教,并有青少年事務社工參與對他們開展行為矯治、心理疏導等工作。
“在何某等人為期兩個月的觀護幫教中,我們也會回訪,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反省了。”讓檢察官欣慰的是,何某等人經過教育矯治有了較大轉變。
而在辦理此案的過程中,“七色花”團隊發現,何某等人有如此嚴重的行為偏差與家庭不無關系。他們的父母或是長期對孩子缺乏關心、家庭關系畸形,或是一味要求孩子“聽話”,缺乏教育溝通技巧。對此,根據《協議》,檢察官對何某等人的家長開展了強制性的親職教育,并聯合專業機構為他們提供一定時期的家庭教育指導,以提高他們監護管教能力,改善親子關系。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也不是一天“變壞”的。未成年人出現不良行為其實有迹可循,為了及時掌握相關情況,盡早開展有效幹預,《協議》還規定了信息互通機制,教育行政部門、公安機關會将工作中有關未成年人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檢察機關。
“噩夢”終于結束
傷口如何愈合
“我腦子裡都是那天的事,我害怕……”女孩低着頭,唯唯諾諾。在“七色花”團隊工作中,不止一次遇到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身體的傷口總會愈合,但心靈的創傷可能會伴随他們一輩子。每當看到未成年被害人反複回憶受傷害的場景,看到他們對調查取證的畏懼和排斥,“七色花”團隊都會思索,怎樣才能避免在辦案環節一次次撕開他們的傷疤?
2016年8月,嘉定區檢察院和法院、公安、司法局、衛計委、婦聯等單位會簽了《關于建立嘉定區性侵案件未成年被害人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同年11月,集詢問、取證、心理咨詢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取證保護場所正式啟用。
在與外界相對隔離又适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場所裡,未成年人能相對輕松地陳述被侵害過程,司法機關也能及時完成對被害人的身體檢查。在詢問結束後,由衛計委安排區中心醫院醫生對被害人開展傷情固定、提取生物樣本等取證工作。
對靜靜(化名)的詢問取證工作就是在這裡完成的。這個15歲女孩因為長期受到侵害,至案發時,已表現出嚴重心理障礙,有自傷自殘等行為。了解情況後,檢察官提前介入,引導公安機關調查取證,聯合婦聯安排資深心理咨詢師對靜靜開展心理疏導。經過這些迅速且有效的工作,在“一站式”取證場所,靜靜終于說出了多年來的“噩夢”。在後續工作中,檢察官還商請區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一名女律師為靜靜提供法律幫助。
在“一站式”取證保護工作良好運轉的基礎上,“一切為了孩子”的“七色花”團隊又與衛計委、婦聯、司法局等部門探索更細緻深入的救助工作,開通綠色醫療通道、成立心理咨詢團隊、暢通司法救助途徑……就這樣,嘉定區性侵案件被害人救助體系一步一步建立起來。
除了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還有那些被遺棄的孩子、受到校園欺淩的孩子也都是檢察機關要保護和幫助的對象。“這些孩子需要的幫助是多方面的,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完善的未成年被害人多元綜合救助體系。”
願“七色花”的光
照亮每個孩子
“覺得好奇好玩,多打了幾次110,怎麼就違法了?”“同學要給他點顔色看看,叫我一起,我不去那得多不講義氣,這也涉嫌犯罪?”“想趁着暑假打工,在網上找了一份群發信息的工作,怎麼就涉嫌詐騙了?”
都說無知者無畏,但當無知遇上法律,碰撞出的可能就是無奈與惋惜。如何給孩子們種下法律的“疫苗”,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止未成年人受侵害是嘉定區檢察院近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為了将法律知識帶到孩子身邊,從2016年“七色花”品牌工作開展之初,嘉定區檢察院就聯合教育局成立了“法治進校園”巡講團,由檢察官圍繞“校園欺淩”“性侵防範”等法律問題,定期到區内中小學校進行法治講座。
在寒暑假期間,“七色花”團隊則會變身“法治講師”,通過“檢察開放日”“學法用法夏令營”等互動性較強的活動,為孩子們揭開檢察工作的神秘面紗,加深他們對“法”的概念。
“我們也會告訴孩子們,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不但可以求助爸爸媽媽、老師、警察,也可以和我們檢察官聯系。”“七色花”團隊介紹,現在的孩子都是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相比面對面的溝通,他們更習慣用網絡。
針對未成年人的新特征,嘉定區檢察院創設了全市首個未檢部門公衆号“嘉檢七色花”,将内容以新媒體形式進行傳播,加強法治教育的互動性和新穎性,并搭建網上咨詢、求助平台。
自“嘉檢七色花”公衆号上線以來,收到了留言私信數百條,負責運營維護的“七色花”團隊一一予以耐心回答,抓住每一個機會給孩子們普及法律知識,同時獲取可能的案件線索。
值得一提的是,“嘉檢七色花”公衆号還設有“家長頻道”,定期介紹關于親子關系、教育理念的經驗和方法,供家長閱讀和學習。
開展線下活動,進行線上互動,還要開發“七色花”法治系列動漫書……這些似乎都成了“七色花”團隊額外的負擔,但他們卻不這樣覺得,“預防犯罪才是‘王道’,如果能通過這些工作堅固防線,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受侵害的情況,那其實是在‘減負’。”
童話中,“七色花”幫不斷犯錯的小女孩找回了真正的快樂。現實裡,嘉定區檢察院希望“七色花”能照亮每個孩子的成長之路,走出漫長黑夜、避開崎岖陷阱,綻放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