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标識,其内涵和特質早已成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部分,成為某種思維定式、情感取向、生活态度乃至經驗習慣,浸潤并顯現于中國人的民間信仰和日常生活。今日我們從器物層面,簡要描述這種浸潤和顯現的形态及影響。
在器物層面,最突出彰顯君子文化内涵的莫過于玉。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愛玉傳統。采玉、琢玉、尊玉、佩玉、賞玉、玩玉的曆史,已經綿延幾千年,至今仍然興盛不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頗為獨特的現象?
除了玉作為一種“美石”具有欣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外,關鍵在于自殷周時期起,我們的祖先就将玉石的特質與君子的品格相類比,賦予玉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道德的寓意。
《詩經·國風·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諸如此類以玉譬人,贊美君子品性如美玉一般“溫潤而澤”的話語,在先秦及後世典籍中如繁星閃耀,充分反映中華文化對君子人格的尊崇和推許。中國玉文化的繁盛,很大程度在于其中注入君子文化的靈魂,飽含君子文化的豐厚意蘊。
在《禮記·聘義》中,孔子與其學生子貢有一段頗有意味的對話。子貢問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與?”孔子答曰:“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诎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傍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孔子解答“君子貴玉而賤珉”的原因,并非玉少貴之、珉(像玉的石頭)多賤之,而在于玉的品質是君子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諸多德行的象征。
此外,管子論玉有“九德”說、荀子論玉有“七德”說、劉向論玉有“六美”說等。東漢許慎《說文》在先秦各家之論基礎上,進一步概括說:“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
玉石潤澤,觸手生溫,猶如施人溫暖的仁德;透過玉石紋理,能夠自外知内,就像表裡如一的坦誠道義;敲擊玉磬,其聲清脆遠揚,恰似給人教益的智慧;玉器可以摔碎,但不會彎曲,仿佛堅貞不屈的勇毅;玉石雖有棱角,卻不傷害别人,正如君子潔身自好行止有度。這裡表面談的是玉,實質是贊美君子品格,在賦予玉諸多美好品德的同時,也提醒君子時刻以美玉的品性要求自己,高揚着一種崇高的道德情感和倫理精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中的這句話,後來被收入家喻戶曉的《三字經》裡,成為脍炙人口的名言。與其說,這是強調美玉待琢,隻有經過細心雕琢打磨,玉石才能成為國之寶器,不如說,這更是通過比喻襯托說明,學習對人增長知識、明白事理的重要。
今天人們所說的“知道”,是了解掌握某種知識或信息的意思,此處所言的“知道”,乃指通曉大事理大道理。歐陽修《誨學說》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這是告誡人們:君子人格的養成,要像治玉一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斷進德修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否則不進則退,很容易“舍君子而為小人”。
中國作為愛玉之國、崇玉之邦,源于古代先賢觀物析理,化以人文,既看到玉的自然之美,又在玉中寄寓豐厚的文化意蘊,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厚傳統。在中華文化傳統裡,玉一直是純潔、美好、善良、高雅、華貴的象征。
帶玉的詞多為褒義詞,如贊美人的有玉女、玉人、玉容、面如冠玉等,稱贊住處的有玉府、玉堂、玉房、玉樓等,誇贊衣食的有玉衣、玉帛、玉冠、玉食等。有關玉的成語典故比比皆是,如冰清玉潔、金科玉律、金口玉言、字字珠玉、金玉良緣、如花似玉、金玉滿堂、金聲玉振、金枝玉葉、玉潤珠圓、藍田生玉等。這是君子文化從玉這一器物層面滲入我們文化觀念和日常生活的反映,也從一個側面表明,君子文化對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至為深遠。
(作者錢念孫,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文章有删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