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起源:《九章算術》第二章“粟米章”中的“今有術”即是比例問題。“今有術”名稱源于本章開始兩個字“今有粟米1鬥,欲為粝米,得幾何?”古人有取文章前幾字做标題的習慣。後來改為“比例”。清代吳嘉善(清數學家)解釋說:“這類題目總是先給出兩個數做例子,然後從第三個數出發求出第四個數,所以取名叫做“比例”。在歐洲也叫“三數法則”、“黃金法則”。
1837年,狄利克雷給出函數的經典定義:“對于在某區間上的每一個确定的x值,y都有一個确定的值,那麼y叫做x的函數。”早期函數都是用“比例”描述的。
比例描述的是函數的兩個點,每個點對應一個x值和y值。等号兩邊的x與y的商、積或其它結果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法則。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這裡“對應法則”是不變的。
在比例教學中要突出什麼?
不是定義域和值域,而要突出函數“對應法則”的不變性,即比值不變。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①一些國旗,都是長方形,哪些更相似;②一個正方形,怎樣放大或縮小還是正方形。
下面五個長方形,哪些與①号長方形更相似?
生:①、②和④号長方形更相似……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這些長方形的長都是寬的2倍或寬是長的1/2
師:也就是說,長與寬的比都是是2:1.即1:2=2:4=3:6
師:長與寬的比保持不變就可以畫出相似的長方形,電腦上也有這樣的設置(word圖形設置)(如圖—1)
(圖—1)
師:“鎖定縱橫比”是什麼意思?
生:(讨論)縱橫指長寬,就是把長和寬的“比”鎖定了,不讓它變化,就會畫出相似的長方形
師:相似的兩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的比相等,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它們的相似性:2:4=3:6,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
關于“比例”教學,上面的想法突出“數形結合”思想,并有意滲透圖形的“相似性”。雖然本單元的“數形結合”思想可以從函數的代數式與其圖形之間進行滲透。但從函數起源看,早期函數都是用比例描述的。函數的早期意義中也含有幾何意義向代數意義的轉換。另外,對于“相似”六年級兒童也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對長方形“相似度”的刻畫,學生很容易想到長和寬這兩個要素。1:2不隻是一個比,還可以表示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寬總是長的一半,這就是數形結合。
計算機word“圖形設置”中有一項“鎖定縱橫比”,就是一個實際例子,這也有利于學生理解“相似”。相似的長方形還可以用相等的比來表示,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樣引出比例的定義,學生不會感到陌生。
生活中的比例有很多:
①身材的黃金比例(上身:下身=5:8;頭部:全身=1:10)
②國旗長:寬=3:2
國旗的尺寸規定了5個型号,其中最大的長288厘米、高192厘米,但大小無論怎樣變化,國旗長:國旗寬=3:2。
國旗尺寸不同懸挂的位置也不同:
1288cm×192cm(天安門);240cm×160cm;192cm×128cm(政府);144cm×96cm(學校);21cm×14cm(辦公桌)(如圖—2)。
(圖—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