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

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7:54:42

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2022服貿會首屆中國生态環保産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今天(9月2日)舉行中國明确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論壇上,多位院士就“雙碳”背景下如何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内容進行展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背景下如何開展污染防治)1

雙碳目标下的農業環境保護

2022服貿會首屆中國生态環保産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今天(9月2日)舉行。中國明确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論壇上,多位院士就“雙碳”背景下如何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内容進行展望。

郝吉明:控制PM2.5絕不能松勁兒,協同治理臭氧

近幾年,不少城市的居民對大氣環境的改善深有感觸。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稱,中國用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近30年的空氣質量改善的成效,成為我國生态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去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2013年以來的全國空氣質量大幅改善,是在我國GDP持續快速增長的形勢下完成的,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态環境保護的“雙赢”。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将如何發展?他認為,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還面臨着嚴峻的挑戰。2020年,37%的城市PM2.5超标,約44%的人口暴露在PM2.5濃度超标的城市中,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PM2.5污染突出。我國PM2.5的濃度與世衛組織指導值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控制PM2.5這個問題上絕不能動搖、絕不能松勁兒。”

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臭氧。我國臭氧的濃度高于歐美國家當前的水平。2020年全國臭氧平均濃度比2015年上升12.6%,臭氧濃度超标的城市數量從2015年的19個增加到2020年的56個。因此要推動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

他表示,我國已經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态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态環境需求的攻堅期,目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仍然較大。另外,結構性污染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資源節約與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可以有力推動二氧化碳的減排,通過藍天保衛戰主要措施,累計減排4.9億噸二氧化碳,因此要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生态環境質量由量變到質變。他表示,科技創新是推動解決生态環境問題的利器,要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基礎科學和機理研究;加強氫能冶金、二氧化碳合成化學品、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等研發;加快重點領域綠色低碳共性技術示範、制造、系統集成和産業化。

賀克斌:開展不同減碳路徑的環境風險分析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稱,今年上半年,已經提出碳中和的國家和地區覆蓋了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GDP和90%的人口。全球如此重視碳排放問題的解決,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減碳會帶來發展模式的調整,對經濟帶來一定影響,但如果不減碳,高氣候風險會加劇氣象災害頻發,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但目前和世衛組織的标準仍然有差距。他說,下一步治理大氣污染的思路就是減污減碳協同增效。另外,臭氧“吃掉”優良天數是困擾各地的問題,按照減污減碳協同增效的路徑,減碳會推進氮氧化物的減排。生态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研究表明,碳減排驅動下空氣質量加速改善進程,臭氧有望于2060年前達到世衛組織準則值。

賀克斌說,未來碳減排有五大路徑,包括資源增效減碳、能源結構降碳、地質空間存碳、生态系統固碳、市場機制融碳。比如在資源增效減碳方面,要高度關注“無廢城市”系統構建,控制廢水、廢氣、廢熱,逐步走向“無廢社會”。在能源結構降碳方面,要從現在的化石能源為主走向未來的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為主。在地域分布上,除了華東電網潛力不足以滿足未來需求,西北、華北、東北電網發電潛力都大大超過未來的需求。

他表示,要開展不同減碳路徑的環境風險分析,目前部分支撐碳中和的技術還不成熟。比如化石燃料燃燒、土地利用變化、工業固氮等人為活動對氣候變化與碳-氮循環具有多種作用與反饋,目前諸多機制仍不明确。雙碳行動帶來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氨氣等減排效應如何進一步對碳-氮循環産生擾動,仍需研究。另外,氨儲能背景下,将有大量活性氨氮湧入能源系統。氨能的生産、存儲、運輸和利用過程中将會産生什麼生态與環境風險仍然需要研究。

“雙碳”背景下,還有一個挑戰是新能源系統關鍵材料的綜合利用。比如光伏的度電材料消耗中,除了鋼、銅等之外,還有铟等稀有金屬。因此,關鍵材料的綜合利用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杜祥琬:廢棄物源頭減量助推“雙碳”目标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稱,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均擁有的資源量有限,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我國具有戰略性的意義。“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而是廢棄物源頭減量化和高比例資源化利用,這是循環發展的典型内涵。

他說,廢棄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可以助推“雙碳”目标,“無廢城市”建設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他舉例說,減少填埋,增加分類資源化利用,可以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垃圾焚燒發電或者做沼氣,可增加可再生能源電力或者生物質氣。另外,廢舊黑色金屬或有色金屬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助推冶金業由長流程改為短流程,節能減排。

“多種固廢利用發展潛力很大,可以形成多個産業鍊條。光是鋼鐵回收再利用,就可以使鋼鐵資源的對外依存度由60%降為30%。”他說,也可以通過風機、光電池、電動車電池的回收再利用,使其中的鎳、鉻等礦物質成為可再生。

他認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将積累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逐步向全國推廣,經過長期努力,最終實現“無廢國家”目标。

侯立安:要重視水體中新污染物的防治

中國工程院院士、火箭軍後勤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侯立安稱,近年來,我國水污染防治取得成效,水環境執法力度明顯加大,城市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水平顯著提升,工業廢水污染防治和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取得成效。

“當前,面臨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和實現‘雙碳’目标的任務,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已經成為我國水污染治理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他認為,要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技術;實施排污重點追蹤監管,要基于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水下電視、機器人等新手段進行定位和監測,杜絕偷排現象;發展低碳零碳水處理技術。

他建議建設有前瞻性的智慧水廠,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使其能源自給。同時,要重視水體中新污染物的防治。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劉茜賢 校對 李立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