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五《秦本紀》載,秦始皇遠祖伯益“姓赢氏”,以今日之常識視之,始皇自然姓赢。可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又說,這位伯益的後代“名為政,姓趙氏”。這是怎麼回事呢?
想解秦始皇姓氏之謎,還要從“姓氏”這個詞彙的源頭說起。
我們今天說的“姓氏”,實際就是“姓“的意思。《辭海》釋姓:“标志家族系統的稱号。如姓氏。”可是秦皇之時,“姓”與“氏”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因而《辭海》在釋姓氏時又寫道,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
這話又當如何理解呢?
原來,我們的祖先為區分血緣即防止血親婚配,發明了相應識别标志一一姓。由于姓産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當時婚配形式是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族外群婚制度,所以姓都是用來标識母系血緣的。
其後,大約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社會進化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并進一步完成了從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飛躍。這個“過渡時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同氏族間的鬥争日趨激烈。在刀光劍影中,有的氏族成員因建功而受封賞,被允許開辟新的生活區域。這就意味着原先以一個“姓"作為标志的大團體,逐漸裂變幾個幾十個小團體。出于交往中的需要,他們也要有不同的辨識标識,這标識與地域有聯系,就是“氏”。據此,姓好比是母,氏就是她的子女;姓好比是大樹,氏就是它的枝杈。同是一姓的成員,又分成了不同的氏。如此,許多人既有姓又有氏了。
弄清楚姓與氏的關系,就可以解開秦始皇究竟該叫什麼了。
據唐代史學家司馬貞考證,秦始皇是少皞氏的後裔,少皞氏是嬴姓,所以秦始皇的族姓是嬴。而據《史記》《秦本紀》記載,這個嬴姓氏族自商代起便因“世有功"而不斷有人得到封賞,“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即衍生出不少小團體。到周代,又有一位姓嬴名造父的人,因功而受封趙城。于是這個以造父為首的嬴姓分支在獲得趙城的同時,也獲得一個新标識一一趙氏。至周末年,嬴姓趙氏族群又被封到秦邑,并在此地發展成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秦國。公元前259年,未來的秦始皇誕生在秦國的一個王族成員家庭中,所以《史記》《秦始皇本紀》便說他“姓趙氏”。
其實,更規範的說法應該是:“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嬴姓遠祖可追溯到母系社會的族姓,即他遙遠的始祖母姓嬴。趙氏代表他近祖血緣,即他數百年前的高祖父姓趙,這個趙氏标識是按父系傳承的。
據此,按今人都将姓氏用作标志父系血緣的慣例,秦始皇的姓名就該叫“趙政”。即使按古人“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的習慣,秦始皇也該叫“趙政”。
不過,《辭海》卻以“嬴政”作為“秦始皇”的副條,到又是依照現代史學家表述時的約定俗成,我們也就不必計較了,就把它當作“積非成是"的一個例證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