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18:00:27

曹操曹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魏政權奠基人,魏武帝。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1

就是這麼一個曆史人物,在曆史上的名聲卻不太好。這不是因為他做了多少壞事兒,而是因為一部叫做《三國演義》的小說。

這個人被《三國演義》貶低,因為演義中寫的生動,以至于在很多人内心中。曹操,就是一個大奸巨惡的亂世奸雄。

那真正的曆史上的曹操是什麼樣子呢?

曹操是一個溫柔的枭雄。我知道當我說他溫柔的時候一定有人質疑我。因為那句“甯叫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已經貫徹人心。

話說曹操當初刺殺董卓失敗,從而逃離洛陽,亡命天涯。而逃亡路上為陳宮所救,二人共同來到曹操好友呂伯奢家。

呂伯奢非常熱情,把自家豬都殺了來設家宴款待二人。然而當時呂伯奢家任殺豬的磨刀聲引得曹操生疑,他以為這是他們磨刀要擒殺自己,畢竟自己乃是通緝犯。

于是一時惱羞成怒,拔劍出門殺光了呂伯奢家人,呂伯奢當時因外出買酒逃過一劫。而後呂伯奢買酒歸來,曹操才知道自己誤會了人家。但錯已鑄成,曹操害怕呂伯奢将告發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揮劍又砍死呂伯奢。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2

當時同行得好友陳宮,見到曹操如此殘忍便出言責備。曹操卻回答“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聽後,認定曹操是不義之人,不可相交,于是便離他而去。

這段情節也是彰顯曹操殘忍多疑性格的一大亮點,很多人對曹操的讨厭,都是源于此處。

但你必須得知道,這句話是出自《三國演義》,而演義是根據曆史改編而來,頗有添油加醋之嫌疑。特别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其在書中得感情基調很明顯,劉備是正派,曹操則是反派。

其實在正史之中,這句話不是這麼解讀的。

首先講這句話必須要提的就是呂伯奢,這個人是曹操父親的朋友,可這個人在《三國志》中毫無記載。

當然了,這個人是存在的,因為《魏書》、《世語》和《雜記》等史籍對此人都有記載,和《三國演義》叙述出入不大。曹操确實是殺人了。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3

但這其中,有所區别,其主要在兩個方面:

第一、史書中曹操并不是在逃走的途中殺死呂伯奢的。

《世語》記載說曹操雖然有殺人之行,但呂伯奢因為出行逃過一劫,而後曹操也未曾殺呂伯奢。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而《魏書》記載曹操乃是反殺,其緣由是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共謀搶劫曹操一行人。所以這是正當防衛,于情于理都沒什麼問題。當然了《魏書》乃是曹家人自家史書,有所掩蓋也是正常。

第二、這就要談到那句話了,原文記載不是“甯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是“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兩句話看起來意思相近,但其實區别大的多。

在“甯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中,第一句“甯我負人”可能很多人把它理解為“甯叫我對不起别人”。可是這句話的理解還有另一種說法,古漢語中一般把‘甯’比作‘難道說’。

比如陳勝吳廣那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裡面的‘甯’就翻譯為“難道說他們都是天生的嗎?”。

在看第二句話“毋人負我”,這個字通俗看來好像比作“不要,不可”。但在古漢語中同樣不能這樣理解。一般要表達“不可,不要”,應當用“休”,比如“休得放肆,休得無禮”。

如果用‘毋’就應該表達‘沒有’。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應當是“難道說隻有我對不起别人,沒有别人對不起我嗎”?

我從這句話中讀出了曹操錯殺人之後的無奈,自責,卻又無可奈何。所以曹操雖然殺人有錯,但并不是濫殺,那隻是一場誤會。至于後面呂伯奢歸來,曹操有沒有再度動手,那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人畢竟是殺了,曹操之狠辣果決,可見一斑。但如果結合當時那個亂世,曹操之所處情景,如果他無此警惕果決之心,或許也就沒有後來的魏武帝了。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4


除此之外,對于曹操“漢賊”一詞,我看着實在礙眼。這話是周瑜說的,他曾經大罵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當然,也有人說曹操至死并未稱帝,他是一心為漢,匡扶漢室的忠臣。我認為,周瑜那個罵的太狠了,但匡扶漢室的帽子扣的也太大了。

為什麼說匡扶漢室曹操談不上?

第一、曹操屬實算不得忠臣,也不是純臣。他進魏王加九錫,漢高祖劉邦曾經立下白馬之盟:

“非功不侯,非劉不王”

意思是“沒有功勞的人不可以封侯,不是劉家宗室之人不可以封王”。

而曹操進魏王加九錫就已經算是違背了高祖的命令,所以我說他不算漢朝的忠臣。

第二、曹操曾經說過一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天命選中了我,那我就當周文王吧”。(周文王,周武王姬發的父親,他為周武王姬發打下很好的基礎,是周朝的奠基人,他生前未曾稱王,但他兒子代商建周,并追封他死去的父親為周文王)。

很明顯,他不是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一心想當漢臣。他是有着稱帝篡漢的想法,隻是時間不夠,死得過早。他如果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那麼這魏國開國之君魏文帝,便是曹操了。說到這裡其實有一點特别諷刺,曹操想當周文王。可曹丕稱帝後卻偏偏給了他一個“武”的谥号,把“文”字據為己有。雖然看來好像是在贊揚曹操的開拓基業之功,但這卻不是曹操的遺願。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5

由此兩點可見,什麼匡扶漢室,着實有些名不副實。

當然,說他是“漢賊”,那也有些過了。

首先在我們看待曆史之時,不要把一個人當成聖人,他是曆史人物,但他也是人。

一個人有目标不難,但不忘初心真的不容易。一個人四點起床不難,但他每天四點起床真的很難。唐玄宗初登大寶,除掉太平公主,終結了大唐帝國近半世紀的内鬥,任用姚崇等賢相,讓大唐帝國走向開元盛世,可後期依舊政治腐敗,沉迷聲色,任用奸相李靈甫,楊國忠,錯信番将安祿山,導緻安史之亂。

而曹操也是如此,我相信,當初那個刺殺董卓的少年曹阿瞞,一定是一心匡扶漢室的。那個在諸侯都退去後又領兵追擊董卓的曹操,也是想為漢除掉國賊。

《三國演義》上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可真正曆史上叫“奉天子以讨不臣”,與董卓進京強攬大權不一樣。漢獻帝出逃長安,一路上風餐露宿,連飯都吃不飽。等到了洛陽,卻是一片廢墟,連口水都沒得喝,心底還得惶恐那西涼追兵。此時的漢獻帝和滿朝文武,那是走投無路。是曹操救了他們。

當然,有了天子在手中,這時的曹操心裡發生了一些變化。

後來平定北方,遠征烏桓的曹操心裡更是不甘心隻做一個丞相。

随後他意氣風發,大軍浩浩蕩蕩定荊州下江南,卻被周瑜火燒赤壁殺的丢盔卸甲。這時他心裡生出了一絲不甘。而後合肥再敗東吳,此時他又成了不可一世的枭雄。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6

而到了他加九錫之時,他便不是當初那個一心匡扶漢室的少年曹阿瞞,而是那個進魏王的枭雄曹孟德。

曆史沉浮,無人幸免,即使是聖人也不行。何況是他曹操呢?當初司馬懿在曹操手下,他有奪權之心嗎?别說曹操,就是曹丕、曹叡任何一人在世,司馬懿都會安心做個順臣。可偏偏這些人都死了,留下個小皇帝,以及平庸無能的曹爽,拱手将天下送來。

不要白不要啊。

其實曹操其實真的很“溫柔”,相比于劉備晚年的敗亡之憾和孫權晚年的兩宮之亂,曹操的生命最後很平和。

甯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曹操(甯叫我負天下人)7

他臨死前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哀怨後悔。他隻是對自己的妻妾們說:“你們在家裡閑得無聊的時候可以學一學編草鞋,編草席。這樣的話即使那天魏國沒了,你們也能靠自己養活自己”。所謂分香賣履的典故便是由此而來。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帳,朝晡上脯備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

這是這位枭雄,最後的溫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