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女兒拿着一本書問我:“媽媽,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什麼意思啊!”
我笑着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經常複習我們學過的知識,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女兒卻一臉詫異地問:“複習有什麼好高興的,我就不喜歡複習。”
一句話把我也問住了,我當時也有過類似的想法,除非腦子有病才會認為複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每每看到孩子學習不好,我們就會勸孩子要複習,順便還會吟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可你知道嗎,孔老夫子當年說這句話的時候,本意不是學習方法,而是學習的本質。
為了解釋女兒的疑惑,我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别裁》,從中偶有所感,希望記錄下來,與君共勉。
我們知道孔子的《論語》是由他的學生,以及學生的學生編纂而成,記錄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全書二十篇,要屬《學而》這篇最為著名,無論老幼都能背誦幾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什麼意思?
估計小學生都能娓娓道來。按照書本上的解釋就是,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經常複習,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我就想問一件事,學習真的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顯然大多數的學生并不這麼認為,而應該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導緻孩子們誤解孔老夫子的原因有二,一是孔夫子的水平真有問題,二是我們一定是曲解了孔夫子的真實意思。.
南師認為“學而時習之”中的“學”字指的是學問,不是學習。這裡的學問指的是人生經驗,做人的體會,不是我們口中的文學、文字,因此沒有文憑的人也可以有學問。
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學習學問、從别人錯誤中悟到學問,然後應用到生活中,心裡就會覺得很快樂,這才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本意。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朋友要出門,你說“别出門,今天有雨。”
他不信你的,結果真的澆了一個落湯雞。
我們雖然沒有惋惜他的不幸,但還是會為自己的“時習之”而悅,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
再說“有朋自遠方來”的問題
我們再來說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個朋友從遠方來是要接風洗塵,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所以有朋友來未必是一件高興的事。假如來的人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一個能夠理解你的知己那就另當别論了。
南師認為這一句和上一句是相關聯的,講的是一個做學問的人是非常孤獨的,就像孔子本人一生寂寞,政治主張不被人認可,他也沒有去赴宴權貴求富貴。
孔子認為隻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甯可窮苦一生,從事教育事業。一個堅持做學問的人是孤單的,如果這時候來一個理解他的人,難道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南師還認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的遠不僅僅是空間上,還是時間上的,同樣也說明了知己難得。所以這句話的正确理解是做學問不要怕沒人理解你,慢慢會有人了解你的,這個人可能在遠方,也可能在很多年之後,隻要有人了解你,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最後聊聊“人不知而不愠”既然前面兩句錯了,最後一句肯定也是錯的了。第三句講的就是一個非常不幸學問人,一輩子也沒等到知己,一個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他一點也不生氣,從不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
是自己的學問、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裡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拿現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的開始。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于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