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閱讀了青豆書坊的新書《楊鵬解讀大學》,獲益匪淺。這本書全面客觀地解讀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學之道,又非常具有啟發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發人深省的問題。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可以感知《大學》的純文學魅力,又能夠自省自身,達成修身齊家的人生終極目标。當然了,肯定會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古人書不可盡信,不然朝代更叠又怎麼會那麼頻繁,現實世界為何又會如此苦人。其實,這些疑問恰恰又在《大學》裡被解釋得明明白白,隻不過是某些後人(比如說朱熹程頤)在解讀時隻願意看到自己想看的,然後故意曲解以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以至于當代的很多人都對先人智慧産生了質疑。
楊鵬在解讀《大學》的時候,并沒有一味地偏聽偏信,盲目跟從主流學說,這一點正好暗合大學之道所提倡的。單從此一點,這本書就很有一讀的必要,畢竟我們已經被刻意引導太久了。閱讀《楊鵬解讀大學》的時候,很容易産生一種正在觀看一檔國學講史類的節目,整本書的行文風格頗似過去的《百家講壇》,但又在趣味性的基礎上多了嚴謹治學的态度。
我們在全文12講中處處可以看到楊鵬引經據典,來論證《大學》裡的思想,引證過去人狹隘的偏見。解讀《大學》并不能僅僅站在當權者的角度,妄圖以先人智慧奴役當下的民衆,而是應該客觀地帶入書寫者的時代,去辯證地看待過去與現在的相似處與不同處。須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我們學習的首要準則。
相較于其他人打着治學的幌子,為自己的文章背書之人,楊鵬并沒有在解讀過程中可以輸出自己的内涵。正如在其他人都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時,楊鵬則提出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抵達至善。而如何修成至善,則要求我們要先明明德。
在這個基礎上,楊鵬提出了四個秩序,即:天理秩序,格物秩序,明德秩序,人事秩序。同時,“四個秩序的統一”的思維方式,具有超越時空的重要價值。很多人或許會在此處提出疑問,認為說來說去仍舊是落入了天命之類的俗套,落入了神鬼之道的窠臼。可是縱觀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史記載,似乎全球都落入了俗套。可以說是同一個地球,同一套天命所歸,區别僅僅在于使用者的具體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效力。
此處不提及他國他物,僅僅思考《大學》帶給我們的經驗和智慧,就能夠是我們看到古往今來朝代更叠的曆史真相。《大學》認為德行在自然法中,自然法在天理中。于是程朱理學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将儒學極端化,以更方便上層階級的統治。殊不知明明德的最終目的并非實現統治階級的穩固,而是實現更高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當然了,大多數人都明白實現天人合一的艱難,于是《大學》提出了不修身齊家無以天下平。可惜的是,這又再次被有心之人曲解成立業要先成家,不可謂是不可笑。
閱讀過全書12講之後,我們可以更透徹的理解《大學》,也能更清晰的明白普通人的處境。《大學》出現在尚且算是一個學術自由的時代,卻并不意味着真理能夠真正被解讀。執書者并不在意其真正思想和内涵,隻看重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閱讀者想要理解其思想和内涵,卻又在無形中被左右被誤導。
即使我們能從書中讀出“大成功,在成全”,實際上我們卻堅持做着“小成功,在輸赢”。于是大學之道的真正目的,止于至善,就成了空談,我們隻願意停留在明明德,而明明德的目的絕非止于至善,而是止于權勢地位。
有一句戲言,《大學》是大學生看的,足以證明能說出此言之人的狹隘與無知。但恰是這些人,正在主導社會的潮流與發展,将知識和人分成三六九等,将發展和進步歸于自己的“真知灼見”。
或許有朝一日,普通人可以明白不以地位論高低,不以職業評貴賤,上位者學會了“四個秩序的統一”,親民至善,就能實現“萬物不毀滅,宇宙不混亂”。但是現在,仍差得遠。#頭條創作挑戰賽#
#大學之道#
#《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