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數伏開始的今天是公曆的7月11日,也是農曆的六月初二,4天之後就是六月初六天贶節了。傳說這個節日與唐僧帶着他的徒弟們自西天取經回返後被生氣的老鼋掀翻到河裡,并因此晾曬被打濕的佛經有關。不過,曆史上記載的天贶節卻是名為趙恒的宋朝迷信皇帝宋真宗留下的傑作。據說有一年的六月六,這位迷信荒唐的帝君對外聲稱他獲得了一部天賜之書,為了哄騙民間百姓相信他的一派胡言亂語,特意把六月初六定為了天贶節。
不管是傳說也好,還是曆史史實也罷,關于六月六天贶節我們姑且都不去管它了,反正如今留下來的傳統大概也就是在哪一天曬一曬所謂的龍袍衣服和被子、書籍啥的,目的是防止它們在夏季裡因為受到潮濕的影響而發黴。但與六月六相關的一種農諺俗語式說法,“六月六,曬龍衣,雨打龍衣不收米”,每年一到臨近六月六之時,卻總是時常被人們提起。也許會有人心存疑問,并不由自主地心想,龍衣是曬也好,不曬也好,隻是這農諺俗語上為什麼一定要說“六月六,曬龍衣,雨打龍衣不收米”呢?不是有農諺說“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嗎?怎麼這到了六月初六反而又說當天要是下雨會影響稻谷類的莊稼收成了呢?
其實,在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六月六,曬龍衣,打濕龍衣幹死谷”,還有一種說法是,“六月六,曬龍衣,打濕龍衣四十二天幹”。從上述兩句有關六月六的農諺俗語說法來看,農諺俗語之所以會說“六月六,曬龍衣,打濕龍衣不收米”,應該說與民間農諺俗語所言說的“農曆六月初六下雨,後續主旱”,是有一定關系的。當然還有另外的一種農諺俗語講的是,“雨落六月六,田裡爛谷蔸”。
雖然說,關于“六月六,曬龍衣,打濕龍衣幹死谷”和“六月六,曬龍衣,打濕龍衣四十二天幹”的農諺和民間說法,并沒有什麼氣象部門做過權威的關聯性統計驗證。但既然它們在多年裡能夠被民間口口相傳下來,想來應該也是不無道理的。不然的話,作為糟粕它們也早就被人抛棄,扔到九霄雲外,忘到腦後了。
但關于“雨落六月六,田裡爛谷蔸”的說法,倘若聯系着實際看,可以說道理還是滿滿的。稻谷和谷子都是禾谷類作物,也都習慣被人們簡單地稱之為“谷”。稻谷也好,谷子也罷,不同地方,不同時間被農民插下的稻秧,播種的谷子,好多生長到公曆7月的上中旬,農曆六月六前後的時候,正是孕穗、抽穗、揚花、授粉的關鍵時間節點。盡管此時對水分的需求極為旺盛,但在“六月六,看谷秀”的節骨眼上,下雨必然會打濕并沖落花粉,影響到谷子和水稻的授粉受精,使最終的産量也因此打上一些折扣。
實際上,“六月六,曬龍衣,雨打龍衣不收米”的農諺說法與“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并不矛盾。不少夏播與春播等待秋收的糧食作物到了入伏前後的農曆六月初六左右,一個個在高溫強光的助力下,有了合适的降雨便能盡情地生長,表現出旺勢。但夏季的降雨要對莊稼的生長形成更好的助力,也不能不說要像春雨一樣感知着最适宜的時間落下才好。隻有避開害怕雨打風吹的作物敏感期,知時節的夏季降雨也才能算作不折不扣的喜雨。這便是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