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齊白石畫雅俗共賞

齊白石畫雅俗共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21:16:53

文/王亞楠

齊白石畫雅俗共賞(齊白石的畫中真味)1

齊白石 芭蕉樹屋(借山圖之四) 30×48cm 1910年北京畫院藏

日前,北京畫院美術館推出“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與觀衆一同賞白石墨妙,品思辨之道。此次展覽于2019年在希臘雅典展出,借白石老人妙筆來講述中國文化中的哲學與美學。

齊白石曾刊刻一枚小章,曰“此中有真味”。一個“真”字,竟将中國藝術與希臘文化最本質的内涵描繪得恰到好處。希臘人尚“真”,早期先賢不斷追問萬物與時空的真理,哲學、數學、科學、藝術……應運而生,成為歐洲文明的起源。中國人尚“真”,用自己的胸懷去感受生命的真意,宏如浩瀚宇宙,微若花鳥草蟲,皆與“我”相通,為“我”所感,經筆墨流淌婉轉,繪成丹青畫卷。

不似之似

描刻生命的真實

縱觀曆史長河,“不似之似”始終是中國美學的重要命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道兩家對此便有了各自的論述。荀子雲,“形具而神生”,說出了中國人的形神觀。而莊子則言“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這恰恰與柏拉圖“三張床”的概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一個是道、神、形的相生,一個是理念、現實、藝術的顯現。

然而中國畫,就貴在以形寫神,不必處處描寫,卻能與物象契合,寓神情于其中,這便是“不似之似”。齊白石作畫,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是造型的真實,可以通過娴熟的筆墨訓練以及日常的對景寫生來實現。而“不似”,則是源自“生命的真實”,往往需要畫者脫離了形的束縛并上升到對物象本質的關照,才能提煉與彰顯。

象外之意

體味畫外的情思

中國有句古話,“言有盡而意無窮”。因此,善文者吟詩,旨在言外之味;善樂者賞歌,重在弦外之音;善繪者作畫,妙在象外之意。那麼,象外之意,其“意”為何呢?或許,是因物喻志;或許,是為詩造景;或許,是寓以吉祥;又或許,是慨歎平生。況且,中國畫往往講究詩、書、畫、印四絕。這樣,畫面中的題跋就成了我們窺探畫家心迹的線索。觀者可以讀其詩、悟其境,觀其跋、感其情,因此能穿越時空,與繪者相通。

齊白石出身農民,他的畫中有中國民間天然自成的趣味,有宗教神話世俗化或者說個人化的表達;齊白石又是一介文人,他的筆下有中國士大夫修身立德的風骨,有詞人墨客吟詠誦唱的詩意。這些,都使得白石之作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充盈着詩意、道義和人情味。當我們吟一首“寒夜客來茶當酒”,乍冷的初雪,溫暖的燭光,燙一壺清水,折一枝梅花,茶杯兩盞,人影一雙,唯好茶、老友、梅香,讓今夜不同于往常。畫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這正是中國繪畫無盡的妙處。

物我之際

找尋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中國人的哲學觀,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他們看待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内,又須出乎其外。因此,中國畫裡的山水,不隻是山川、河流、曲徑、煙雲,它是“我”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存影,是與“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宏如造化萬象,微若花鳥草蟲,當其鋪陳于畫卷,便皆是“我”的體察和觀照,皆可與“我”共情和通感。

齊白石的畫飽含了他對自然與生命的理解。他的山水,源自現實的圖景,擺脫了“四王”程式化的束縛,并以一種大道至簡的方式,傳遞出中國人對于家園、山川乃至浩瀚宇宙的認識。他的花鳥草蟲,源自對生命的憐愛,折射出中國文人與自然萬物相通達的精神氣質:親和世界,以及一花一木、一草一蟲,在宏觀與微觀之間任意遊走,體驗世間的美好。

“此中真味——齊白石藝術裡的中國哲思”展覽聚集了齊白石藝術精品近百件,通過“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際”三部曲,悠揚而婉轉地吟唱出中國文化的深邃内涵以及中式哲學的思辨之道。

來源: 美術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