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義
中醫病證名,正虛勞損,筋脈失養,或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以項部經常疼痛麻木,連及頭、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暈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特點,與西醫頸椎病關系密切。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生主要與正虛勞損,感受外邪有關,正氣虛弱,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故不榮則痛;長期伏案,勞損過度,傷及筋脈,項部氣血瘀滞,或感受風寒濕等外邪,經絡痹阻,氣血不通,故不通則痛。
臨床表現:
1.常有頸椎長期勞損或外傷等病史。多見于長期伏案工作之人。發病緩慢,呈波浪式發展。
2.頸部疼痛、麻木、酸脹,連及頭、肩部、上臂疼痛,有相應的壓痛點伴感覺異常。頸部僵直,轉動不靈,活動受限,上肢乏力,甚至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可有眩暈、耳鳴、頭痛、視物模糊等症。
3.按壓同側相應的頸椎間隙,或叩擊頭頂,則疼痛加劇。将頸部向健側極度旋轉,患側上肢外展90°,且盡量後伸時,患肢放射痛顯然加劇。腱反射減退或消失。X線檢查:頸椎骨質增生,頸椎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骨刺等退行性改變。
可按照 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标準》進行診斷。本病相當于西醫的頸椎病。
項痹病之艾灸療法
治法治則:活血通經。常用懸灸法、隔姜灸法、溫盒灸法。
操作步驟:
1、取穴:頸部壓痛點、頸夾脊、大椎、肩井。
2、配穴:督脈勞損者加命門、腰陽關;氣血不足者加足三裡、神阙;風寒盛者加風門、肺俞;氣滞血瘀者加膈俞。
3、方法:
(1)懸灸法:将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以施灸部位有溫熱舒适感為度。每次選取 3~4穴,每穴每次艾灸 15~20分鐘,以灸後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日 1次,7~10次為 1療程。
(2)隔姜灸法: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 3厘米~4厘米,厚約 0.3厘米~0.4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于穴位上,再将艾炷放置于姜片上點燃施灸,當患者感覺灼燙時,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後放下再灸。當艾炷燃盡,易炷再灸,每穴每次艾灸 7~10壯。 每次選取 3~4穴,每日 1次,7~10次為 1療程。
(3)溫盒灸法:将溫灸盒置于所選的施灸部位中央,點燃艾條後,放在施灸穴位上方灸盒中的鐵紗上,蓋好封蓋以調節溫度,每次每部位灸 20~30分鐘,一次可艾灸數穴。每日 1次,7~10次為 1療程。
特别提示
灸法對頸椎病的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療效較好。同時要勞逸适合減少頸部勞損,防風寒,适當頸項功能鍛煉。
項痹病之刮痧療法
刮痧治療項痹病時刮拭的主要部位為頭部、頸肩部和上肢。
1、刮頭部
患者取坐位。采用梳刮法,從前額發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後發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使頭部放松。注意重點刮拭太陽、百會和風池穴。
2、刮頸肩部
患者取坐位,低頭向前傾;術者一手扶持患者頭頂部,保持頭部相對穩定,另一手握持刮痧闆刮拭。
(1)刮頸部正中:用直線刮法輕刮頸部正中督脈循行區域,從風府穴向下刮過大椎穴下至陶道穴,刮 10~20次為;身體消瘦、頸椎棘突明顯突出者,宜用刮痧闆的邊角由上向下依次點壓、按揉每一個椎間隙 3~5次,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2)刮頸部脊柱兩側:用直線刮法重刮頸部脊柱兩側膀胱經循行區域,從天柱穴向下刮至風門穴,每側刮拭 20~30次為宜,風門穴可采用點壓法、按揉法。
(3)刮頸部外側:用輕刮法、弧線刮法刮拭頸部左右兩側膽經循行區域,從風池過肩井并延長至肩頭,每側刮拭 20~30次為宜,肩井穴可采用點壓法、按揉法。
3.刮上肢:
患者取坐位,頭頸向對側平旋。術者用一手牽拉前臂,另一手握刮闆,刮拭上肢沿手陽明大腸經脈循行區域,由肩上的肩髃向下刮過曲池至合谷,每側刮 10~20次,在肩髃、曲池穴位處可稍加力重刮,其他部位輕手法相連,合谷穴處宜用刮闆棱角點壓按揉3~5次。
特别提示:
1、刮痧過程中若出現頭暈、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惡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暈刮現象,應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頭低腳高平卧位,飲用一杯溫開水或溫糖水,并注意保溫,或用刮痧闆點按患者百會、人中、内關、足三裡、湧泉穴。
2、刮痧結束後,最好飲一杯溫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刮痧出痧後 30分鐘以内不宜洗冷水澡。
3、 年邁體弱、對疼痛較敏感的患者宜用輕刮法刮拭。
項痹病(神經根型)之推拿療法
治則治法:舒筋活血,理筋整複。
常用手法:㨰、拿法、按揉、點、等。
操作步驟:
1、患者正坐,醫者先用拇指點揉法分别在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神門等穴操作、每穴約 30秒左右。
2、醫者站于患者背後用㨰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約 3~5分鐘,再用拿法拿揉頸項部并配合推肩臂部約 3~5分鐘。
3、在頸背部痛點處,用肘部點揉法操作2~3分鐘。
4、用一手拇指置于患處相應椎旁,在壓痛點上施按揉法,并拿捏兩側肩井及患肩至前臂反複數次,大約 2~3分鐘。兩側肩井及患肩至前臂反複數次,大約2~3分鐘。
特别提示:
1、手法需輕柔和緩。如需用較大力量的手法時,亦需在有縱軸牽引的情況下進行,絕不可粗暴猛烈而急驟的過度旋轉或屈曲頭頸部。
2、囑患者進行适當的頸部功能鍛煉。如頸部前屈後伸、左右側屈、聳肩及擴胸等主動運動。
聲明:内容來源于《基層中醫藥适宜技術手冊》
編輯:錦燈籠姑姑
圖片:網 絡
審核:蟲 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