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行,食于道從,見百歲髑(dú)髅,攓蓬而指之曰:“唯予與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若果養乎?予果歡乎?”
種有幾,得水則為,得水土之際則為鼃蠙(wā bīn)之衣,生于陵屯則為陵舄(xì),陵舄得郁栖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蛴螬(qí cáo),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于竈下,其狀若脫,其名為鸲掇(qú duō)。鸲掇千日為鳥,其名為幹餘骨。幹餘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xī)。頤辂(yí lù)生乎食醯,黃軦(kuàng)生乎九猷(yóu),瞀芮(mào ruì)生乎腐蠸(quán)。羊奚比乎不箰(sǔn),久竹生青甯;青甯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于機。萬物皆出于機,皆入于機。
原來世界是不确定的
我們繼續來看《至樂》篇的最後一段故事。列子出行,在道路旁吃東西——“食于道從”,看見了一個百年的骷髅,他跑去跟骷髅說話。列子指着骷髅說:“隻有我和你知道,你其實既不曾生,也不曾死。你果真憂慮嗎?我又果真快樂嗎?”——“若果養乎?予果歡乎?”
莊子借列子的嘴說出了一件事情:原來世界是不确定的。
我們讀《莊子》,一定要讀它的“意”,而忘記他的“言”。在這個故事前面有一個莊子和骷髅對話的故事,才隔一兩百字,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情景又放到列子和另外一個骷髅的對話過程中。對此,我想莊子一定是意識到了不能被自己的語言、邏輯、章法、故事所控制和綁架。
所以他有時候會把孔子設定為一個很達觀的人,有時候又在一些段落裡面讓其他更高境界的人來“踏削”孔子(“踏削”是四川話,有一點兒諷刺的意思)。
小梁在讀《莊子》的時候,深深地被莊子這種随時反轉、随時矛盾、随時前後不連貫的行文風格所迷惑,進而感到開悟(不能說開悟吧,其實是開心,感到開心)。
這正好印證了那句話——“得意忘言”。因為莊子似乎在用一種語言的不确定、故事的不連貫,像一位行為藝術家一樣,來跟我們分享一種非邏輯、非确定的世界觀。
當我們理解莊子的用意以後,你會發現他就像一種疫苗,有效地植入了你的靈魂。讓你不再對說過什麼,将要做什麼而糾結,甚至對于對錯都不再那麼明确地糾結。
例如下面這一段,一個受過現代科學知識的人,肯定會認為莊子完全不懂生物科技。
莊子後面是怎麼說的呢:“有些植物變成了蜘蛛,接着又變成了蝴蝶,蝴蝶後來又變成了蟲,蟲生活在竈台下面,又變成鳥,然後這種鳥的唾液又變成了一種蟲,這種蟲在醋裡面生長,後來它又變成了無機物,又幻化為馬,又生成了人。”
這一段文字,大概會讓一個受過現代生物學常識教育的人搖頭,說:“這個莊子膽子真大,他居然敢這麼笃定地說這個幻化成了那個。”
這話既有道理,也不究竟,我們該怎麼看這段文字?我用另外一個比喻來講,可能你就能理解了。
假設現在你面前有一台非常清晰的電視機,由幾億像素構成,顆粒精微到非常細的地步,這些像素閃爍着不同層次、各種顔色的光。
有時候這些像素在屏幕上合成了一匹馬,突然又變成了一頭牛,突然又變成了一棵樹。你會覺得在一個電視裡面,馬變成了牛,牛變成了口水,口水變成了空調,空調變成了成人故事短篇,成人故事短篇又變成了兒童卡通片,是違和的嗎?
那就對了,如果莊子說你看見的世界隻不過是由很精微,很無形的物質、能量、信息幻化出來的。那麼,什麼變成什麼又有什麼重要呢?
它們彼此之間并不是說馬變成了牛,而是馬、牛、人、蟲、口水,都是由那個東西臨時組合拼貼出來的。從這個維度來看,你會發現莊子說的似乎又是對的,還是很有道理的。
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莊子的物理觀、世界觀、生命觀,起碼他在他的那一個體系裡自洽了。他講的口水變成馬、馬變成牛、牛變成人、人變成馬,人、頭、馬都一樣,并不是由A變到B。
這一切不是因果關系,它們都是那一個“氣”的和合的産物,它們彼此之間是相關關系,是統一背後的東西臨時組合的。
所以誰變成誰,什麼先變成了什麼,後來又變成什麼都不重要。
讓我們再認真地回想:我們看着一個高清的,甚至可能是全息的影像的感覺吧。在那個屏幕裡面,瞬時顯現出來的樣子,這個變成那個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像莊子那樣思考,像莊子那樣玩笑
莊子用這段故事作為《至樂》篇的收尾,我覺得其實他是想和我們分享一個觀點:世間萬物不過是在某種機緣下的臨時組合而已,所以我們要離苦得樂。
如果你覺得現在很苦,你隻需要把形成現在“苦”的背後那一些物質、能量、時間、空間等種種因素進行一些重新的排列組合,也許它就可以幻化出全新的“樂”的相。
甚至你可以換個角度來看,你也能夠看到他“樂”的相。這非常符合“全息照片”的特征。
大家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全息照片”這個關鍵詞,就會看到同一個底片,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照射下,可以長出完全不同的樣子,可以記錄完全不同的影像。所以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此世間萬物不過是緣起性空的和合,可以是“集”的,也是“無集”的;是“苦集滅道”的,也是“無苦集滅道”的。
一切不過是我們念頭的生滅,或者念頭的不同維度的觀照而已。
當一個人能夠真正理解以上狀态的時候,就能體會到那一種快樂。
我在網上曾經看到一位老師關于“莊子快樂”的讨論,他說:“莊周這個人很可能不是借由邏輯、知識和分析來了解快樂的,他可能透過某一種體證來達到對世界的了解。”
這突然讓我想起了《心經》裡那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可能莊子在某一種腦波頻段裡面體會到了以上的種種,他隻是用文字把那些後來能想起來的故事串連起來。
我在讀《莊子》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覺:它裡面的故事好像隐隐地有邏輯,但又不是那麼強烈清晰,像極了我們在夢裡的感受——我們夢裡的故事,從來都不按照完整的時空觀念,依照邏輯去叙述,但是它隐隐地包含了我們的态度、情緒和感知。
我願意相信,莊子的文章不是他思考出來的,而是他在體會過程當中随筆記錄下來的,隻不過他用自己意識流的幻覺形成了文字。這個情況很像貝多芬(貝多芬是個聾子,他的耳朵不好,所以他内在的神經線是搭在一起的,當他看見田野的時候,在他的顱内已經聽見了那一個田園的交響樂。他隻是把他腦子裡面故國的那個音樂的感覺固化成了手指上的音符)。
如果我們這樣去理解莊子,也許慢慢就能體會為什麼我會在睡前和你分享《莊子》了。因為有一部分内容你未必是在意識層面上去了解的,當你睡着了,我分享的内容也許能更加與你的潛意識對接。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居然就像莊子那樣思考,就像莊子那樣玩笑。不被自己的邏輯綁架,不被自己的因果綁架,無前世今生,無現在因果,自然就是至樂。
感謝你和我一起匆匆忙忙地學習了莊子的《至樂》篇。如果莊子自己都是一個不那麼講究一以貫之的邏輯之人,甚至莊子自己對于他所用的人物故事,都不糾結到底這個時間段是真是假的話,為什麼我們讀《莊子》的時候,反而要用一種非莊子的态度去讀呢?
得意而忘形,這才真正地符合莊子的世界。
——互動——
你做過的
最沒有邏輯的夢
是什麼?
期待在入睡之前,
讀到你曾經的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