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春秋?锛鑿斧鋸,刻下千年歲月的印記;繩墨榫卯,展現傳統技藝的精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個家族的春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锛鑿斧鋸,刻下千年歲月的印記;繩墨榫卯,展現傳統技藝的精湛。
新邵潭府,是一方人文厚重的土地,據傳明初有李姓從江西素遷縣臨潭遷此,遂取村落名為“潭府”。還有一種說法:南宋後期宋理宗趙昀被封為邵州防禦使後,四處尋找風水寶地建設府邸。一日,趙昀遊曆到潭府這地方,看到這裡位于龍山腳下,風景秀麗,龍山河悠悠流淌,清澈見底,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于是就想将府邸建在這裡。不料,和他同遊的人中有幾名邵陽人,不希望趙昀将府邸建在潭府,就提議說不如從潭府和邵陽各取一鬥土,稱一下,哪裡土重就将府邸建在哪裡,趙昀隻好同意。沒想到邵陽人設套路,暗中在土裡摻了一升沙子,結果稱土時邵陽的土就重了半斤,于是府邸就建在邵陽。後來,趙昀當了皇帝,不忘邵陽這個發迹之地,将其升為寶慶府。因這裡是皇帝相中的地方,當地人就改為“潭府”。傳說歸傳說,也應該承認,潭府盡管土地寬廣,物産豐富,但境内并無大江大河,在十分重視舟楫之便的古代是沒有多少發展潛力的,不過,該地“府”的名稱還是保留至今。
新邵大地,山水相依,人文厚重,人民勤勞,能工巧匠輩出,匠作文化源遠流長。根據當地的資源禀賦和勞作傳統,工匠種類都帶着鮮明的地域色彩。特别是新田鋪、小塘盛産石頭,石匠技藝非凡,上世紀五十年代曾被征召參與人民大會堂建設,至今還被當地人引以為自豪。
潭府大山連綿,屬于龍山山脈的一部分。傳說龍山有七條龍脈,其中五條在舊湘鄉縣(今雙峰縣屬此),兩條在新邵。其中,潭府到陳家坊一帶多出青石,即青龍;壕塘至江村一帶,山脈呈丹霞地貌,稱紅龍。龍山從北面屏護着潭府,高峻的山嶺擋住了從北方刮來的強大冷空氣,根據氣象觀測,冬季時龍山南部地區的潭府鄉溫度比北部地區的漣源市溫度平均高2度以上。相對溫暖的氣候,很适合植物生長,所以這裡森林茂密,既有松杉柏椿柳等普通樹木,也有楸樹、榉木、黃楊、香樟等名貴樹木,從而使木工行業的興盛有了充裕的自然條件。
靠山吃山,在潭府人的日常生活中,木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昔日,這裡人們造屋用的主材全是木材,連房頂上的“瓦”,用的也是杉樹皮。不但人住的屋,連牛棚、羊圈、豬舍,都用木材建造。還有日常器具方面,睡的床,坐的凳子,儲物儲糧用的衣櫃、木箱、碗櫃、谷倉、米桶,大大小小……農具方面,犁、耙、水車、風車……林林總總,都離不開木工的巧手。就連人故去後少不了的“千年屋”,也需要木工的精心“建造”,這,也使潭府木工行業的興盛有了厚重的人文基礎。
據初步統計,潭府鄉境内目前尚有各類木匠600多名,這些木匠大部分是下潭村老木匠金龍泰的徒子徒孫。這金老師傅生于光緒初年,年輕時到外地拜師學藝多年,學會了建房,還掌握了制做家具、農具、棺材和雕刻等各種技術,可以說木工手藝樣樣精通,是個“全卦子”,曾在官府修複邵陽水府廟時擔任技術指導。
《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木工雖是尋常技藝,但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此職業。自古以來,五行八作中,木匠都是很上等的一種職業。在潭府,木器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聯格外緊密,所以,木工有着十分特殊的社會地位。
昔日的潭府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生存不易,學藝以糊口,使這一職業有了興盛的現實土壤和内在動因。的确,木工吃的是百家飯,品的是千家味,拿着幹的(工錢),吃着濕的(飯),風刮不着,雨淋不着,太陽曬不着,“幸福指數”高得很。更重要的是,人們普遍認為“嫁個好工匠,吃穿不用忙”,年輕後生若有着一手技藝,那就意味着找對象有了滿滿的底氣,媒人上門絕對殷勤,而姑娘及家人聽說介紹的是個有手藝的木匠,絕對滿臉堆笑,春暖花開。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在潭府,學木工活曆來是男孩子除了讀書求取功名以外的首選。俗話說:“手有一技藝,頂種兩畝地”“黃金也有用盡日,手藝随身到白頭”,為了學到技術,他們少小離家,朝夕跟在師父身邊,吃苦受委屈,隻為早出師。隻為早出師。學會木工技藝,一般要連學三年,達到師父認可的水平方可獨立門戶。什麼算“畢業水平”?比如說做家具方面,潭府木工有一個“硬核”标準:徒弟能獨立做好水車,或108皮木方的碗櫃就可出師。就這樣,潭府的一代代班門傳人,憑着嚴格的師承、精湛的技藝和直抵心靈的職業榮耀,孕育了底蘊深厚、享譽遐迩的“木工文化”。木工們被主人請到家裡,根據主人的需求,也依據不同木器通常的尺寸要求,伸展繩墨,用筆劃線,鋸刨鑿刻,接合卯榫,制成各種各樣或精巧或樸實的家具、農具等。心靈手巧的木工,加上技藝高超的漆工,一前一後,接續勞作,打磨出的器具既中規中矩經久耐用,又锃明瓦亮滿堂生輝,甚至經百年時光還宛如新造,被主人家一代代傳承,有的還成為鎮宅之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工們所用的工具有斧、鋸、刨、鑿、錘、鑽、尺、墨鬥等,同時,每樣工具還細分為不同的種類,如鑿分平鑿、圓鑿、扁鑿、斜鑿等;刨分長刨、中刨、短刨等;尺分折尺、曲尺、三角尺等……作為一個出色的木匠,不是靠一身蠻力,依樣畫葫蘆做幾樣粗笨家具,而是要在精細精湛上見高低,在經久耐用上顯真章。
實際上,在潭府,木匠隻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細分起來,還有大料木匠、小料師傅、圓桶匠、鋸匠等。
大料師傅,能獨立構思設計寺廟大殿、衙門、祠堂、财主豪宅、風雨橋、亭閣,在沒有起重設備的年代,還能現場指揮民工将動辄數噸重的粗梁大柱搬運、安放到位。這類師傅,乃木工翹楚,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潭府鄉中潭村,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中期的李氏宗祠,就是大料師傅的經典之作。宗祠共占地十多畝,大部分是雕龍畫鳳、勾心鬥角的木質建築。大廳上有一把長約3米、直徑2米的大木傘,能随風轉動,這木傘至今尚存,隻是因年深月久不能轉動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李氏族人曾組織修複,隻是因未掌握關竅而未果。此外,宗祠的廊柱上,安放着兩隻小木猴,起風時眼睛能自由眨動,可惜這巧奪天工的木雕已被盜。
小料師傅,則擅長精雕細琢,制造太師椅、屏風、八仙桌、花架子床、梳妝台、神龛等精緻美觀、堅固耐用的居家器具。所謂“無雕不成器,非刻不是具”,木雕同石雕、竹雕一樣,不但具有藝術價值,而且具有實用價值,是一個匠人的“基本功”。至今,潭府一些人家中還留存着許多連自己也說不清是哪一輩祖宗的遺物,有的仍可使用,即是小料師傅的傑作。當然,小料師傅營造的各種器具中,工藝最精湛、最能代表其技藝水平的當數花闆床。也許是人的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加上床又是行“周公之禮”以傳宗接代的重要場所吧,所以以前但凡條件允許的人家,無不在造床方面費盡心思,他們選料力求名貴,多為杉木、梓木,個别還有金絲楠木;做工務求精細,雕飾務求精美,光從雕花來說,就有蓬花、漏花、刻花之講究;寓意務求吉祥,雕花内容主要有雙鳳朝陽、麒麟送子、鯉戲荷田等;從工日來說,少則一月,多則一年有餘,真是窮工極巧,靡費無算。昔日,洪福村循理堂大财主劉啟明家做一張花闆床,一個當地最有名的木匠師傅做了三年六個月,床上四面雕有蓬花,雕有各種鳥類88隻,花藤66種,可惜,這張凝聚了能工巧匠大量心血和智慧的“寶床”土改時被毀了。還有,大樹村木匠段祺文非常擅長雕刻,他雕出的獅子、老虎、蝦蟹等動物,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段祺文幾年前已故去,但潭府不少村民家中還有他的雕刻作品。
圓桶匠,顧名思義,他們專攻水桶、臉盆、腳盆、潲盆(以前均為木質)等圓形家具的制作,别看這些物件不太起眼,但制作起來也要有幾把刷子的,一要做得美觀,起碼要是規整的圓形,不然很難看;二要箍得牢實,以絕對保證不漏水,否則就是廢物一個。一般來說,圓桶匠能打魚盆和燒瓦匠用的瓦模子,就算手藝學到了家,因為這是最難做的兩種桶貨。為什麼最難做,蓋因魚盆口小底大,盆邊很薄,盆身不高,非常考驗桶匠的細緻功夫。瓦模子也一樣,不但邊很薄,而且要收放自如,經久耐用,憑三腳貓功夫是做不好的。
百日斧子千日锛,大鋸隻要一早晨。鋸匠,相對來說是一個很費體力、很枯燥無味然而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木工小類,在沒有電鋸的年代,鄉人造房子的檐條、椽皮、樓闆,做大件家具的木闆,都離不開鋸匠的勞動。鋸匠兩人一組,根據需要,有時用弧線形的彎鋸,有時用直線形的鐐鋸。他們或隔着木頭站成馬步,面朝向一緻,手運動相反,一推一拉,均勻用力,鋸末紛落。鋸大塊木料時,他們要搭個簡易台子,一上一下,一人雙手握住碩大的鐐鋸的一端,相互配合用力,将粗大的圓木鋸成一塊塊厚度均勻的木闆。
以前制作木器,多采用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釘子,既結實又美觀。潭府木匠與衆不同的是,他們講究的是暗榫接合,這暗榫的制作難度要遠大于明榫,它要求榫卯的結合必須嚴絲合縫,不破壞材料的光潤感,因而比明榫更加美觀,可以盡顯家具的高貴和與衆不同。而且,暗榫加暗破頭楔是門絕活,永遠拆不下來的,除非将其破壞。
前面說到,人故去後睡的“千年屋”,需由木工“建造”。那麼,潭府的木工中,就有一個特殊的門類,即棺木木匠。棺木,最具神秘色彩還為人忌諱,然而又人人少不了。老百姓講究忌諱,稱其為“千年屋”,也有稱壽器、壽木、老屋的。這“千年屋”的制造,看起來簡單,其實還是很有講究的。
潭府的木工中,做棺木技藝最出色的當屬今團結村的木工。團結村木工之所以能在這方面獨樹一幟,首先,緣于他們選料講究。當地有一個說法,就是“椿王梓将”,棺木主體材料首選椿木和梓木,意思是棺木用椿木,後人可封王,用梓木,則可出将相。關于“椿王梓将”的說法,有這麼一個來曆,說的是明朝正德皇帝在金銮殿呆膩了,就騎着一匹馬偷偷出宮遊玩,走到潭府地界時腹内饑餓,看到桑樹上結的桑葚甚是誘人,于是摘了充饑,感覺味美無比,饑餓感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回京後,正德皇帝沒有忘記桑葚樹的“救駕”之功,于是敕令大臣前去加封。可正德不知道該樹叫什麼名,隻是比劃了一下樹幹樹葉的模樣,大臣到來後,錯将旁邊一棵樹葉與桑樹有點接近的椿樹封為王,順帶将另一旁的梓樹封為将,遂有“椿王梓将”之說。因為有此傳說,所以椿樹和梓樹在潭府備受喜愛。
确實,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椿木木料顔色呈老紅色,與紅木一樣,且芳香馥郁,不易朽腐,可說除了金絲楠木外,此木算是上品了。此外,一副上好的棺木,還得搭配梓木、杉木作為輔料,它們都不易腐爛。按照通行的标準,一副棺材由共17.5筒(棺蓋、棺底各5筒,兩邊棺身各3筒,兩棺頭共1.5筒,)、長2.1米的圓柱木制成。因椿木、梓木比重較重,全用這兩種木制成棺材,怕人擡不動,所以師傅們就留下口傳,一副棺材隻能用3筒椿木或梓木,其餘則多用杉木。當地有一種說法,若木工全用椿木或梓木制作棺材,則自身會折壽3年,此說當然不可信,但是不是因為全用椿木或梓木會影響木工的工作效率,因而不願為之,在此不敢妄加猜測。
其次,團結村木工打造的棺木還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體量大,用本地話來說,就是“大方”,不像别的地方的棺木用料節省,看上去顯得寒碜。
正因為團結村棺木木工名氣大,所以生意好得很,一年四季沒有空閑,其“鄉腳”(業務範圍)不僅遍于本鄉本土,還做到了臨近的邵東、雙峰、漣源、婁底一帶,當然其收入也遠比其他門類的木工可觀。也許由于這個原因吧,棺木木工授徒不同于其他木工不限本族子弟,可以五湖四海,他們則是父子相傳或僅傳給本族子弟。據說,團結村名頭響的棺木木工曾有五個家族,他們憑着祖傳技藝,為四方八面的各色人等準備着人生最後的歸宿。
“急不急,捱不捱,三十六歲辦棺材”,死亡雖然讓人忌諱,但舊時的人認為棺木辦得越早,越能夠增加陽壽,所以都有及早置辦棺木的傳統。而且,那時候棺木對一般人家來說,還是一筆不算很小的“不動産”,萬一家境敗落揭不開鍋了,還可以将其賣掉換點救命糧,正因為如此,在棺木辦好後,主人還會戲谑:“最好是你‘吃’我,不要我‘吃’你!”
約請棺木木工上門,有一個有趣的民俗,就是木工會故意拖延時間。比如主家請師傅哪天來動工,他絕不會今天答應明天就來,而是雖然答應,實際上等三五天還不來,五天之後再約,他也許還要故意拖幾天,面對這樣的“爽約“,主人家往往是不怒反喜。原來,師傅來得越慢,預示着棺木主人離開人世也“走”得越慢,意即能長壽,那麼,誰會因這個而生氣?不隻請木工有這個習俗,請漆工漆棺也同樣,要耐着性子等的。舊時,一般每逢閏年閏月,要做棺材、漆棺材的戶特别多,因為這寓意為人的壽命長、棺材收得久。主人請木工制作棺木,都是夫妻倆的一起做,男主人用的略大,女主人用的略小。據說,做好後,主人往往會請木工看兆頭,看日後夫妻倆誰“走”在先。面對這一不太好回答的問題,木工隻能隐晦的暗示——讓可能先“走”一方的棺木安放在外側,省得用起來的時候多費力氣搬。
有着嚴格師承的潭府木匠,和其他地方一樣,也一直奉發明鋸子的魯班為祖師爺。在潭府,任何一個徒弟想要入行,都必須備好禮物,去師父家舉行拜師禮。拜師禮上,魯班像高挂,香煙袅袅,氣氛莊嚴,徒弟要行禮如儀,先拜魯班,後拜師父,然後師父對新徒諄諄告誡,要勤快、忠誠、老實,還要靈泛,切不可欺師滅祖,切不可忘恩負義,切不可驕傲自大。
有道是“徒弟徒弟,三年奴隸”“三年徒弟四年幫”,學徒一般要三年才能出師。學徒三年,師父管吃飯不給工錢,學徒期滿,須再幫師父做一年,師父則給少量工錢。徒弟出師時,師父按例送徒弟一套工具,并将一些關鍵的技術傳給徒弟,俗稱“戒卦”。也有人說,師父是很難得将最核心的技術授給徒弟的,原因是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此說是否屬實,實在無從考證。
徒弟能否學到真本事,要看他的資質禀賦與對師傅敬重程度,所以工匠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尊師傳統,在學藝期間,徒弟要事師如父,為他做好一切服務工作,三節(端午、中秋、春節)兩壽(師父和師娘生日)之際,要備禮上門祝賀。其後,不管徒弟多有作為,“三節兩壽”的禮品也是少不得的,特别是不能搶師父的業務,若有雇主上門來請,徒弟必先征求師父的意見才會應承下來。工匠重義,凡遇外來陌生同行,須熱情招待、相助,叫做“人不相親墨鬥親”。
據聞,魯班祖師曾傳有上下兩冊秘籍,但此後曆代師傳徒時,隻能傳一冊,要不是上冊,要不是下冊,否則受傳者就會無後或家族人丁不旺。這有一個來曆:據聞魯班爺在授徒的時候,曾随口問了徒弟一句“後面有人嗎”?意思是我隻教你一人,你可不能帶他人進來,徒弟趕忙回答“後面沒人”,沒想到這一句話成了千年魔咒,其後,這徒弟果然無後人,而且以後凡學了上下兩冊的均逃不脫魔咒。所以,曆代師父傳徒,都隻教其中一冊。
千年如駒逝,人事兩消磨。随着科技的進步和制造工藝的改變,電鋸、電刨等機械化工具代替了鋸子斧頭,免漆闆代替了實木闆,溫軟舒适的沙發代替了長木凳,松軟的席夢思代替了木床,塑料盆不鏽鋼盆代替了木盆,傳統木工技藝已日漸式微。然而,千年的繩墨春秋,鍛造了潭府人堅韌、樸實、勤勞、重情尚義的性格和對生活、對未來的樂觀自信。能人“鳳還巢”,當起“領頭雁”,鄉村振興的号角已經吹響,越來越多的潭府能人、鄉賢,充分利用“楠竹之鄉”“生态之鄉”“水果之鄉”的優勢,在構建農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方面不斷展現新的作為,開創新的天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