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7 20:15:30

來源:濟南日報-愛濟南

在泥淤泉西村租上一間小院,83歲的張福海終于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早上5點多,他伴着雞鳴聲醒來,打開屋門,拿着水壺澆水,看小白菜的漲勢格外喜人,他摘了兩把。不一會兒,老伴端來了兩碗熱氣騰騰的小白菜炝鍋面,簡單吃完,他們準備出門溜達一圈。

乍起的晨風,還帶着絲絲涼意,山間的空氣格外清新,他們走着,一路上能遇到皮膚曬得黝黑的原住村民,還能遇到跟他們一樣來租房的“城裡人”。活到老年,張福海才覺得生活“有滋有味”。整個村子,像他這樣的“新村民”一共有24戶,其中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也已經50多歲。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濟南版向往的生活)1

在這裡,“民宿”已經成為村民“字典”裡标紅的詞彙。無論是坐在村頭乘涼的大嬸,還是扛着鋤頭農忙的大叔,隻要提“民宿”,他們立馬明白啥意思,會操着鄉音熱情地指路。他們理解中,“民宿”等于是“來租房的”。

位于濟南市柳埠街道的泥淤泉西村,因村内有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泥淤泉而得名。村民們不懂鄉村經濟,隻知道城裡人來了以後,村裡修了路,搞起了綠化,貧困戶有了分紅,全村脫貧了,日子越來越好了。

住得舒坦 她一口氣簽了5年合同

張福海已經83歲了,但身體硬朗。興緻來了,他還能騎着電動車帶着老伴出村,到8公裡外的柳埠鎮趕集。他打小生長在城市,但對田園生活有種說不出的向往,雖然市區裡有套170多平方米的樓房,他還是覺得“憋得慌”。知道村裡有民宿,他毫不猶豫簽了一年合同,家具電器都是村裡配備的,他跟老伴“拎包入住”。

以前住樓房的時候,張福海每天也就上下樓一次。他覺得外面吵鬧,懶得出門。“現在擡腳就出去,到處轉”,他對村裡的一切都覺得新奇。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濟南版向往的生活)2

除了看重這裡的環境,他還對自家院裡的菜地格外上心,“這是青菜,這是西紅柿苗,這是韭菜,你看黃瓜苗都開始抽秧爬架子了,你能分清韭菜和小麥嗎?”遇到來村裡看房的人,他總是不厭其煩地介紹。

村裡對外出租的民宿,家家戶戶都有這樣一片菜地。聽村民們說,這是村裡的婦女主任帶頭幫着種的,租戶們有啥不懂的随時問,他們長時間“不在家”了,村裡也幫着照看。

“吃不了了,吃不了了……”看着院子裡郁郁蔥蔥的菜地,65歲的牛榮有“幸福的煩惱”,前陣子她剛讓兒子拿走了兩袋子韭菜,現在又長這麼高了。

牛榮比張福海早進村一周,“知道當天就讓孩子帶我來看了,當時就剩兩套房了,我一眼就相中這房子,就它了。”簽完合同的第三天,牛榮就收拾好搬來了,都沒等還在家照顧孫子的老伴。

牛榮租住的房子,比張福海家要大些,兩室兩廳還有陽光房。雖然價格略高,但牛榮有自己的“小算盤”,“我選的這間方正,挨着村頭近還不吵,出門就是公交車,窗戶外面就是條洩洪溝,夏天有水就更好了。”住進來之後,她把靠河的一間房做成了茶室,放了一台遊戲機。等雨季來了,這屋裡就能喝茶賞景。廚房裡,牛榮收拾得井井有條,鍋碗瓢盆一應俱全,嫌村裡配的冰箱小,雞鴨魚肉的放不開,她還額外添置了一台冰櫃。“孩子們給我電話想吃點啥了,下了班開車來就能吃上,”牛榮做好了長期居住的打算,她甚至想在陽光房裡安一個自動麻将機,但總是“二缺二”就作罷了。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濟南版向往的生活)3

雖然才住進村一個多月,但她已經跟村民們“混”熟了。走在路上,她會熱情地跟村民打招呼唠幾句家常,村民家裡種的菜,也會給她送上門,甚至還會把做好的飯,端一盆給她送過去,她很享受這種城市裡沒有的煙火氣和人情味。

這間小院,牛榮一口氣簽了5年的合同,她說想一直在這住。

連帶效應 一路之隔的東村也在效仿

6月初的一天,50多歲的張永和在村裡忙活了半晌,臨到中午,他才有時間喝口水。“誰家裡出了啥問題,打電話給村支書,他就找我來。”張永和頭發微白,皮膚黝黑,是為村裡租戶服務的“物業經理”。孩子在城裡打工,張永和住在村裡,前幾年老宅翻修,蓋上了二層小樓。前幾年,他也在城裡打工,一天工錢兩三百,年紀大點了,他回村裡幹維修,一天按照180元錢結算。雖然有點落差,但他心滿意足。

村裡改造民宿三四年了,每個民居由村裡統一改造,再根據房子的大小、位置的不同,以每年幾千元到幾萬元的價格租賃,最少租一年,多的可以簽5年。張永和覺得今年情況比往年都好,格外不愁租。每天,他能遇到幾撥自發來的“看房團”,“房子都租出去了,就剩路邊這一套了,還沒裝好,你們看看行嗎?”他跟“看房團”介紹着。“不然咱們去泥東看看?”一個30多歲模樣的小夥提議,指着馬路東邊的那片村子。

向往的生活之青島篇(濟南版向往的生活)4

與泥淤泉西村一路之隔的,是村民們口中的“東村”。泥淤泉村處于梨峪的東側,閻家河穿村而過,河東稱為“泥淤泉東村”,河西稱為“泥淤泉西村”。

村子裡種滿了核桃樹,剛6月初,樹上的核桃青果便會窸窸窣窣落下,沒人撿。村南邊有條貫穿村子的小河,每到雨季,山上雨水順着河道嘩嘩地淌。“俺們村有山有水,方便得很嘞。”60歲出頭的高敏在河道對過的山腳下翻出一片平地,想種點黃瓜,村裡的勞動力都進城打工了,剩下的也大多是像她一樣的老人。

雖然隻隔着一條馬路,僅從村貌看起,東西兩個村有些差距。西村集全村之力發展民宿,村裡坑窪的地面新鋪了柏油馬路,給道路命名還挂了路牌,而東村則保持着更多原生态的村貌,因為沒有整體規劃,一些有閑置房屋的村民自行改造,對外出租。

東村的林遙自己裝修了一個院子,考察過西村的價格,她标價每年16000元,她覺得自己裝修材料用的比西村好,這個價已經是“相當優惠”了。她在村子裡有3間房,去年就都裝修好了,她還打算弄出一片狹長的空地改造成車庫,能停兩三輛車。

談到合同簽署問題,林遙滿不在乎,“我們村裡人實誠,你就放心住,不會蒙你的。”

“去年有個房子被一對夫妻訂出去了,今年說可能身體不太好了,沒法來住了,就一直閑着。”林遙覺得閑房子空着也空着,就慢慢租吧。

鄉村民宿勾連兩個群體

這個村子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39歲的曹麗華算是年紀小的。在臨着馬路的路邊,她有個百十平方米的超市,西村裡的“新村民”們經常光顧,她的生意不好不壞,能維持生活。店裡安着幾個監控,沒有店員,她是老闆也負責收銀,沒生意時,她也百無聊賴地趴在收銀台,悶得慌了,她就出門左拐20米,找在長條椅上的大嬸們透透氣、唠唠嗑。

年輕時,曹麗華也在城裡打工,她幹育嬰師,給人看孩子,家裡親戚年紀大了,門頭房給了她,她做起了超市的生意。對于西村紅火的民宿經濟,她也覺得意外,誰能想到疫情下,村裡的房子居然供不應求了。她家住在西村南頭,前幾年,村裡的路坑坑窪窪的,一到下雨天一踩一腳泥,現在修了路,環境也好了,跟城裡的奔波比,她覺得家裡也沒啥不好。誰也說不好,如果鄉村民宿的配套設施發展起來,需要更多壯勞力時,會不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巢”。

村裡的年輕人拼命賺錢,想在城市裡安個家。村外的老年人撇下車水馬龍,排着隊拿錢進村。鄉村民宿就像一扇門,把這兩個毫不相幹的群體勾連起來,一進一出之間,他們各得其所。一間鄉村土屋,兩代人的心願清單都達成了。

下午四點多,太陽照射地表的熱度值開始下降,泥淤泉西村裡,60多歲的陳強拿着鋤頭來到一處民居外的空地上。他早就瞧上了這個巴掌大小的閑地,還特意去村裡問了,得到的回複是“種東西的話随便”,他趕緊來給地松土,至于要種什麼,他還沒想好。(文中張福海、牛榮、張永和、高敏、林遙、曹麗華、陳強均為化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