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微信等社交媒體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微信群卻漸漸成了上班族的“緊箍咒”。關于“隐形加班”帶來的負擔和焦慮,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隐形加班簡介
隐形加班,是指上班族吐槽休息時間被微信等社交工具侵蝕的現象。領導用微信開會、布置任務、發工作進度或其他話題,下班和周末也不例外,導緻他們每天處于隐形加班狀态。
隐形加班現狀
微信、QQ、飛信、微博等現代溝通工具的出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很多上班族也發現,越來越多的休息時間被微信等社交工具侵蝕,每天處于隐形的加班狀态。
由于長時間處于接受信息、“隐形加班”的狀态,許多上班族一直睡眠不好,而且時時處于一種焦慮的狀态。有上班族吐槽,怕沒有完成工作、怕被領導認為工作态度不積極。
各方态度
焦慮型:不及時回複會影響老闆印象
有些人每天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接發各種通知、安排各種具體工作,及時跟領導和同事保持溝通,每天同事領導通過微信或者手機短信告訴她當天的工作計劃,有的淩晨也會發信息,生怕不及時回複會影響給老闆的印象。
支持派:參加集體讨論體現團隊精神
他們覺得使用微信等交流工具,尤其是工作群會讓工作進展得更便利,也有一種團隊的感覺。這樣大家也可以在群裡參與讨論,可能碰出一些火花,給人一些思路、建議,把工作做得更好。
淡定派:下班不再關心工作群
下班以後在微信群大家主要是閑聊,如果真的有重要工作,領導會電話通知的。所有的社交工具,都是設置不推送,定時會查看一下我的QQ、微信、郵件等,一般有什麼信息也都能看到,不會錯過。
被群關系綁架的社交人情
魏麗娜拍了張新出租屋的照片,想要發給媽媽看,但是她不斷下拉微信,始終沒有找到媽媽的頭像。在她聊天界面裡,全是通過置頂功能始終顯示在前排的微信群,加上最近剛加入的兩個新項目聯絡群,魏麗娜置頂的群組增加到27個,占據了聊天界面的前4屏。而刨除這些置頂的微信群,她保存在列、可以統計的微信群則多達481個。
工作群、項目群、有領導的群、沒有領導的群、家人群、好友群、同學群、投票群、搶票群、學習群、代購群……大學畢業工作才1年,無數個群組将她迅速拉進無數社交圈。但是,複雜的社群關系并沒有帶給魏麗娜更多有效的社交關系,群裡熟悉的朋友屈指可數。而與日俱增的微信群,卻帶給她越來越多的焦慮與負擔。
“你永遠不知道哪位微信好友會變成微商或者代購!”并沒有人征求過魏麗娜的意見,但她還是被拉進了無數代購群,“日韓化妝品代購1、2、3、4群”“下周去台灣代購走一波”“泰國7日遊人肉背回超劃算”……拉她進群的人裡,有關系不錯的同事和朋友,也有很久都沒有聯系過的大學同學。
朋友圈可以選擇屏蔽,微信群即便設置了免提醒,仍舊會有一個紮眼的小紅點,躺在微信消息欄裡。還有一個代購群,群主總會@所有人,一天好幾次,魏麗娜不堪其擾,想過退群,但又擔心朋友看到退群提示而影響關系。“真希望微信能設計一個‘拒絕對方邀請你進群’的功能。”
除了代購群,還有無數點贊群、投票群、推廣群,微信群成了一門“生意”,每個人帶着不同的目的建群、加群,或基于社交、學習、相親,或試圖窺探、獲取資源、建立市場。
李東陽的國慶節也因“群”而苦惱。一位小學同學結婚,先是所有人在群裡齊刷刷地刷祝福,複制粘貼的都是第一個人敲打出來的文字和表情包,後來有人将自己私發給新郎的紅包截圖發到群裡,并補了一句“雖然人沒到,但份子錢到啦!”“隊形”就開始變成發紅包截圖。李東陽猶豫許久,不得不點開群成員列表,找到新郎的頭像,點擊“申請添加對方為好友”。“原本沒有任何私交,但是大家都這麼做了,你一個人不做,就會被所有人側目。
線下社交受限于時間與空間,微信群裡卻隻需要一個簡單的@。老同學們在群裡挨個表現友情;家長們在群裡排隊奉承老師;上班族在群裡複制粘貼為同事刷祝生日祝福;部下們在群裡花樣為領導的發言點贊……畢業很多年後,微信群幫助李東陽重新建立起久違的班級概念,也将他拽進越來越複雜的“人情關系”裡。
“隐形加班”帶來新的負擔和焦慮
楊舒是一名新媒體編輯。淩晨3點,熱鬧的北京進入短暫休眠,但他的手機卻響了起來。部門工作群裡,習慣熬夜晚睡的領導剛發了一個熱點進去,@他“明天一早推送”。
楊舒立馬在群裡回複收到,然後無奈地爬起床,艱難打開電腦。他曾因為設置“免提醒”沒能及時回複,幾分鐘後,領導就在群裡再次@他。以前在QQ裡,不在線的賬号頭像會變成灰白,對方會得到“此人無法及時收到消息”的暗示,但微信頭像卻常年是彩色的,于是對于領導而言,他似乎應該永遠在線。
“沒辦法,畢竟還要工作。”楊舒記得自己推送過一篇新聞報道,甯波一家公司老闆,深夜在微信工作群裡發了條通知,要求員工在10分鐘内上報當月營業額。正巧有位店長睡着了,沒能及時回複。10分鐘後,老闆在微信工作群通知:你已被辭退。
工作群方便溝通,也産生了越來越多的隐形加班,困擾着無數像楊舒一樣的職場人。許多指令看起來簡單,隻需要打個電話、查個數據,或者翻看一下聊天記錄,但正是這些看起來随手可做的事,讓工作變成了24小時、365天的事。
李響參加工作4年,微信群增加到246個,其中大部分都是因為工作關系建立和加入的。為睡個好覺,他養成了夜晚斷網的習慣。但更多人,還是隻能像楊舒一樣,和同事在私下無數次吐槽領導的作息規律,最後還是隻能調整自己的時間,去配合領導。微信群成了“緊箍咒”,手機聊天框裡,裝滿了一些職場年輕人強忍着的擔憂與焦慮。
垃圾信息消磨耐心
何銘給所有的群設置了消息免提醒,但那些五花八門的群還是在消息界面占據着不少位置。一些群活躍度很高,大量的圖片、視頻信息占據了手機巨大的内存空間,還會将重要的消息位置壓下去。
還有一些曾經參加活動的群,活動結束後,逐漸變成“僵屍群”。但總會有一些人,孜孜不倦地往裡面分享各種鍊接,有請大家幫忙投票的,也有做公衆号想要拉閱讀量的,但大部分時間并沒有人會響應。還有一些群裡,時不時冒出各種虛假消息、網絡謠言甚至黃色信息。何銘從來沒有打開過那些鍊接,泛濫的廣告和垃圾信息,消磨了他的好奇心和耐心。
在一家知名公關公司任職的陳偉剛經曆了一場部門矛盾的升級,有同事在項目群裡因為利益分配問題吵了起來,為了讓領導主持公正,最後從項目群吵到部門群,又從部門群吵到公司大群。工作群俨然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
“以前很愛在群裡說話,現在看着就覺得心煩。”陳偉私底下是一個很熱愛社交的年輕人,朋友小聚、同事約飯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後他在微信群中卻變成了一個小透明,朋友笑他“線上 ”,因為除了工作需要,他很少在群裡說話。最近,他新添置了一部手機,申請了一個微信小号,裡面隻有最親近的家人和朋友。他說自己念書的時候曾是個重度網瘾少年,但是現在隻想來一場痛快的“信息減負”。
專家意見
很多人覺得自己"被加班"、隐形加班,主要是都市人患上了強迫症,微信等隻是社交工作,怎麼使用取決于人,取決于人的思維和做事的方式。
用人單位應該規範加班制度,盡量避免休息時間,安排工作任務。
當一個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往往在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麻煩和負擔,微信等社交工具就是這樣的。人們已經開始普遍使用,但是相應的管理、規範沒有跟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