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的運營模式分析?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汽車共享正在全球範圍内盛行在6月份的一個汽車行業論壇上,戴姆勒股份公司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唐仕凱(HubertusTroska)、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通用汽車戰略與全球業務規劃副總裁MichaelAbleson和廣汽集團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馮興亞分别進行了演講,4人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汽車共享或者分時租賃4位汽車界的大咖可謂是衆口一詞,步調一緻汽車共享真的要來了嗎?,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共享汽車的運營模式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汽車共享正在全球範圍内盛行。在6月份的一個汽車行業論壇上,戴姆勒股份公司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唐仕凱(HubertusTroska)、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通用汽車戰略與全球業務規劃副總裁MichaelAbleson和廣汽集團執行董事、常務副總經理馮興亞分别進行了演講,4人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汽車共享或者分時租賃。4位汽車界的大咖可謂是衆口一詞,步調一緻。汽車共享真的要來了嗎?
市場現狀
汽車共享已經進入了相對市場化階段
汽車行業當下的共識是:汽車産業一定會向電動化、互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趨勢發展。“四化”涵蓋了産品的趨勢和用車趨勢,但實際上,通用汽車戰略與全球業務規劃副總裁邁克爾·艾博森認為,四者是相互聯系的,内在關系取決于市場、用戶對其認可的程度。
目前看來,它們實現的順序還難以預測,電動化和互聯化正在逐步推進過程中,但智能化,特别是無人駕駛實現的難度相對較大。需要特别關注的是,汽車共享已經進入了相對市場化階段,中國、美國、印度等都有較為成熟的專車公司。
汽車共享模式則可能是汽車智能化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汽車共享後可能帶來更低的成本,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城市。通用等汽車公司對汽車共享的前景預判很樂觀。據通用汽車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共享汽車的行駛裡程占汽車行駛總裡程的1%。
對于汽車共享4位大咖這麼說
戴姆勒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唐仕凱在提到業務模式時表示:“傳統的模式是,包括中國在内的客戶都希望擁有自己的車輛。如果有一天擁有一輛車對客戶來說不太重要了,他們就想去共享汽車,或者他們隻是想按時間來租賃。分時租賃正在快速的發展,我們很早就認識到這樣一個趨勢。戴姆勒是全球第一家大力投入分時租賃的汽車廠商,我們已經有3萬輛分時共享的車輛,在重慶也有400輛Smart用于分時租賃。”
通用汽車戰略與全球業務規劃副總裁MichaelAbleson認為:“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一就是汽車共享或者是分時租賃。專車業務或者汽車共享能更好的做到同一輛汽車由多人使用,這樣能提升燃油經濟性以及車輛利用效率。在美國類似模式其實已經運營了很長時間,在中國主要是滴滴打車這樣的平台正在運行,如何更好地發展它取決于監管。
MichaelAbleson還提到:在汽車行業,分時租賃或者汽車共享的業務将會改變汽車産業的格局。實際上現在很多汽車品牌也正在不斷地開拓這方面的業務。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談到汽車産業的趨勢時,提到了如下的觀點:“我認為未來在汽車使用環節會衍生出多種形式,包括現在已經出現的分時租賃等等模式。”
馮興亞在演講中說:“汽車共享在‘十三五’期間預計也會取得突破。2020年有望達到4萬輛,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
澳首都引入汽車共享緩解交通壓力
據今年4月的報道,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引入汽車共享項目,有望緩解城市交通堵塞及居民養車壓力。
澳洲首都特區交通部長米根·菲茨哈裡斯(MeeganFitzharris)宣布開始提供汽車共享服務,她表示,政府本來打算對汽車使用共享試點項目進行招标,但是最終選擇了邀請車輛提供商GoGet和Popcar進行這一項目。這兩家公司有為期兩年的獨家運營權,将平均分配由政府提供的22個停車場,停放它們的待租車輛。
汽車共享不會颠覆行業
波士頓咨詢:汽車共享對新車銷量的影響為1%
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蘭尼克曾作出預測,無人駕駛汽車真正商業化後,會有更多人選擇汽車共享服務,而不再選擇自駕,這使得購買新車的消費者越來越少。
但波士頓咨詢公司今年2月發布最新報告《汽車共享新前景:新型出行方式對汽車銷量的影響》,指出汽車共享的持續增長将同時為老牌企業和新進企業創造新機遇,但對新車銷量的影響僅為1%。
報告指出,不論是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汽車共享正在大城市逐步普及,而且在社會、經濟和人口條件較為适合的地區迅速發展。以德國為例,該國約有140家汽車共享服務商,旗下車隊規模已從2001年的1,000輛左右,增長為目前的1.54萬輛,約占歐洲總量的50%。
時至今日,亞太地區已成為汽車共享服務的最大市場,該地區共有230萬家汽車共享服務用戶及3.3萬輛共享汽車。歐洲是人均服務量最高的地區,共有210萬汽車共享服務用戶和3.1萬輛共享汽車;緊随其後的是擁有150萬輛汽車共享服務用戶及2.2萬輛共享汽車的北美地區。亞太、歐洲和北美這三個地區每年的預約用車時間合計達25億分鐘,收入達6.5億歐元。報告作者之一、BCG合夥人許剛表示:由于亞太地區的人口基數大,且人口數量仍在不斷增長,該地區在絕對數量上無疑會是汽車共享服務最大的市場。
盡管波士頓咨詢的基礎模型指出,汽車共享的使用率将大幅上升,但大部分消費者不會放棄自主購車。其研究結果顯示,到2021年,汽車共享将使全球新車銷售減少79.2萬輛,相當于在提供汽車共享服務的市場,新車預計銷量(7840萬輛)将減少1%略多一點。
簡評:共享經濟從客觀上來講确實是會降低一些人群的購買車欲望,汽車消費需求會減弱,但不可否認,汽車對人們來說不單單是一種出行的工具,消費者還要追求個性與品質,高檔車的需求依舊旺盛,這就對汽車廠商提出更高的需求。
車企攜手打車軟件進軍汽車共享
不過,傳統的車企似乎并不覺得這不足80萬輛的銷量減少對于自身來說是一項挑戰,相反,汽車共享帶來的移動出行的變化,反而讓傳統整車制造商覺得充滿機遇,讓他們變得越來越“不務正業”。
以打車軟件為首的互聯網出行平台,從誕生之日起,就高舉“共享”的旗幟。5月末,大衆、豐田相繼宣布攜手打車軟件進軍汽車共享。很多人用“搭末班車”來形容豐田與大衆之舉,這是因為在此之前,通用、福特、奔馳、寶馬等全球汽車巨頭早就向打車軟件伸出了“橄榄枝”;而中國車企如廣汽、北汽、長安、吉利等也早早“動了真格”。這還不包括谷歌、蘋果、樂視等互聯網公司對用車平台的“排兵布陣”。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從大環境上看,是趨勢所緻;具體分析,也是為了優勢互補。這種錯綜複雜的結盟與競争關系已形成跨平台的多重效應,制約與合力并存。
對于車企熱衷于移動出行領域的投資合作,唐仕凱認為,新的技術和模式正在對所有的傳統行業進行重構,這當然也包括傳統的汽車産業。當越來越多的科技和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讓汽車的使用效率變得更高,讓分享成為更加便利的用車模式,“擁有一輛車”已經逐漸對包括90後在内的年輕人失去吸引力,車企銷售的大蛋糕在被多元化的汽車分享模式分流和蠶食。對于車企來說,擁抱和适應變化顯然是比“對抗”更加務實的做法。
1 共 1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