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生活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要與他人發生關系,人是以“群”方式的存在,個體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需要和數不清的人打交道。
雖然說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其實所有的人可以歸結為兩個人,就是“自己”與“他人”。就這兩個人,要搞好關系卻不容易,需要大學問、大智慧。
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起持久的人際關系,是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的。有的人就不善于與人打交道,孤家寡人一個;有的人很難與人相處,與人關系緊張,動不動就與人吵架;而有的人,與人相處如魚得水,關系融洽,之所以出現巨大的差别,說到底就是懂不懂與人交往的技巧問題。
孔子認為晏嬰這個最擅長與人交往。晏嬰是誰?晏嬰春秋時期齊國的國相,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與孔子關系并不好,孔子周遊列國時到了齊國,齊國國君齊景公十分欣賞孔子的才華,曾經兩次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政的問題,深深為孔子的政治主張所折服,想重用孔子,卻遭到國相晏嬰的極力反對。
晏嬰為什麼要反對呢?他為孔子列了四大罪狀:第一條,儒者能說會道,為人奸猾,不容易受約束;第二條,自視甚高,高傲任性,很難服從領導;第三條,把死看作人生大事,太看重喪事,葬禮隆重,不惜傾家蕩産;第四條,四處遊說,跑官要官,不能用來治理國家。晏嬰列的四條,都不太符合孔子的為人,第四條還算勉強,前三條都是孔子極力反對的。
最要緊處在這裡,孔子要恢複周禮,晏嬰說,周禮繁文缛節,太繁瑣了,如果認真起來,幾代人都學習不完,有些禮節一生都難以搞清楚到底咋回事。當時正是諸侯争霸,諸侯國都忙于搞擴張,誰還有閑工夫去搞禮儀那一套,特别是大家遵循的是叢林規則,都不按正規出牌,誰講禮儀、誰講道德誰吃虧,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張對齊國隻有害處沒有益處,就極力反對齊景公任用孔子,孔子因而沒有得到任用。
盡管如此,晏嬰與人交往的技巧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評價,那麼,晏嬰與人交往的秘訣是什麼呢?。孔子認為晏嬰懂得與人交往的技巧,交往的訣竅就是“久而敬之”。就是說,晏嬰與人交往,不管交往的時間多麼久長,都像剛開始見面那樣敬重對方。
人與人剛交往時,因為不了解對方的脾氣、德性,彼此之間都會彬彬有禮,态度恭敬,互相謙讓,講究禮節,不逾越規矩。随着時間增長,雙方了解的加深,知道了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覺得熟悉了,就不用講規矩了,變得大大咧咧,恭敬心就慢慢減退,不再重視細節,不拘于禮數,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距離,越規越矩,最終導緻了關系的疏遠。
第一種,就是狎昵。在與人交往時,不分場合,很随意地對待對方,言談舉止過分親昵,以示關系親密無間,以為這是感情深、關系好的自然流露,對自己的随意舉動不以為有傷對方臉面。這樣做,很不妥當,孔子的弟子子遊就警告說,與國君關系太近了,就會受到羞辱,與朋友關系太過分了,就會被疏遠。特别是在公衆場合,對着外人,太随意的舉動會讓對方覺得難堪,沒有受到足的夠尊重,很失面子,長此以往,過分的親密反而導緻關系疏遠。
第二種,就是怠慢。有的人覺得二個人關系很深,得罪了對方也不會受責怪,因而對待朋友言行毫無顧忌,常常慢待對方。如果怠慢一次二次、十次八次,朋友也會原諒,但是時間長了,就會讓人心裡特别不舒服,關系就會逐漸變淡、變遠。
人不是單個的存在,個體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隻有将個融入體群體之中才能夠保證個體的生存與發展,人與人的交往是必不可缺少的,一定要必得交往技巧,才能更好在社會上立足。
《增廣賢文》:“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人與人交往不管有多久,關系有多深,每次見面都像剛開始認識那樣,互相有禮有節,那麼,即使相處到老,也始終不會相互有怨恨,友情就會長長久久。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立删)
讀《論語》之《公冶長篇》: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譯文】孔子說:“晏平仲善于與人相交,他和人處久了,仍能對那人敬意不衰。”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帶你一起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