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開來作兩次描寫,先寫“月色下的荷塘”,再寫“荷塘上的月色”,這樣主景和副景互換位置,就能将景物寫得格外細膩。
2、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适當采用一些表現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對偶等修辭、遠近高低動靜虛實正側等角度、視覺聽覺嗅覺等感覺、動詞形容詞量詞疊音詞等煉字)來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動。文中因為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一路上就有暫得超脫的淡淡的喜悅和不得超脫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塘景物也都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飄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種哀而不傷(感情适度有節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動,就是因為比喻隻是甲像乙,畢竟“隔”了一層,而拟人卻是甲直接具備乙的動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開着的”這句拟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動逼真。文章采用了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實就是感覺之間的互通,比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還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覺“清香”轉化為聽覺“歌聲”:既寫出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無、清淡飄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甯靜;同時感覺的轉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躍,也顯示出一種用語的新奇活潑;而且“清香”和“歌聲”兩個優美意象的疊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優美。
4、月色和聲音都是難寫之物。作者在寫“荷塘上的月色”時,就采用了正面描寫(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月光如小睡,雲遮月時别有風味;月光與月影的交織如名曲的旋律,十分和諧優美)和側面烘托(荷葉荷花的烘托,寫出月光朦胧恬靜;黑影倩影的烘托,寫出月光的輕盈蕩漾)相結合的手段,并以側面烘托為主。
5、江南采蓮圖與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實一虛,一靜一動,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散文真味。《故都的秋》中第12段議論“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别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與《荷塘月色》中的“這幾天心裡頗不甯靜”一樣,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華意境,提挈全篇,奠定基調。文章有文眼,意境才會有虛實,題旨才會有隐現。
2、故都的秋的“清”(色之清淡,人之清閑),“靜”(環境、心境的甯靜),“悲涼”(颠沛流離、飽嘗風霜的心境之秋的折射),足以說明一切景語乃情語。圍繞這三個特點,文章着重寫了秋花圖、秋槐圖、秋蟬圖、秋雨圖、秋果圖等五幅畫面。
3、文章不寫北平那些大景點的秋,卻隻寫家家戶戶街頭巷尾的秋,一是因為大景點太熱鬧,不易寫出新意,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體現出作者審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來的急就章,卻寫得優美流暢,佳詞妙句俯拾皆是,可見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語典雅美麗,比如“柳影、蟲唱、飛聲、藍朵、落蕊、殘聲、秋潮、涼霧”等詞。“江南,秋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顔色顯得淡”等句,從内容看,寫出了江南之秋的特點;從語言看,動詞“凋”“來”“顯”、形容詞“慢”“潤”“淡”都運用得十分貼切,包括三個“得”字的使用,還起到了舒緩節奏的作用,而且“慢”“潤”“淡”三字還押韻,有一種音樂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顯得輕盈蕩漾;從修辭來看,還運用了排比,排比顯得有氣勢,有抒情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