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wearosbygoogle系統評測

wearosbygoogle系統評測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2:11:46

你有一個長長的購物清單,清單裡的每一個條目都分布在超市的不同貨架上。你需要從三樓“掃蕩”到一樓,然後再排隊結賬、開車回家。

在這個購物過程中,你很有可能會無法記全要買的所有東西,于是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掏出手機查看購物清單;你很有可能會“走彎路”,下了樓才發現接下來要買的東西其實就在上樓;你還很有可能不得不在收銀台大排長隊等付款。

再試想一下同一場景下的另一種更加智能化的流程。你從超市的三樓下到二樓,智能手表提示你在這一層你需要買什麼東西、你該怎麼經過貨架才能實現最小路徑、商品在貨架上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最後,你通過NFC或二維碼掃描條形碼和确認支付。

上述的産品設計來自于Google在IxDC上所設立的工作坊——沒錯,這是一個為Android Wear設計的應用原型(下圖)。

wearosbygoogle系統評測(隐形的可穿戴設備)1

“可穿戴設備需要理解使用場景(context)。如果你隻是複制過去設備上那套操作界面,是不會成功的。”工作坊的主講人,Android Wear核心設計師Alex Faaborg說,“你要減少界面操作的滑動次數,并試着去預測人們當下需要的信息。”

這便是Google看待智能手表和手機最大的區别:

在手機上,你與之交互的是一個個的應用軟件(Apps),用戶通過點擊等動作來操作它們,并且,由于這些應用分布在同一塊屏幕下,所以往往會讓人們在打開手機後,不自覺地迷失在這塊屏幕上——例如,當你收到一條短信提醒時,掏出手機,卻看起了微信……

而在手表上,Google讓它成為一個縱向排列的“信息流”載體,在狹小的屏幕上也能一目了然,而人們通過簡單滑動這樣的微交互(micro interaction)和語音命令(voice action)就能完成對信息的處理。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

wearosbygoogle系統評測(隐形的可穿戴設備)2

“Android Wear想幫助用戶迅速回到現實”,這是Android Wear團隊的創始成員梁宇淩在由PingWest舉辦的PingTalk活動上所說的一句話,我想它能很好闡述Android Wear的設計理念。

在我的理解裡,你帶上手上的那塊屏幕,就是一個Time Line。

當然,在Google的設想裡,這個Time Line要更加“智能”一些——它裡面的每一條信息,不僅會按照時間順序,清晰的羅列在狹窄的屏幕上。最重要的是,基于對實時情境的理解,運行在Android Wear上的Apps,能夠在正确的時間,自動向用戶推送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點子一樣。

是的,它很容易讓你想起Google Now,這個“隐藏”在Android手機裡軟件,會全面了解你的各種習慣和正在進行的動作,并利用它所了解的,來為你提供相關信息。但與手機上最大的不同是,這一次,Google Now的能力不再隻是被Google自己所享用——任何第三方App的開發者,都有機會利用這一特性來讓自己的服務推送提醒變得更加聰明。

例如,以往在手機上,一個跑者想在跑步時聆聽音樂,那麼他可能需要打開一個音樂App,選擇播放列表,點擊播放。而一個運行在Android Wear上的第三方音樂服務,可以根據時間(如果你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段跑步)、傳感器判斷出的你的身體狀态,來“猜測”出你又開始跑步了——然後便自動打開音樂列表,根據你的收聽記錄,播放你喜歡的音樂。

我想你應該明白了Google的意願——可穿戴設備應該是“隐形”的,雖然它24小時與你綁定在一起,但在你不需要它的時候它會消失,在需要它的時候才自動出現,為你提供服務,而判定标準就是用戶的實時使用場景。盡管用戶的使用場景千差萬别,但在Google的眼裡,行場景判斷的因素大緻有7個:地理位置、時間、日程、身份(個人興趣)、個人行為、附近的設備和傳感器。往往,這些場景會組合作用,來判斷用戶的需求,和他對應需要什麼樣的服務。

而實際上,“隐形”還包含另一個層面的含義:不要去為可穿戴計算設備添加“過量”的功能——也許你的手環隻能用來收集人體數據、你的手表就是個信息流載體、你的智能眼鏡就是“另一塊屏幕”……它們隻做最擅長的工作,隻“出現”在最合理的使用場景下,不寄望于“越俎代庖”。這意味着,在目前,手機依然是彙集數據、核心運算和與用戶進行交互的最核心設備,而可穿戴設備的設計者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産品,成為人體,或者說,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趨勢正在發生:

一個最近的例子是摩托羅拉的“電子文身”,它是一個超薄電路,一個貼在人體皮膚上的“身份證明”,讓你能和其他的設備發生交互。雖然技術上還不成熟,但電子文身受到關注的原因很簡單,它在任何情況下都與人體相伴,并且幾乎沒有的感覺和外觀影響,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它是隐形的。

另一個例子是現在可穿戴計算設備外形上的設計趨勢:無論是三星、LG還是摩托羅拉,這幾款最先搭載Android Wear的智能腕表,在外觀上,都要更接近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意義上的“手表”;而包括CuffLinc、Kovert這樣的設計團隊,都在緻力于讓可穿戴計算設備變得更像珠寶,甚至已經有人開始怎麼把我們的衣服、腰帶這些日夜與我們相伴的産品變得“智能”起來……也就是說,在外形上,可穿戴計算設備正在回歸那些我們熟悉的器物,而不是徒添一個突兀的“外設”——誰說衣服、首飾和手表不是人體的一部分呢?它們都是隐形的。

所以,從Android Wear設備到更廣泛的可穿戴計算,我們看到,科技産品雖然不斷湧現,但它們都需要遵循一條設計原則——回歸人類最自然的使用場景,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去“占領”人類。就像Google創始人Sergey Brin在Google I/O上說的那樣:The ultimate form of communication occurs when “technology gets out of the way”。

相關閱讀:

對想走出Google生态陰影的三星而言,Android Wear隻是“B計劃”

把旅途記憶交給Google吧,它會幫你“寫”一篇精美的私人遊記

【PW晨報】Chromebook第二季銷量100萬台,小米在印尼和巴西市場擴張受阻

【PW晨報】Google将不再允許應用内付費标識為免費軟件分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