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美逆行者讓你想到了什麼

最美逆行者讓你想到了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5:13:51

最美逆行者讓你想到了什麼(她們始終沖在一線)1

賈曉宏

最美逆行者讓你想到了什麼(她們始終沖在一線)2

陳夢圓

最美逆行者讓你想到了什麼(她們始終沖在一線)3

顔葵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最美逆行者”中,有這樣一群人,她們和一線醫護人員一樣,出入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甚至是疫區武漢,忠實記錄下一幕幕生命攸關的戰疫現場。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聞記者。

“在地壇醫院,她們叫我榮譽職工。”

——賈曉宏

從非典到甲型H1N1流感,再到H7N9高緻病性禽流感……作為一名常年在醫療衛生戰線從事新聞報道的記者,北京日報社科教衛新聞部的賈曉宏從未缺席。眼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她依然沖在了一線。

40餘天連續作戰,每天工作超過18個小時,賈曉宏和同事們全員出擊,沖在了北京疫情防控報道的最前沿。北京日報200多個整版,北京晚報400多個整版,北京日報客戶端傳播矩陣發稿2萬多篇……一組組數據,印證着北京日報社新聞人的使命與擔當。而在一篇篇報道的幕後,是一個個感人故事。

1月24日,除夕團圓夜。晚上10點多,采訪完同仁醫院發熱門診的賈曉宏回到家中,發現9歲的兒子已經睡着了。客廳的燈亮着,愛人加班還沒回來……因為賈曉宏每年除夕都要采寫“新年寶寶”,在醫院産房過年早已成了她的“固定項目”。今年是近10年來她第一次在午夜前回家,本想着能陪家人過個年,沒想到家人都不太“捧場”。

淩晨1點,愛人回來了。“我明天出發,去武漢一線。”“去吧,我支持你!”她平靜又堅定地說。孩子知道父母都在一線工作,從來不鬧,反而給父母豎起了大拇指。但爸爸出發幾天後,孩子起了滿嘴的大疱,顯示出他内心隐隐的擔憂。雖然賈曉宏知道孩子的病過段時間就會好,但還是特别心疼,“有一天夜裡忙完工作,我忍不住偷偷哭了一會兒。”但白天一到,她又成了鬥志昂揚的女戰士。

時間倒轉回1月20日。淩晨2點多,她的手機突然響了:“北京市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确診病例了!準備發稿!”電話是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打來的,從那一天開始,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控“戰役”就打響了。作為衛生新聞戰線的“老兵”,她火速深入一線,寫稿、采訪連軸轉。疫情高峰期,她每天要發幾十篇稿件與視頻報道,接收數萬字的海量信息,協調聯系幾十人上百人……正是記者超強度的工作,才讓北京市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疫情防控的信息。重壓之下,她一度脾氣急躁,“好在同事們都包容了我。”賈曉宏回憶。

在賈曉宏眼裡,醫護人員是最可愛的。他們無私的奉獻讓人敬佩,也讓人心疼。北京醫院内分泌科主任、57歲的郭立新主動請纓要求到發熱門診值守。“采訪中他告訴我,擔心8小時上班時間裡要去洗手間,他特地穿了兩個紙尿褲。但午夜下班時,兩個紙尿褲都沒用上——因為防護服密不透氣,身體裡的水分都變成了汗……”回憶起一個個采訪對象,賈曉宏感歎不已。

北京醫療隊抵達武漢後,第一批進入隔離病房的世紀壇醫院援武漢醫療隊隊長丁新民在額頭上寫了四個大字:“有事找我”。看到前方傳來的這張照片,賈曉宏第一時間發布到了北京日報客戶端,6個小時後,當丁新民走出隔離病房時,照片已經刷屏了……說起自己的每位采訪對象,她都津津樂道:“比起他們,我這點苦不算什麼。”賈曉宏說。

2月14日,漫天大雪。9個月大的新冠肺炎康複患兒奇奇和媽媽、姐姐一起從地壇醫院出院了。這一天,地壇醫院的工作人員又看到了賈曉宏的身影。

對于地壇醫院的醫務人員來說,她的身影再熟悉不過了。陳明蓮是北京地壇醫院宣傳中心主任,與賈曉宏相識已有10多年。“她就是個女漢子!能吃苦,更敬業。”北京地壇醫院原本是北京市的傳染病醫院,幾次重大傳染病疫情暴發後,地壇醫院都是市級定點醫院。“進隔離區這事兒,别人聽了都發怵,她從沒說過怕。”陳明蓮還記得2013年北京出現了H7N9高緻病性禽流感病例,患者就在地壇醫院治療。“那年,她就像住在我們醫院一樣,天天進隔離區采訪,我們都叫她榮譽職工。”

如今,疫情防控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她依然堅守在一線,每天發出海量報道。當提到現在最大的願望時,她說,“盼着疫情早日散去,讓孩子早點上學!”

本報記者 褚英碩 李晖攝

“現在我才真的感覺自己是個記者了。”

——陳夢圓

《生命緣》是北京廣播電視台北京衛視的第一個全國醫療紀實節目,正如它的名字一樣,主要記錄發生在醫療一線的故事。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陳夢圓和她的同事在第一時間做出了選擇——上一線。

進隔離病房的第一天,陳夢圓就遇到了挑戰。嚴密的防護措施讓她呼吸困難、血氧下降,頭暈嚴重,經過多天拍攝才逐漸适應。“那感覺就像高原反應,不動彈都會呼吸困難。當我看到這種情況下,護士們抓着床單的四個角把病人擡起來,後勤護士一個人來回搬三十幾箱置換液,我也試了試,沒想到一箱都搬不動……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不在一線體驗,是無法感受和捕捉的!” 陳夢圓莫名激動起來。“因為穿着防護服,我以為沒人能認出我來,沒想到新聞播出當天,媽媽就打來了電話。雖然電話裡媽媽哽咽了,但我知道她會支持我,因為她是一名首都政法幹警,也同樣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陳夢圓說。

在佑安醫院采訪拍攝15天,在隔離病房120個小時,完成7部成片,陳夢圓的鏡頭中記錄了很多難忘的身影:感染科大夫張佳瑩,身材嬌小氣場強大。第一次見她時,她正要進行危險度極高的插管搶救。她對屋裡正在拍攝的我們喊“這個操作太危險了,你們都出去!”那一瞬間,這位瘦小的女醫生無比偉岸;護士長王輝,她家離單位隻有200米,每天在病房裡擡頭就能看見自家窗子,但自從進入隔離病房,這個近在咫尺的家,對她來說就遠在天涯。累的時候,她會一個人望着家的方向,默默給自己鼓勁兒。

“《生命緣》的記者中有兩個是孩子媽媽,有剛結婚兩個月的妻子,還有像我這樣平日裡被父母捧在手心的乖乖女。但在重大新聞事件面前,我們的身份首先是一名記者。”陳夢圓說,“《生命緣》是一檔紀錄片,盡管之前我也在現場,但是關注更多的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他人的命運。可這次,疫情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你會發現你正身處時代的浪潮中,在記錄這個時代。經曆過這次事件,我才真的感覺自己是個記者了。”

“相信我們一定會摘掉口罩,塗上美麗的口紅,還春天一個久違的笑容。”陳夢圓笑着說。 本報記者 曲經緯

“沖到最前線,是北京新聞人的素養,也是我們該做的事。”

——顔葵

1月27日,大年初三傍晚,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記者顔葵随北京市屬醫院醫療隊飛赴武漢。

“随北京醫療隊去武漢,誰報名?”當天下午1時50分,一道“召集令”出現在北京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微信群裡。“我報名!”正在台裡編片的顔葵,沒有絲毫猶豫。“汶川大地震、盤曲泥石流、玉樹大地震、抗擊非典……從業20多年,我從沒離開過一線。”顔葵說。當天,從接到通知到集結,隻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她隻趕回家拿了幾件衣服,和女兒道了個别,就出發了。

當晚11時,剛抵達武漢駐地的顔葵顧不上勞頓,立刻開始了采訪。第一條快訊做好時,已經是28日淩晨3時30分。快訊在早7點的《北京您早》順利播出,讓北京市民看到了市屬醫院醫療隊戰“疫”的堅定決心。

在北京市屬醫療隊馳援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接診的病例多是危重症患者和重症患者。136名醫護人員四班倒。因為洗消長達一個小時,淩晨3點值班的醫護人員2點就得出發,作為随隊采訪的記者顔葵也不例外。“那段時間每天隻睡兩個小時,忙完了就一個字:‘累’。” 顔葵回憶。

誰都知道,在醫院采訪有被感染的風險,但顔葵說,“我是記者,更是一名共産黨員,就得置身現場,記錄下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真實瞬間。”顔葵與同事們從武漢前線傳回的一個個生動畫面,讓北京市民看到了這些“最美逆行者”。

顔葵在前方采訪,她的愛人石玉勝成了她最熱心的觀衆。“怕影響她的工作,更不願占用她短暫的休息時間,我很少打電話。但每晚6點半,在電視裡看到《北京新聞》裡出現她的名字,我就安心了。”石玉勝說。“老石在城管工作,同樣戰鬥在北京疫情防控的一線。我們隻能把14歲的女兒留在家裡,讓她自己照顧自己。”一提起女兒,顔葵滿心的愧疚。她還記得臨走前,女兒哭着問她,“媽媽你能不能不去?太危險了!”可她隻能對女兒說,“媽媽是黨員,媽媽有經驗,媽媽不去其他人也得去……”“我們就該沖到最前線,這是北京新聞人的素養,也是我們該做的事。”顔葵說。

本報記者 褚英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