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7-22 13:10:55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

廚房裡有句老話,叫“好廚子一把鹽”。

好多朋友聽完以後,就被帶偏了,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好廚子,做菜啥也不放,就隻有一把鹽。

然後,做出一盤盤慘不忍睹來。

說句這話的人,是個大喘氣。這句老話并不是字面意思,而是在表達鹽在廚房裡的重要性。

  • 好廚子會放鹽,能把握最佳的放鹽時機;
  • 好廚子會用鹽,能把鹽靈活運用;
  • 好廚子懂鹽,知道鹽能在各種場合發揮什麼作用。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2

學廚的時候,我師父告訴我,“想要甜,得加鹽。”

酸甜口的菜,必須得放鹽,才能把甜味托舉起來,讓菜品口味達到最佳。

我們家老太太剁白菜餡兒的時候,在快剁好的時候放點鹽進去,等餡兒剁好,稍一用力就能把多餘的水分擠出來。

和面的時候,加一點鹽,面條更筋道,老話說的好嘛,“鹽是面的骨”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3

拉條子拌面

對于廚藝來說,鹽是基本功,也是進階技能。

咱們現在一兩塊錢一袋兒的精鹽,放在古代那可是皇親貴族才能享用的。

鹽并不是咱們制造出來的,而是從自然界裡提純出來的,古代的雪花粗鹽,因為含有氯化鎂,氯化鈣這樣的雜質,所以口味中帶着淡淡的苦澀。

好廚子一把鹽這句古話,發明的時候可能是想說,一把精鹽能成就一個好廚子。

古人的事兒,咱就不掰扯了,說說鹽在廚房的妙用吧。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4


放鹽要有時機

從味道上來說,鹽的作用其實隻有一個,就是放大味道。

這裡的味道,不僅僅是食材本味,也包括調料的味道。

一道菜做失敗有很多可能,生了,糊了,甜了,辣了,唯獨忘記放鹽最不能讓食客原諒。

除了味道,鹽還有一個能直接幫助我們的功能,就是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平衡。

滲透壓這個東西,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哪裡滲透壓大,水就會往哪走。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5

蜜烤翅

前文說過的,我家老太太剁餡兒放鹽,汁水容易滲出,就是因為滲透壓升高。

而水分,又是維持食材味道和口感的重要因素,所以何時放鹽就成了用鹽的第一個關鍵技巧。

尤其對于蔬菜來說,水分含量較高,質地松軟,水分的流失相對更容易。

需要保持水分的時候,就得晚點放鹽

例如韭菜餡兒餃子,餃子皮兒擀好了,再給餡兒加鹽,然後抓緊時間的快速包完下鍋。

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口感和味道。如果提前放鹽,韭菜出水,餡兒有一半泡在湯裡,泡不到的沒味道,泡久了的又太鹹。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6

鹽水雞

還有的食材,由于水分含量過高,隻有脆口,缺乏筋道。這時候用鹽,讓食材把一部分水吐出來,就能增加筋道的口感。

例如腌蘿蔔片,提前用鹽“殺”出多餘水分,蘿蔔口感更好,失水的同時,把蘿蔔的臭辣味也能帶走不少。

炒的時候,根據葷素的區别,放鹽的時機也不同。

肉類相對緊緻,密度大,需要提前放鹽,以幫助入味。

而在炖肉的時候,如果提前放鹽會讓肉的水分過度流失,造成口感發柴。

素菜成熟快,水分高,就要在他們斷生,甚至全熟以後再放鹽,否則炒出來的菜就像泡澡堂一樣,一盤菜,半盤湯,菜沒味,湯齁鹹。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7

因為滲透壓的緣故,鹽可以作為保存食物的秘密武器。

食材加入大量的鹽腌制以後,環境中的黴菌落在上面以後,同樣會失水,然後緻死。

這樣的話,就能大大延緩食材變質的速度,缺點是含鹽量太高,食用的時候,一定要用各種辦法盡可能多的把鹽分趕出去。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8

酸菜粉條肉


誘出香味

我師父老痞廚,是個成了精的廚師。老爺子如今退休了,烹饪褪去職業這身衣服後,樂趣其實更多了。

老爺子在廚房忙活了一輩子,各種香料,調料的味道和使用方法早就爛熟于胸。

可他偏偏選擇忘了他們,老痞廚現在的狀态,在我看來就像是那句老話說的,一把鹽。

老爺子現在的廚房裡,隻有醬油,醋,鹽,糖,酒和胡椒粉。

這些各個調料品類裡的佼佼者,被鹽統領。

調味越簡單,代表着越是依賴烹饪的技法。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9

南乳肉

首先,就是要讓食材和小料把香味徹底的釋放出來。

醬香,醇香,醋香,油香,甚至蔥香,蒜香都是香,還有肉香這個受人愛戴的産香大戶。

關于“香”這一個字,我已經寫了很多篇文章,幾萬字都沒辦法把它囊括清楚。

這篇文章裡,做個精細化的總結吧。

香味的出現,必須依靠溫度。

涼油,涼醋,生蔥,生蒜沒有一個是香的,甚至身上都披了些保護香的臭味,溫度就是揭開這層僞裝的大手。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0

醬油,醋,酒,他們三個是發酵類調味料裡的領軍人物,想要徹底激發他們的味道,有兩個不同階段的技巧。

剛學做菜時間不長的朋友,可以選擇在鍋邊烹,因為鍋邊相對溫度更高,更能激發他們的醬香,醋香和醇香。

流向鍋底的食材以後,又能迅速降溫,相對來說更容易控制。

當我們廚藝越來越好,從手忙腳亂進階到有條不紊的時候,就能把他們直接往油鍋裡推。

炝酒,炝醋,炝醬油,因為溫度更高,所以香味激發更迅速也更徹底。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1

鹽水蝦

小料蔥姜蒜的香味,總結起來,就是炝鍋的事兒,我為炝鍋寫過專題,鍊接放文末。

熱鍋涼油,油溫會快速升高,小料下鍋,硫化物帶來的炝辣味瞬間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别眨眼,香味兒馬上就能出來。

遺憾的是,發生在大前期的炝鍋,不可避免的會有香味的流失與損耗。

為了增加香味,還有一種手法叫做“倒炝鍋”。

菜品炒熟以後,出鍋前撒上蒜末,翻炒一兩下,讓食材的溫度逼走蒜的炝味,正好在端上桌的時候蒜香最濃。

更直接的的倒炝鍋,就是類似水煮魚那樣的做法,幹辣椒,花椒,蔥花,蒜末鋪在表面,熱油一澆,呲啦一聲,香氣四溢。

倒炝鍋的成名作,我認為是風靡西北的油潑面,一勺辣椒一勺油,滿口留香。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2


用鹽有技巧

炒菜怕忘放鹽,更怕放太鹹。

忘了放,大不了亡羊補牢嘛,家裡做飯,回個鍋也不影響啥。

但是放鹹了,就沒法調頭了呀。

好消息是,如果過量的沒那麼嚴重,放點糖是可以降低鹹味的。隻不過呢,多多少少會影響整體的融合味。

作為一個廚子,放鹽的原則是甯少勿多,放鹽的策略是少量多次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3

肉類食材,入味慢,可以提前碼味。

用鹽,胡椒粉,醬油,酒腌一下,去腥還能入味。

烹饪的前期,往往需要在高溫下進行,讓表面熟化,鎖住内部精華。

這個過程屬于那種分秒必争,失之毫厘,差以千裡的節奏。

不會給我們留太多的時間去琢磨該放多少鹽,所以就少放。

到了中期,食材本味,調料味都釋放出來了,形成融合味的時期,根據實際情況再最後把鹽的量定住。

把放鹽,分成兩步或者多步走,就能練習用鹽的精準度。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4

當然了,有些菜因為烹饪時間短,或者操作需求多,可以制作碗汁,這個時候鹽的用量就需要經驗去把握了。

不過有一個經驗可以分享給大家,我剛開始用碗汁的時候,總想着得鹹一點,到菜裡才能味道正好。

因為這種想法,每次做的菜鹽都會過量,正确的用量是直接嘗碗汁稍微鹹一點點就可以,或者與平時口味相同都行。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5

碗汁代表菜,宮保雞丁

因為鹽的形态,還能用他來搓洗一些不規則的食材。

尤其像肥腸這種,十分不規則,且本味極具個性的食材。

還有就是煎魚的時候,鍋裡撒鹽能讓魚不粘鍋,這事兒是真的。

不過這次鹽不是主力,還是要提前制鍋,幹鍋燒熱,下涼油,油倒出,鍋放涼。

開火,燒熱,倒油,撒鹽,下魚,按這個流程走,肯定不粘鍋。

當然了,還要學會舉一反三,用這種方式煎雞蛋,煎豆腐,都不粘。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6

香煎小黃魚

先調色,再調味

早就有一句對菜品評價的話,叫色香味俱全,一道菜品要從嗅覺和味覺上入手,但視覺上也不能落下。

畢竟,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顔值代表了太多東西。

以前叫勤能補拙,現在是顔能補拙了。

給菜品調色,最基礎的工具就是醬油,現在又細分為生抽和老抽。

哥倆都能調色調味,生抽更重調味,老抽偏重調色。

因為他們既能調色,又能調味,所以在與鹽的配合上就得有先後的順序了。

如果先放鹽調好口味,再調色,嘗都不用嘗,肯定鹹了。

所以才有了這個規則,先調色,再調味。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7

醬豬蹄

甚至很多時候,調完色,都不用再加鹽了,因為現在的調味料,含鹽量太高了。

舉一反三,除了醬油,我們常用的蚝油,豆瓣醬,黃豆醬這些含鹽量都不低。

某些腌制類食材,醬菜,鹹菜,火腿等等本身含鹽量也很好。

烹制這種食材,或者使用的調味料較多的時候,鹽最後放就可以了。

放之前嘗一口,很多時候就不用鹽了。

做菜的時候别不好意思嘗菜,與其相信自己的經驗,不如相信自己的味覺。

做菜放鹽的時間有什麼講究(掌握放鹽時機和)18

這篇文章就這到這兒吧,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定會再接再厲。

喜歡這類文章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别錯過後面的更新。

“複合香”的文章鍊接

烹饪技校裡學會的“複合油”和“開油”技巧,讓我做菜越來越香

炝鍋的文章鍊接

做菜越來越香,從重視這個“不重要”的環節開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