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

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3:07:21

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詩詞内容豐富、語言華麗、意境浪漫,有着很強的文學藝術表現力衆多古詩詞能夠流芳百世,傳承千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古詩詞的内容所表現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因而,我們在欣賞衆多古詩詞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時,還可以從中汲取古代先賢的哲學智慧,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是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對此,衆多古詩詞中均有描述詩仙李白在《将進酒》一詩中,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開篇,比喻事物的前進發展洶湧澎湃和它一往無前的恢宏氣勢杜甫在七言律詩《登高》中,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說明事物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理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一千古名句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以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自然現象作比喻,闡明曆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社會發展規律,可謂意境高遠,形象生動,頗有眼光和氣度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深刻說明人類社會螺旋式發展、波浪式前進的發展軌迹,以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曆史規律,内涵恢宏大氣,令人回味無窮 新事物的産生與舊事物的滅亡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同樣可以從衆多古詩詞中感受這一意境如盛唐時期詩人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晚唐詩人李商隐的“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諸多詩句,都闡明了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是事物發展的一條自然法則宋代文人葉紹翁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以及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形象地說明了新生事物是禁锢不住、扼殺不了的,它勢必要沖破一切阻力和束縛,不斷發展、頑強成長 看問題的觀點和角度往往是結論正确與否的關鍵,清人趙翼在《論詩絕句》中對此有非常形象的詩句:“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随人說短長”處在别人高大的背影之下,身材矮小的人勢必目光受限,結果隻能是人雲亦雲,而無法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斷和認識當年,王陽明在他的《蔽月山房》中“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的詩句,也是對因思想方法不對頭而造成結論不正确的諷喻 對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全面,而且應當辯證,善于多個角度看問題,而不應陷入極端蘇轼在他的《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詩詞中寫道: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蘇轼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少?何必自傷白發,哀歎衰老呢?千百年來,這首充滿辯證法的詩句給無數遭遇挫折、身處逆境的人以重新奮起、繼續前行的勇氣和信心思路一變天地寬,如果認識問題片面絕對,思想僵化,必然會陷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而換個角度看問題,則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能否清醒地對待外部環境,理智地選擇正确的人生态度,無疑檢驗着人們的哲學智慧在此,我們不妨誦讀一下唐人杜荀鶴的《泾溪》: 泾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小詩行文曲折,析理透徹短短四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精妙的生命辯證詩人運用以理入詩的方法,将對于哲理的議論與整首詩的藝術形象和諧地融為一體,所闡明的道理顯而易見,即一個人身處險境、困境之時,比較清醒謹慎,而處于平靜安逸之時,往往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輕心,以緻舟覆人亡,悔恨晚矣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事物發展的過程自始至終是矛盾運動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将産生對于這一思想,南宋詩人楊萬裡用樸素形象的詩句作了诠釋,其《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詩便充分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此詩為作者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的外出紀行之作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用山區行路寄寓深刻哲理,以此告訴人們: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斷與各種困難作鬥争,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應保持最好的進取狀态,而不能懈怠松勁 抓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也是領導工作的基本要領這一思想在古詩詞中也早有體現杜甫在《前出塞》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詩句頗具韻味,饒有理趣兩個“先”字開人胸臆,說明做任何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住關鍵環節,解決主要矛盾,以此促進工作全面推進 辦任何事情不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朱熹在《觀書有感(其二)》詩中揭示了這一思想: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詞的原意是:昨天晚上,江河的春水漲起來了,偌大的戰船漂浮在水面,猶如一片羽毛那樣輕盈往日水少時,很多人花費很大的氣力也不曾挪動巨艦一尺一寸,現在大船可以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之中了這也是一首借事說理的詩,強調了在條件不具備時行事的盲目無益和時機成熟時的水到渠成,揭示了辦任何事情隻有遵循客觀規律才能成功的道理 古詩詞中包含哲學思想的作品還可列舉許多,如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脍炙人口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體現的是事物變與不變的規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強調了學習與借鑒的重要意義;虞世南《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隐含了内因與外因的相互關系;邵雍《安樂窩中吟》中“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蘊含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的道理;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告訴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應當保持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汲取古詩詞中的哲學智慧)1

古詩詞是智慧的結晶

中國古代詩詞内容豐富、語言華麗、意境浪漫,有着很強的文學藝術表現力。衆多古詩詞能夠流芳百世,傳承千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古詩詞的内容所表現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因而,我們在欣賞衆多古詩詞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時,還可以從中汲取古代先賢的哲學智慧,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是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對此,衆多古詩詞中均有描述。詩仙李白在《将進酒》一詩中,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開篇,比喻事物的前進發展洶湧澎湃和它一往無前的恢宏氣勢。杜甫在七言律詩《登高》中,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說明事物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道理。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一千古名句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以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自然現象作比喻,闡明曆史車輪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社會發展規律,可謂意境高遠,形象生動,頗有眼光和氣度。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中,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詩句,深刻說明人類社會螺旋式發展、波浪式前進的發展軌迹,以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的曆史規律,内涵恢宏大氣,令人回味無窮。 新事物的産生與舊事物的滅亡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同樣可以從衆多古詩詞中感受這一意境。如盛唐時期詩人孟浩然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中唐詩人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晚唐詩人李商隐的“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等諸多詩句,都闡明了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是事物發展的一條自然法則。宋代文人葉紹翁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以及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形象地說明了新生事物是禁锢不住、扼殺不了的,它勢必要沖破一切阻力和束縛,不斷發展、頑強成長。 看問題的觀點和角度往往是結論正确與否的關鍵,清人趙翼在《論詩絕句》中對此有非常形象的詩句:“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随人說短長。”處在别人高大的背影之下,身材矮小的人勢必目光受限,結果隻能是人雲亦雲,而無法對客觀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斷和認識。當年,王陽明在他的《蔽月山房》中“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的詩句,也是對因思想方法不對頭而造成結論不正确的諷喻。 對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全面,而且應當辯證,善于多個角度看問題,而不應陷入極端。蘇轼在他的《浣溪沙·遊蕲水清泉寺》詩詞中寫道: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發唱黃雞。 蘇轼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少?何必自傷白發,哀歎衰老呢?千百年來,這首充滿辯證法的詩句給無數遭遇挫折、身處逆境的人以重新奮起、繼續前行的勇氣和信心。思路一變天地寬,如果認識問題片面絕對,思想僵化,必然會陷入“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而換個角度看問題,則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能否清醒地對待外部環境,理智地選擇正确的人生态度,無疑檢驗着人們的哲學智慧。在此,我們不妨誦讀一下唐人杜荀鶴的《泾溪》: 泾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小詩行文曲折,析理透徹。短短四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精妙的生命辯證。詩人運用以理入詩的方法,将對于哲理的議論與整首詩的藝術形象和諧地融為一體,所闡明的道理顯而易見,即一個人身處險境、困境之時,比較清醒謹慎,而處于平靜安逸之時,往往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輕心,以緻舟覆人亡,悔恨晚矣。 唯物辯證法還認為,事物發展的過程自始至終是矛盾運動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将産生。對于這一思想,南宋詩人楊萬裡用樸素形象的詩句作了诠釋,其《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詩便充分體現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此詩為作者在建康江東轉運副使任上的外出紀行之作。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用山區行路寄寓深刻哲理,以此告訴人們: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斷與各種困難作鬥争,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應保持最好的進取狀态,而不能懈怠松勁。 抓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體現,也是領導工作的基本要領。這一思想在古詩詞中也早有體現。杜甫在《前出塞》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的詩句頗具韻味,饒有理趣。兩個“先”字開人胸臆,說明做任何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分清輕重緩急,抓住關鍵環節,解決主要矛盾,以此促進工作全面推進。 辦任何事情不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朱熹在《觀書有感(其二)》詩中揭示了這一思想: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詞的原意是:昨天晚上,江河的春水漲起來了,偌大的戰船漂浮在水面,猶如一片羽毛那樣輕盈。往日水少時,很多人花費很大的氣力也不曾挪動巨艦一尺一寸,現在大船可以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之中了。這也是一首借事說理的詩,強調了在條件不具備時行事的盲目無益和時機成熟時的水到渠成,揭示了辦任何事情隻有遵循客觀規律才能成功的道理。 古詩詞中包含哲學思想的作品還可列舉許多,如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脍炙人口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體現的是事物變與不變的規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強調了學習與借鑒的重要意義;虞世南《蟬》中“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隐含了内因與外因的相互關系;邵雍《安樂窩中吟》中“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蘊含了凡事有度、過猶不及的道理;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告訴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應當保持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