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分割圖
按照烹調的需要,豬肉除去頭(head)、蹄(爪,hoof)、尾(tail)以及内髒、骨頭(bone)外,一般分為以下15個部位。
1、血脖(shoulder),又叫豬頸肉(廣東的叫法,也叫梅頭肉,眉毛肉等)。耳至肩胛骨前頸肉,位于肩胛骨上面的一塊形如眉毛的肉,呈條形,肥瘦相同,肉肥瘦不分,顔色略深。肉質差,韌性強。适于做香酥肉、叉燒肉、肉餡等。
2、鷹嘴(spare rib),又叫上腦肉、前排肉,位于血脖後、前腿骨上部的一塊方形肉。肉質細嫩,瘦肉夾肥。前半部适于做酥肉,切肉絲、肉片,後半部适于做櫻桃肉、過油肉、炸肉段、熘炒菜等。
3、哈利巴(fore leg),又叫前腿肉、夾心肉、夾縫肉、前夾肉。位于前腿扇形骨上的肉(包着扇形骨),質老筋多,吸收水分能力較強。适于焖、炖、醬、紅燒、制肉丸子等,也可鹵、醬、煨等。在這一部位有一排肋骨,叫小排骨(chop),适宜作糖醋排骨,或煮湯。豬扒(pork chop),是豬排帶肉的大塊,而且排骨隻有一根。
4、裡脊(loins,tenderloin),又叫小裡脊、内裡脊、腰脊、腰柳肉、小裡脊、梅子肉等。位于腰子到分水骨之間(脊骨下面一條與大排骨相連)的一長條肉,一頭稍細,肉色發紅。這塊肉是豬瘦肉中最嫩的一塊,肉中無筋,适于熘、炒、炸、爆、氽等。
5、通脊,又叫外脊肉、背脊肉、大排肉、扁擔肉、硬脊等。位于脊椎骨外與脊椎骨平行的一長條肉。肉色發白,肉質細嫩。适于滑熘、軟炸及制茸泥等,也适宜加工片、絲等,可用于炒、熘、炸、爆、氽等。
6、底闆肉(hip pork),又叫坐臀肉、梭闆肉、門闆肉、坐闆肉、坐頭肉等。後腿骨下部,緊貼臀部肉皮的一塊長方形肉(臀尖肉的下方臀部),一端厚,一端薄,靠近表皮,全為瘦肉,肉質較老,纖維較長,是切絲的好材料。适于做鍋爆肉、清醬肉、白切肉、回鍋肉和切肉絲等。
7、三岔肉,位于胯骨與椎骨之間的一塊三角形肉,肉質比較嫩。适于做熘、炒菜及切肉絲、肉片等。
8、臀尖肉,又叫蓋闆肉、子闆肉。緊貼坐臀上的肉,與彈子肉相連,呈方形,是後腿分部取料時第一個要取下的肉。淺紅色,都是瘦肉,肉質細嫩,一般可代替裡脊肉。适于做肉丁、肉段及切肉絲、肉片等。多用于炸、熘、炒。叉燒肉(BBQ pork (Cantonese tyle)/grilled pork)就是這裡。
9、拳頭肉(hind leg),又叫榔頭肉、彈子肉、秤砣肉、鵝蛋肉、兔彈肉、後腿肉等。包着後腿棒子骨的瘦肉,圓形似拳頭。均為瘦肉,肉質細嫩,但有筋膜,肌纖維較短,橫豎交錯。适于切肉絲、肉片、肉丁、肉條和做炸、熘、爆、炒、溜等,能代替裡脊肉。腱子肉(tendon),後腿上的肌肉,有肉膜包裹的,内藏筋,硬度适中,紋路規則,最适合鹵味。
10、黃瓜肉,又叫黃瓜條,位于臀尖與坐臀之間,緊靠底闆肉的一條長圓形内,與蓋肉相連,形似黃瓜,質地較老,血色較淺。适于切肉絲。肉質和用途與蓋闆肉基本相同。
11、腰窩肉(flank),後腿下部前端與肚之間的一塊瘦肉,肥瘦相連,肉層較薄。适于炖、焖、炒等。
12、羅脊肉,連着豬闆油的一圈瘦肉,外面包一層脂皮。适于炖、焖或制餡。
13、五花肉(streaky pork),又叫豬腩(Pork belly),位于前腿後、後腿前的腰排肉,肥瘦相間呈五花三層狀,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上五花适于片白肉,下五花适于炖、焖及制餡。均适于紅燒、白炖和粉蒸肉等用。
14、奶脯肉,在肋骨下面的腹部,應該屬于“下五花”部分,但結締組織多,均為泡泡狀,肉質差,多熬油用。
15,不見天,豬最美好的一塊肉,前腿肉的挾下部位。運動充足,肥瘦适宜,膠質豐富,口感Q且香。這部位肉隻需要煲熟就可以了,簡單得很。如果是帶骨頭的不見天,一般用于野外燒烤,叫着picnic shoulder pork。
此外,肘子(pettitoes),南方叫蹄膀,即腿肉。結締組織多,質地硬韌,适于醬、焖、煮等。後蹄膀又比前蹄膀好,紅燒和清炖均可。豬頭(head),宜于醬、燒、煮、腌,多用來制作冷盤,其中豬耳、豬舌是下酒的好菜。蹄筋(sinew),宜于醬、燒、煮、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