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有條24小時都可以吃飯的簋街。
簋街位于東直門内大街,具體位置在東直門立交橋西段到交道口東大街的東段,這條長約一公裡的街面上,24小時都可以吃到飯。
尤其是天黑之後,華燈初上,這條街燈火繁華,勝似白晝。尤其是高峰時段,街上人滿為患。因為容量實在有限,有店家提供遠程接送服務(擺渡車),即店家提供班車往返于停車場與飯店之間。
簋街的鬼,那是說它鬼精明,别人經營白天時光,他們主要經營晚上時光。說簋街真的鬼了,那是因為,簋街上,幾乎每家店的生意都那麼火爆。簋街現在有好多家知名餐飲品牌,有些都已經在那條街面上開了多家分店。
簋街跟簋沒有關系。
簋即古代盛放熟食(糧食)的器皿,功用有點類似現在的鍋。簋主要興盛于商朝到東周時期,那時候的簋是青銅制作的。後來主要是作為禮器存在,即用于祭祀。鼎與簋配合着使用,鼎四煮肉的炊具。在祭祀活動中,祭桌上,鼎和簋的數量是根據逝者的身份确定的:天子是九鼎八簋、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
簋街的簋既不是來源于容器,又不是來源于炊具,其實,它就是鬼的諧音。
為什麼叫鬼街,這個名詞來源于方言的表達習慣。北京話裡,将這種黑天出來幹活的事叫“鬼”,比如,賣古董的叫鬼市,鬼街也就是半夜出來在街上活動的。不過,他們不是買古董,而是賣飯菜。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有一對夫妻突然萌發奇想,想開一家24小時的餐廳,以便晚上找食的人也能吃上一口。他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當然也不是拍腦袋。他考慮的還算周祥,一者東直門内離使館區很近,當年改革開放了,覺得外國人的錢最好賺。二是國營飯店改革,飲食行業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候,想方便地吃頓飯是個大問題。三是那時候的人,有點閑錢了,喜歡享受生活的人,難免會“犒勞”自己一下,三塊錢一盤的魚香肉絲,一毛錢一個鴨頭,要是來瓶啤酒,絕對是人間美味。
現在看到簋街的店面寸土寸金,幾乎是針挑不進、水潑不進,可當年那些創業者,在他們面對北京凜冽的冬日寒風,熬着寂寞夜晚的時候,沒有人想到那時候他們的艱難。現在看簋街上店面的名稱,感覺跟北京的關聯度不大,除了花家怡園号稱新派北京菜,其他的差不多是外地人的店。早先,是李小林在這裡開了“曉林火鍋”,接着是“曉林菜館”,現在,這些傳統的飯館都被新派的菜品掩蓋了。
有人說,簋街引領北京的美食文化。也就是說,簋街流行的美食,很快就在北京各處的飯館流行起來。這個話也有道理,因為,沒有哪個地方的飲食競争會強于簋街了,能在簋街上立足的菜品,一定是經過千錘百煉,符合一個時期大衆的飲食口味。
有人說,簋街是最沒有特色的地方。現在簋街基本被小龍蝦、饞嘴蛙、肥腸鍋、牛闆筋等重口味的菜品霸占着,什麼菜受歡迎,每家店都上同樣的。慢慢地,即便有特色的東西,到了簋街都被融化了。
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怎麼想都有道理,關鍵還得看分析者所占的角度。
想想也有意思,北京其實也算是有特色飲食的地方,比如挂爐烤鴨,比如涮羊肉,可簋街上幾乎沒有北京風味的老字号,也許這些老字号,或者北京口味都不适合在簋街營業。我甚至猜想,簋街的這些老闆能付出的辛苦,北京人都受不了。二十四小時烤鴨,或者一天到晚都有涮羊肉準備着,成本是不是會特别高,這個我不知道,那些适合在簋街開買的食材,絕對是皮實的。當然,北京的一些小吃,在簋街也很容易找到,比如炒肝、鹵煮之類的。
簋街理論上做生意是非常難的地方,一者因為停車不方便,那條街幾乎就不能停車,二者是東城是寸土寸金的地方,成本非常高。可辦法總比困難多,客人開車來了,人家有代客泊車服務。他們把車開到很遠的地方停了,走的時候,有擺渡車把客人送過去。地皮貴的地方,也是有錢人聚攏的地方,據說,簋街有很一個很大的消費群體是外國人,因為這裡毗鄰使館區,對這些外國人來說,這裡的消費水平是價廉物美,每年這些外國人據說少則要在簋街消費幾千萬。
我去簋街次數很少,我還是覺得簋街挺鬼的。無論是經營理念,還是經營方式,那裡都有獨到于北京其他區域,不然,它也不可能生存那麼多年,也繁華那麼多年,且看樣子還能一直繁華下去。
簋街的鬼在人心,隻有把客戶的想法裝到自己的心裡,這才是真正的鬼心思,這才可以把生意做大,把事業做旺。
簋街上看似最大的買賣應該是那個叫X大的安徽人,當年他就是在大鐘寺市場批發水貨,沒想到,他現在簋街的店已經有“九分店”了,你說,這是個什麼簋?
簋街也有老北京的炒肝和豌豆黃。
這是饕餮把門嗎?
簋街好像被他家“壟斷”了。
以上帶點名的店鋪沒有打馬賽克,沒有廣告的意思,僅僅是不會用馬賽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