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窯灣水鄉,悠遠的運河文化,昂揚的紅色精神,勤勞的運河兒女、跌宕的故事情節……優美的柳琴唱段将觀衆帶到如詩如畫的窯灣,8月30日晚,江蘇省基層文藝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參演劇目、大型原創現代柳琴戲《在水一方》亮相江蘇大劇院,為現場觀衆講述了一個運河兒女建設美好家鄉、保護運河生态的美動人故事。“運河兒女多奇志,在水一方保家園”。
《在水一方》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主線,以脫貧攻堅為副線,展現了基層黨員幹部和群衆以大局為重,為南水北調工程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舍小家、為大家,幫助養殖戶們從水上到地面生活的全新轉變,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運河文脈綿延千年、生生不息,劇中以何愛蓮、張援朝等為代表的共産黨員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故事,打動了觀衆,新時期普通黨員和基層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黨和國家的大局為重,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不怕吃苦受累,勇于擔當的各種細節展現,不時赢得掌聲。
“該劇題材就選取當地老百姓最關注的身邊事,農業轉型,房屋拆遷,這些都是每戶農民的切身利益所系,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老百姓對共産黨的信任,阻礙和諧社會的建立,觀衆感同身受,身臨其境,才會産生強烈的共鳴。”采訪中,新沂市柳琴劇團團長吳明告訴記者,南水北運,是造福當代,福蔭子孫的重大國策,舉國人民關注,當地百姓關心,工程之浩大,運河沿岸百姓利益之牽系,何其繁重,我們這部劇以此為大背景,小中見大,一斑見豹地寫出運河及駱馬湖沿岸百姓,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
同時,該劇還關照曆史,通過“倒插筆”的手法,把新沂人值得驕傲的“十人橋”的故事嵌入劇中,讓觀衆重溫曆史,從紅色資源中汲取建設富強國家的革命豪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柳琴戲起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約二百多年。東路柳琴作為江蘇柳琴戲的一支,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由清乾隆54年三聖公(丘、葛、張)中的丘門祖師傳承下來,在新沂經過七代傳承延續至今。東路柳琴主要在新沂全市及周邊地區傳唱。作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近年來,東路柳琴不斷探索傳統戲曲與現代題材的完美銜接,緻力于從身邊事、身邊人出發,講述新時代新征程人們的向往與奮進。
新沂市柳琴劇團成立于1954年,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東路柳琴戲”保護單位,建團以來,先後創作上演古裝及現代劇目60餘台,移植上演劇目近百台,并先後演出一大批較有影響的現代戲。其中,《大地兒女》和《爐匠招婿》被拍成戲曲電視連續劇,戲曲電視劇《大地兒女》曾獲第20屆飛天獎、金鳳凰獎、全國戲曲電視劇展播金獎、徐州市五個一工程獎等;柳琴戲《望星空》獲中國首屆柳琴戲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柳琴戲《買牛腿》、《打狗罵雞》、《失眠》等分獲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金獎、銀獎;大型現代柳琴戲《山村水情》得到“2017江蘇省藝術基金”扶持、獲2018年江蘇省優秀文藝成果獎;大型現代柳琴戲《承諾》獲2020年江蘇省優秀文藝成果獎。《在水一方》再次從平凡人,不凡事切入,與觀衆赢得共鳴。
據悉,江蘇省基層文藝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從7月5日開始,來自江蘇基層院團的12台優秀劇目在江蘇大劇院集中展演,持續至8月底。為進一步拓展演出受衆面,推進文化數字化建設,此次巡演、展演全程采用“劇場演出 線上演播”的觀演形式,32部參演劇目在線下演出的同時,同步通過省級平台進行線上直播,線上線下雙向發力融合、展演展播同步推進。在我蘇、荔枝、江蘇公共文化雲、水韻江蘇全媒體等直播平台,吸引約67萬人次在線觀看。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李海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