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婆羅洲被捕獲了這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之後會把它轉移到安全地區,防止它遭到偷獵者的毒手。
攝影:ARI WIBOWO,WWF-INDONESIA
撰文:Brian Clark Howard
科學家曾以為加裡曼丹地區(婆羅洲的印尼領土部分)的蘇門答臘犀牛已經滅絕了,過去40年裡,人們從未在這裡發現它們的蹤影。但就在最近,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宣布已安全捕獲了一頭雌性蘇門答臘犀牛,并稱其為“印尼犀牛保護工作的裡程碑”。
這頭犀牛的年齡在4到5歲之間。3月12日在東加裡曼丹地區的西庫台,它踩到了一個陷坑,然後被安全捕獲。現在它被安置在一個臨時的圍欄中,之後将會通過直升機空運到150公裡外更安全的地方。
在這裡,這頭珍貴的犀牛會得到特别保護,免受偷獵者的傷害。而當局甚至想把這裡變成印度尼西亞第二個蘇門答臘犀牛的保護點。在不久的将來,至少有另外三頭犀牛會被運過來,希望它們能在這裡繁衍生息。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印尼分部的首席執行官Efransjah Efransjah在聲明中說道:“這是令人振奮的發現,也是保護工作的巨大成就。如今,我們已經證明,一個曾被認為在加裡曼丹滅絕的物種仍然漫步在這片森林中,而我們将繼續努力,盡一切可能保護這個珍稀的物種。”
蘇門答臘犀牛是全世界五種犀牛中最小的一種,身上長有紅棕色硬毛,尤其是耳朵部位。它們喜歡生活在茂密的山林中,蹤迹難尋。這種犀牛一般獨居,以水果、樹枝和樹葉為食。它們會留下氣味蹤迹,然後借助靈敏的嗅覺互相找到對方。
蘇門答臘犀牛能長到800公斤,身長可以達到2.5米到3.2米。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被認定在100頭左右,大部分都生活在蘇門答臘島上,這使得它們成為地球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
犀牛被人類設置的陷坑捕獲,很快将被空運到保護區。
攝影:ARI WIBOWO,WWF-INDONESIA
比起非洲的親戚們,蘇門答臘犀牛的犀角要小得多,但因為所謂的養生功效,在黑市上依然能賣出高價。這些養生功效早就被科學證據駁斥為謠言。森林砍伐、開礦等人類的影響導緻它們的栖息地不斷縮小,再加上偷獵行為,種群數量受到重創。去年,這種犀牛已經在婆羅洲的馬來西亞領土區域内滅絕了。
盡管科學家早已發出通知,蘇門答臘犀牛多年前就已經從加裡曼丹消失了,但是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研究者還是孜孜不倦地找尋它們的蹤迹。2013年,他們發現了一些腳印和相機陷阱拍下的一張照片。根據這些信息,團隊估計還有15頭蘇門答臘犀牛生活在該地區,它們分成了三個種群。
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美國分部負責亞洲物種保護項目的Nilanga Jayasinghe将這次的捕獲行為稱作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她還說道:“考慮到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的悲慘境遇,我們隻有将孤立的個體變成種群繁育管理的一部分,犀牛才有未來。”
此外,63頭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的表親)也被認為依然保留了野生種群,它們全部生活在烏戎庫隆國家公園中。還有幾百頭蘇門答臘犀牛生活在全世界各個動物園裡,然而這種動物很少能在圈養的環境下繁衍後代。
Efransjah總結說,想要把犀牛從面臨的困境中解救出來,就要和時間賽跑。
(譯者:Sky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