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發生心房纖顫的患者顯著增加,這種心律失常是緻命性的,故應引起人們重視。
房顫是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簡稱,是由于心房肌異常活動引起的一種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房顫不僅常見而且危害嚴重,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腦中風的發生率。
據統計,房顫發病率随年齡增長而急劇增高,房顫在老年人中很常見,65歲以上人群房顫發病率高達5%,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可達10%,老年患者腦中風有三分之一是由房顫引起的。正常人的心髒每分鐘跳動60~100次,當發生房顫時,心房每分鐘發生350~600次的激動,這種激動非常不規律,以緻心房不能有效地收縮。患者可有心慌、頭暈、疲乏,嚴重者有氣短,尤其是上樓等活動時明顯,少數人有一過性眼前發黑。極少數房顫患者可以無任何不适,僅在體格檢查和做心電圖檢查時被發現。由于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處,導緻腦栓塞、肢體動脈栓塞等。心率快和節律不齊可使患者感到心悸,心房收縮功能喪失和長期心率增快可導緻心力衰竭,增加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
房顫病因按發病率高低依次是風濕性心髒病、冠心病、高血壓病、甲亢,其他尚有心肌病、心肌炎、預激綜合征等,還可能與飲酒、緊張、電解質或代謝失衡、嚴重感染有關。約30%的患者可以無任何病因,稱特發性房顫。冬季常飲用酒精性飲料,氣溫低及呼吸道感染易使房顫發生。
冬季有哪些預防房顫的措施呢?及時添加衣服、加強保暖、接種流感疫苗以及限制酒精性飲料的攝入可減少高危人群發生房顫的危險。房顫患者在生活中要戒煙、限制飲酒、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食及藥物(如茶、咖啡、可樂以及一些非處方用藥);謹慎應用某些治療咳嗽或者感冒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可能促進不規則心律的發生,服用前應當詢問醫生或閱讀說明書,看是否适合自己。
藥物治療是房顫治療的基礎。采用一些藥物如地高辛、倍他樂克等控制房顫患者的心室率,使心室率維持在60~70次/分的理想标準,可使患者憋氣、心慌症狀消失。服用抗凝血藥如華法林或阿司匹林等可防止左心耳内血栓形成,預防腦中風等危險的發生。有些房顫患者頻繁複發,最後變成持續性房顫,甚至房顫十幾年、幾十年。
導管消融治療不僅可以根治房顫,還可以降低腦卒中發生率和死亡率,适用于以下幾種房顫患者:發作頻繁、症狀嚴重的陣發性房顫,症狀嚴重的持續性或慢性房顫,雖無症狀但有血栓栓塞危險因素的房顫。
臨床将房顫分為:
初發房顫:為首次發現的房顫,不論其有無症狀和能否自行複律。陣發性房顫:指持續時間
持續性房顫:持續時間>7天的房顫,一般不能自行複律,藥物複律的成功率較低,常需電複律。
永久性房顫:複律失敗或複律後24小時内又複發的房顫,可以是房顫的首發表現或由反複發作的房顫發展而來,持續時間較長、不适合複律或患者不願意複律的房顫也歸于此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