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雞叫是雞之間在傳達信息
“半夜雞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過,雞為什麼要叫?
保羅·西格爾是研究雞的博士,他聽得懂雞的語言。雖然對于大多數人,雞的語言無非就是母雞下蛋“咯咯達”和公雞打鳴“咯咯咯”,但是西格爾博士大概能聽懂30種不同的“雞話”。這一點兒也不奇怪,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一夫多妻的它們總有一大堆家庭瑣事要處理。特别是作為家長的公雞,更是要擔負很多指揮和決策任務。比如,當公雞發現了食物,它便會發出叫聲呼喚妻妾們前來分享。如果發現的是蚯蚓或者豆子這樣的美味,它的叫聲頻率會比較高;反之,它的呼喚聲頻率便會較低。
研究人員發現,母雞如果聽到了高頻率的召喚聲,就會樂颠颠地跑過來,而對低頻召喚聲不那麼熱衷。同樣的,如果一隻雞發現了威脅,它也會發出警告,威脅來自空中還是地面,警告聲是不一樣的,其他的雞作出的反應也不同。
至于公雞打鳴,雞語專家告訴我們,那是一種“主權宣告”,一方面提醒家庭成員它至高無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警告臨近的公雞不要打它家眷的主意。就像狗能從一泡狗尿中嗅到很多信息一樣,雞也能從一聲雞叫中聽出很多道道。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佛洛Bryant Furlow等人就嘗試解碼公雞的打鳴聲。他們動用了高靈敏度定向麥克風、高檔錄音機、音頻分析軟件和蘋果電腦;至于“歌手”,那是20隻一歲大的雄性原雞Gallus gallus,也就是家雞的野生種。
經過錄音和分析,佛洛他們得出了一堆寫滿了“基頻”、“主頻”、“泛音”的數據。簡而言之就是,雄雞的鳴叫與它們體内雄激素的水平密切相關,雄激素水平越高,鳴叫聲越洪亮低沉,同時這樣的雄雞雞冠越大,體型越健碩,戰鬥力越強。
“牝雞司晨”,也就是母雞打鳴。實際上,在鄉村生活過的讀者都會知道,公雞下蛋那是胡吹,母雞打鳴有的是。這是由于母雞體内隻有左側的卵巢輸卵管發育,右側的保持着未分化的狀态。如果它左側的卵巢發生了故障,右側那個未分化的卵巢就會發育成睾丸,并且産生雄激素。在雄激素的催促下,母雞就會操起司晨的任務來。
公雞什麼時候打鳴?當然是早晨了,錯。實際上,公雞什麼時候都打鳴。有人統計過,白天裡,一隻公雞大概每小時打鳴一次,隻不過早上那第一聲雞叫劃破了黎明的甯靜,臨近的公雞不甘示弱紛紛宣誓主權,如此接力下去,讓人印象深刻,而嘈雜的白天,人們就不會太留意這些打鳴的公雞了。
二、雄雞“司晨”由褪黑素起作用
早上公雞為什麼打鳴?首先要我們知道,鳥類裡的夜貓子屈指可數,除了各種貓頭鷹所在的鸮型目和鄰近的夜鷹目外,其他絕大多數鳥都是夜盲症患者。雞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夜裡,雞都在睡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做一下解剖學,深入到雞的腦袋裡去看一看。
雞的大腦裡有一個小小的區域叫做松果體,這個小小的腺體曾經是我們的老祖先視覺系統的重要部分。但是現在它位于腦的中央,不過它與視神經還有藕斷絲連的關系。松果體可以分泌一種稱為褪黑素的物質。
松果體是受光線控制的,隻有伸手不見五指,松果體才會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實眼皮并不能擋住太多光線),褪黑素的分泌便被抑制。褪黑素有着複雜的生物學功能,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除此之外,生物學家們早就發現在鳥負責鳴叫的腦皮層上分布着大量褪黑素的受體,尤以雄鳥為甚,也就是說,褪黑素直接控制着鳥什麼時候歌唱。
一天之中,當晨光乍現,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雞便不由自主地“司晨”;一年之中,當春天白晝漸漸變長,鳥兒體内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它們便開始“叫春”,緊接着的是體内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一年一度的繁殖季節到來。公園裡提着鳥籠的大爺也知曉這個道理,平常鳥籠都被厚厚的布罩蓋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線驚醒了鳥兒的“鳴叫中樞”,歌詠會便開始了。
在過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雞也可以安享黑暗靜谧的夜晚。不過有時候遇到滿月,皎潔的月光偶爾也會刺激太過敏感的公雞“起夜”。而到了戰亂時候,雞犬不甯,被聲音和火光驚擾的公雞夜啼的概率大大增加,于是古人視“雄雞夜鳴”為戰争的兇兆。
現代社會,尤其是廣大城市,人工照明的普及早已消弭了晝夜的區别,與100年前相比,目前人們的“黑夜”普遍縮短了好幾個小時。不但人本身深受“人工白晝”帶來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引發的種種健康問題(諸如兒童性早熟、乳腺癌和結腸癌的高發以及更普遍的情緒波動),跟着人混的其他動物也跟着遭殃。
經常有報道說某小區裡“無德居民”擅自養雞,結果半夜雞叫不斷,引發鄰裡糾紛。英國的國鳥是歐亞鸲,這種俗稱知更鳥的小鳥現在完全不“知更”了,根據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報道,在英國很多地方它們徹夜鳴叫,都是路燈惹的禍。
由此可見,給地球熄燈一個小時,不管對人類還是雞在内的其他動物,都是遠遠不夠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