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能想到在古老的東方,有這麼一位君主,會那冰冷寂靜的皇宮中,癡情地為了一生摯愛郁郁而終呢?
天聰八年,皇太極的沈陽故宮中已有十數名後妃,當中有他敬重有加的正宮皇後哲哲,還有後來權傾兩朝的孝莊皇太後此時的莊妃。
本着滿蒙聯姻的原則,皇太極又迎了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為妃。蒙古名字為哈日珠拉,漢譯名為海蘭珠。
她本是孝端皇後的侄女,莊妃的姐姐,公元1634年,其兄吳克善親送其道盛京與皇太極成婚。
縱然此時的海蘭珠已算是大齡女子,然而卻備受皇太極的寵愛。
關于海蘭珠嫁與皇太極之前的資料,翻遍史書都未曾有記載,故而有史學家據此推測,她以這樣的大齡嫁給皇太極,或許是因為是二婚的緣故。因而在現在諸多電視劇中海蘭珠都是以一介寡婦身份與皇太極相識。
宸妃的稱号在後宮中尊貴無比。“宸”含義為北極星所在,常用以指宮殿、王位,也用作帝王代稱。早在唐朝武則天和高宗皇帝玩文字遊戲,便像将自己的稱号改為“宸妃”,然而被群臣阻止,未能如願。
由此可見,一時間,宸妃在後宮的地位遠遠超過了比她年輕五歲,且早嫁九年的妹妹莊妃,僅次于姑母皇後哲哲。
後世所稱的“崇德五宮”後妃,便是中宮清甯宮,東宮關雎宮宸妃,西宮麟趾宮貴妃,次東宮衍慶宮淑妃,次西宮永福宮莊妃。而皇太極封宸妃為“東宮大福晉”,僅次于皇後,位居四妃之首。自小追随、屢屢立功的莊妃僅居五宮之末。
崇德二年,他們迎來了彼此的愛情結晶——皇太極的第八子,也是皇太極最為喜愛的皇子。
都說母憑子貴,然而因為這個兒子卻是皇太極愛屋及烏,龍顔大悅下創大清先例,在大政殿舉行隆重的儀式,慶祝這個孩子的誕生,并昭告天下對外頒诏宣布這一喜訊,舉行大型宴會和演百戲,盛筵賓客,大會群臣,頒大赦令,釋天下囚犯,希望能萬民同賀。
這是他和她的第一個孩子,萬千的榮華富貴都付與他也不足以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悅。他隻是希望,可以借由這份榮耀,讓她懂得自己的一番心意。
對于盛宴,他的解釋是:“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大赦于國中,此古帝王之隆規。”然而她和後宮諸妃乃至外朝大臣心中都明白,他隻是愛極了這個孩子,因為此前七個皇子誕生時,并未舉行什麼大型慶典活動,也未大赦。之後,莊妃生第九子,麟處宮貴妃又生下第十一子,亦未如此隆重地辦理。
自古以來,千萬人之上的帝王表達愛意,或者恩寵的方式很簡單,恨不能将天下寶物堆積于她跟前,讨她歡心。撕帛的夏桀,隻為換妹喜一笑;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隻為千金求得褒姒一笑;出征不追敗軍的高歡,隻為等寵妃馮小憐化妝完畢……
仿佛浩瀚史冊中,亡國之君永遠都和紅顔禍水脫不了幹系,然而這高高在上的君主拱手江山讨她歡的态度是否真的和愛情相關?抑或他們所想的,僅僅是打扮好自己手上這些個精緻的洋娃娃?
皇太極則不同,他寵愛宸妃,但并未停止攻打明朝的舉動。開疆辟土,稱雄東北,捷報頻傳,故而在皇八子誕生的慶典上,自然是八方朝賀。
蒙古各部落的首領是送來大量賀禮,而朝鮮國王則在元旦日上皇帝皇後賀表、敬獻方物的同時,還上了皇太子賀表,并進獻皇太子禮品。
各式賀禮,八方賓客,皇太極自然是大為歡心,故而數次大宴賓客于崇政殿、清甯宮,一時間盛京盛況空前。
皇太極對八皇子這番寵愛之心,衆人都心知肚明,心想着有八皇子被立為儲君的可能。君王的寵愛,愛子的可親,無不令宸妃感到春風得意,鮮花似錦。
然而,或許正應了好景不長,盛極必衰這樣的話,被受寵愛的皇八子不到一歲便夭折了。皇太極雖是悲痛萬分,然而畢竟還有其他七個兒子,更何況兩天後莊妃又為他生下了第九子。
可是宸妃則不同,皇八子是她的依靠,是她對未來的憧憬。兒子的驟然離去,讓她不能适應,更何況皇帝現有八個孩子,她今後還有什麼可以去争寵奪愛?
因此,宸妃此後是郁郁成疾。皇太極看在眼裡,自然也是急在心中,然而除了厚賜宸妃财物儀仗之外,他也想不出什麼可以安慰她的辦法。
崇德六年,松山會戰,皇太極禦駕親征遼西攻打明朝死守的軍事要地松山、錦州。然而,駐軍三日後,盛京官員上奏關雎宮宸妃得病。
此刻的他,同曆史上那些備受非議的昏君沒有什麼兩樣,本已是兩軍對壘的嚴重時刻,而他卻立刻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及各固山額真,命他們固守杏山、高橋,而他仿佛是忘卻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十三日一早,便車駕起行,晝夜兼程趕回盛京。
馬不停蹄,十七日終于抵達了舊邊界。隻可惜當晚一更許,盛京便又派來特使奏報宸妃病危。得知這一消息,頓如晴天霹靂,他立即拔營,連夜趕奔,并遣大學士希福、剛林及冷僧機、索尼等急馳前往候問病勢來報。
隻可惜,終究還是晚了一步,他與她終究是連最後一面也這樣錯過了。兵臨城下,便傳來宸妃殡天的噩耗。
她的溫柔美貌,便永遠終結在了33歲。
心中若五雷轟頂,皇太極奔赴宸妃遺體跟前,聲淚俱下,悲痛欲絕。得到君王的恩寵容易,然而保持君王的寵愛則難;讓君王動情一時容易,然而讓君王可以為之流淚則鮮。
無盡的悲痛與思念,使得他“飲食頓減,聖躬違和”甚至“言語無緒”,最終大病一場,此後再也沒能返回松錦戰場,當初的意氣風發,壯志雄心都化為灰燼。在太宗的堅持下,喪殓儀式從厚舉行。
宸妃的殡所設在盛京城地載門外五裡,皇太極頻繁地率衆王及後宮女眷至此祭祀,每次祭祀太宗都親自在靈前奠酒,回到宮中,皇太極堅持不入宮,而在臨時的禦幄中居住,以表示對宸妃的哀悼和懷念。
皇太極追封宸妃為“敏惠恭和元妃”,舉行了隆重的追封禮。這是清代妃子谥号中字數最多的。他并請僧道人等為宸妃布道誦經,超度亡魂,将宸妃之喪被視為國喪。他每次出獵,必過宸妃墓地下馬伫立,長時間地憑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大祭、小祭、月祭、冬至節令祭、歲暮祭,年祭。
宸妃的死對皇太極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因而每次祭祀皇太極都是“恸哭莫酒”,長時間茶飯不思,甚至幾次昏迷過去。
一國之君這般模樣,于國于己而言,自然不是什麼吉兆,因而朝中的大臣見此無不憂心如焚。清初著名的言臣祖可法、張存仁等紛紛進行勸說,皇上如此悲傷,于情可以理解,于理卻未免太過了。皇上乃萬乘之身,負有底定天下、撫育萬民的責任,皇上一身關系重大。現在與明朝的交戰正在進行,皇上不能過分沉湎于悲痛之中,應該以江山社稷為重,盡快從悲痛中解脫出來,這才是舉朝上下想看到的。
然而此時的皇太極卻不是馬背上那個叱咤風雲的大清君主,而是流連着愛妃的癡情兒。松錦大戰捷報頻奏,關外四座重鎮盡歸清朝,關外障礙既除,揮師人關逐鹿中原指日可待。可是皇太極除了沉浸在回憶中,仿佛忘記了其他任何事情,這種刻骨銘心的思念與難以排解的憂傷,緻使他身心受損,乃至尋常的朝政也是“難以躬親辦理”。
最終在宸妃去世兩年之後,皇太極也逝于清甯宮,可以追尋他所戀戀不舍的宸妃而去,享年52歲。
兩年的生離死别,對皇太極而言,是否太過漫長?他日夜祈願和海蘭珠團圓,無盡的相思中隻能祈禱她千萬莫要飲下孟婆湯,不要忘卻前塵往事,不要忘記彼此間的來生來世的約定,在忘川畔等着他一起過奈何橋。
一切,宛如初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