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4 22: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保護地球之腎)1

四川通江縣高明湖公園,這裡以前是一片荒蕪地,現在改造成為一座生态濕地公園。 程 聰攝(人民圖片)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保護地球之腎)2

遊客在江蘇省揚州市寶應湖國家濕地公園遊覽。 孟德龍攝(人民視覺)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保護地球之腎)3

冬日,江西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成為白鶴等候鳥的越冬樂園。鳥兒在保護小區飛翔、覓食,成為鄱陽湖區一道特别的風景。圖為天鵝等候鳥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濕地中栖息。 新華社記者 萬 象攝

地球之腎沒剩下多少了(保護地球之腎)4

在新疆博斯騰湖海心山段濕地,一群鵝喉羚在覓食。 确·胡熱攝(人民圖片)

江西鄱陽湖濕地裡,2000餘隻白鶴悠然覓食;湖南長沙洋湖國家濕地公園裡,小朋友們在自然的課堂中學習;湖北武漢這座濕地之城裡,“濕地與水”的融媒體直播正在上演……僅占地球表面面積6%的濕地,卻孕育了20%的已知物種。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旨在讨論濕地對維持全球淡水儲量和水質的重要貢獻,突出水和濕地之間“同生命、互相依”的關系。

淡水之母

水是生命之源,由于淡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衡分布,許多國家正在面臨淡水危機,因此21世紀也被稱作“水的世紀”。據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到2050年,全世界将會有超過50億人面臨缺水。

濕地和森林、海洋共同被稱為地球三大生态系統,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等重要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腎”。濕地由水和陸地相互作用形成,水是濕地的核心,濕地是淡水的母親。

濕地對水源涵養具有獨特作用。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強對筆者介紹說:“在内陸,濕地能起到‘海綿作用’:在雨季吸收和存儲過量雨水以減少洪潮災害,在旱季,則釋放存水以降低幹旱災害。”

沒有水,濕地生态系統将不複存在。内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經是世界瀕危物種遺鷗的繁殖地,2000年時,這裡的遺鷗數量曾達1萬餘隻。但在後續幾年裡,由于上遊一些建設工程的影響,濕地水面面積銳減。保護區的水越來越少了,遺鷗也不來築巢了。近幾年,當地政府通過引流黃河水、地下水補充水源,濕地水面面積重新達到8平方千米,各類植物和微生物重新繁殖生長,鳥兒也回到這裡安家築巢,整個濕地生态系統又生機勃勃地運轉起來。2020年,保護區飛來各類候鳥1萬餘隻,遺鷗2000餘隻。

濕地在淨化城市水質,防洪蓄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阿克蘇多浪河國家濕地公園成為了當地的天然“大水槽”,在降水量較少或較多的季節,濕地可以合理調整城市各區域的供水量,避免城市及周邊出現洪澇災害,同時保障阿克蘇市55萬居民生活生産、農業灌溉和工業用水,實現水資源合理調配。

嚴格保護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濕地保護,近十年來,從立法保障、行動實施和宣傳科普等方面大力推動濕地保護,到2018年時,中國濕地面積已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中國将重要濕地納入生态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把“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列為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标之一,把濕地保護率納入中央對地方的綠色發展評價指标體系。國家層面,一系列制度和标準規範相繼出台,濕地保護修複投入增加。“十三五”期間,中央财政投入98.7億元,實施濕地生态效益補償補助、退耕還濕、濕地保護與恢複補助項目2000多個。

目前,對濕地的立法保護正在推進中。2013年,國家林業局出台了《濕地保護管理規定》,成為中國首部為濕地保護制定的國家級法規。202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草案)》正在面向社會征求意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制定濕地保護法填補了我國生态系統保護的立法空白,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濕地生态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供了法治保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按照濕地生态區位、生态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初步建立起以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為主體的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其中,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濕地主任陳克林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全面保護、科學修複、合理利用、持續發展”是中國濕地公園建設的原則,在保護開發中,需要不斷加強濕地生态系統保護與修複,同時大力開展濕地科普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濕地保護意識。

濕地保護可以實現保護和開發雙赢。杭州西溪濕地曾經河道淤塞,面積銳減,水質劣化,生态功能嚴重退化。2003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正式啟動,按照“生态優先、最小幹預、修舊如舊、注重文化、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原則,分區嚴格保護。自2005年開園以來至2020年底,西溪濕地累計經營收入22億元,形成了投入産出的良性循環機制,确保了濕地的可持續發展。

全民參與

濕地保護既要積極有為,也要積極無為。中國科學院空間信息創新研究院副研究員盧善龍認為:“我國目前對濕地的保護大多是工程性保護,在接下來的濕地保護工作中,可以逐漸回歸到自然狀态。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情況的濕地,要做到一地一策,比如,有的濕地受破壞較嚴重,在不實施工程幹預的情況下難以自然恢複,對這樣的濕地要做到适度幹預。對某些已經生态恢複較好的濕地,可以‘積極無為’,使其自然發展,防止濕地過度人工化。”

全民參與是未來濕地生态保護新風向。陳克林認為,未來,公衆參與度将成為濕地公園新指标,通過提升市民對濕地保護的認知,讓老百姓主動參與到濕地公園的建設與管理當中。盧善龍建議,濕地保護應逐步由政府主導轉向社區為主、全民參與的可持續方向發展。為達成這一目标,可采用政府設立保護基金,引導成立社區濕地保護組織和團體,通過申請考核的形式,将資金下放至社區,從而實現政府引導、社團組織、全民參與的新時代保護模式。

濕地今後将要承擔更多的科教功能。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推出公衆生态講堂,讓小朋友們用腳步丈量濕地,将環境保護知識傳遞到更多家庭;江蘇鎮江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舉辦自然筆記大賽,開辦濕地自然課堂,向青少年科普濕地知識……盧善龍建議,在濕地保護新階段,濕地保護區、濕地旅遊承包機構可與高校研究所合作,開展濕地生态系統、濕地珍稀動植物類型與分布、習性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做成保護區或景區的科普素材,供公衆參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