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西遊記》第六十五回,題為“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衆皆遭大厄難”,講得是小雷音寺妖王黃眉大王幻化如來佛祖模樣,将唐僧師徒一并拿下,孫悟空縱有通天之能,也對妖王無可奈何。在這一回中,《西遊記》作者(以下簡稱作者)的确如題目所說,是他假設了一處情景,然後宣講了一番佛教的因果之道。作者虛構的故事中,“小雷音寺”是妖邪假設的,實際上這“妖邪”,“小雷音寺”,還包括唐僧師徒都是作者的假設,其中妖邪手中的法寶原型更是體現了作者的玩世不恭的心境。
寫小說就是這樣,作者會從實際社會生活中積累各種典型的社會事件、神話傳說等,然後應用拼湊、移花接木、無限誇張等藝術手段,用文學筆調創設一片曆史地理環境,讓虛構的各色人物之間發生種種有趣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
回顧我們身邊的好多人對待《西遊記》的态度,一般都要經曆以下過程:從相信到癡迷,再進行理性的認知,最後開始徹底否定。更有甚者,把小說《西遊記》當作“曆史、地理教科書”在研讀,提出一些對《西遊記》的評論:如“滑稽的成人童話”、“天馬行空、胡說八道”等等。也有學者隻看重書中的詩詞,贊不絕口;也有學者心存疑慮,經過長期的思索就是無法理解在古代,南方和北方的各類、不同時令的水果怎會跑到同一張餐桌上?等等。
近乎所有的知識分子,也都認可《西遊記》是在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可是一但有人從《西遊記》中挖掘一點曆史、地理、文化的東西出來,全體一緻認為怎能從虛構的小說中挖出曆史?怎能相信神話小說中所說的故事?等等。豈不知我們多數人還不是從小說《三國演義》中了解了“三國”的曆史?若沒有易中天先生,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把《三國演義》當作曆史教科書看呢!并把虛構的東西當作基本常識。你若不信?在這裡立馬就可以做個測試:1、在赤壁之戰中是誰燒了曹操的戰船?答案:周瑜;2、是誰氣死了周瑜?答案:諸葛亮,三氣周瑜嘛。曆史的真實真是這樣的嗎?曆史證明:真正燒戰船的是曹操本人下的命令;周瑜是在領兵攻打西蜀的途中暴病而亡的,有學者考證很有可能是孫權指使人下了毒,筆者很認可這種說法。
《西遊記》是小說,整本書是虛構的,這沒錯。但作者在虛構這本書的過程中,他并沒有脫離中國古代史,并沒有離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群體的實際生活方式,也沒有忘記中原曆世曆代帝王們的功過是非……
一部成功的小說,其虛構的所有角色人物都應該有生活原型,将好多具體社會人的個性特征聚合在同一角色人物身上,這也是小說家慣用的手段之一。讀者通過對角色人物的了解,能在自己的身邊找到一些和角色人物相似的人物原型,并受到啟發和得到對人生的感悟,這樣的小說就是成功的文學作品。
《西遊記》之所以著名,根本原因也就是作者所構想的宏大場面、所講的充滿正能量的唐僧取經故事能與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廣大讀者發生共鳴!如此扣人心弦的神魔故事,大家盡情地去享受好了,可是也出現了很多學者,都不相信《西遊記》隻僅僅是表述了“唐僧取經故事”那麼簡單明了。也真的是想要挖掘出深埋其間的所謂的“微言大義”。
機緣巧合,筆者偶然發現了《西遊記》中埋藏了不少的中華及西域的曆史地理線索。如果隻關注其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我們看到的,真也就是富有滑稽意味的、極其簡單明白的成人童話。但作者在《西遊記》中傾注的筆墨,着實令人歎為觀止。如果抓住作者給予我們的種種線索,大膽去想、合理去推測,那麼《西遊記》中埋藏的學問足以影響後世不知多少代。
“小雷音寺”這兩回,作者在用幽默的筆調講述唐僧師徒遭難與在天神的幫助下脫難的情境之外,其中也隐藏着作者對佛教系統的一種批判、諷刺的态度。
開始講到:“這回因果,勸人為善,切休作惡。一念生,神明照鑒,任他為作。拙蠢乖能君怎學,兩般還是無心藥。趁生前有道正該修,莫浪泊。認根源,脫本殼。訪長生,須把捉。要時時明見,醍醐斟酌。貫徹三關填黑海,管教善者乘鸾鶴。那其間愍故更慈悲,登極樂。”詞中溫馨地給讀者們一番提示:要為善的同時,更要睿智,認根源,明辨是非,如此管教你也能乘鸾鶴、登極樂!這是作者對讀者們的一種承諾,也是對取經人,類似“唐僧”一樣群體的一種嘲諷;這裡也表現出作者所倡導的一種“務實”的人生觀。“登極樂”也是佛家面對廣大信衆開出的一劑誘餌,但在這一章回中所謂的“乘鸾鶴、登極樂”其含義不再是大衆所理解的來世或未來的幸福,而是道家的一種煉丹方式。俗人也可以理解為男女之間的“及時行樂”活動。白玉蟾真人也有提示:“一得便超三界外,乘鸾跨鶴藹楓宸。”玉蟾曰:大丹妙藥,至靈至神,非世間金石草木,黑鉛水銀,亦非爐釜水火,俱是有形有質可見之物。”這也非、那也非,“至靈至神”的大丹妙藥到底是什麼?真人也不想與俗人一般,不加修飾地把“做神仙”的好處直接說出來。
講故事必須要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之間的活動等,想必《西遊》作者也會把故事地點拉來扯去,讓讀者感到迷茫。若容我推測的話,這兩回章節影射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甘肅省天柱縣、青海省互助縣及西甯市所在地。因為文中潛藏着“天柱”、“西山”、“東山”、“西平”等詞彙。舉例如下:
師徒們也自尋芳踏翠,緩随馬步,正行之間,忽見一座高山,遠望着與天相接。三藏揚鞭指道:“悟空,那座山也不知有多少高,可便似接着青天,透沖碧漢。”行者道:“古詩不雲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但言山之極高,無可與他比并,豈有接天之理!”八戒道:“若不接天,如何把昆侖山号為天柱?”行者道:“你不知,自古天不滿西北。昆侖山在西北乾位上,故有頂天塞空之意,遂名天柱。
據筆者拙見,“昆侖山”是互助縣五十鎮境内的“阿咪多藏”山。“阿咪多藏”是藏語譯音,意思是“祖山”。唐僧有沒有到過今天的互助縣境内是個未知數,但筆者深信《西遊記》作者到過的。這尊“祖山”能從互助縣城所在地、丹麻鎮、五十鎮都能看得見。此山巍峨,直沖雲天,說他是“天柱”一點也不誇張。
根據作者以唐僧師徒眼前的景物描寫,也很符合古人從河西走廊進入青海湟水盆地的地理實際:
那呆子趕着沙僧厮耍厮鬥,老師父馬快如飛,須臾,到那山崖之邊。一步步往上行來,隻見那山:林中風飒飒,澗底水潺潺。鴉雀飛不過,神仙也道難。千崖萬壑,億曲百灣。塵埃滾滾無人到,怪石森森不厭看。有處有雲如水滉,是方是樹鳥聲繁。鹿銜芝去,猿摘桃還。狐貉往來崖上跳,麖獐出入嶺頭頑。忽聞虎嘯驚人膽,斑豹蒼狼把路攔。唐三藏一見心驚,孫行者神通廣大,你看他一條金箍棒,哮吼一聲,吓過了狼蟲虎豹,剖開路,引師父直上高山。行過嶺頭,下西平處,忽見祥光藹藹,彩霧紛紛,有一所樓台殿閣,隐隐的鐘磬悠揚。
從甘肅省天柱縣翻越大阪山就可以進入互助縣境内,其中森林茂密,高山阻路,“行過嶺頭,下西平處”,“西平”一詞便指西甯城所在地。唐僧師徒與妖邪遭遇之後,“這行者縱筋鬥雲,起在空中,見那怪回兵閉門,方才按下祥光,立于西山坡上”……。“卻說行者跳在九霄,全了性命,見妖兵回轉,不張旗号,已知衆等遭擒。他卻按下祥光,落在那東山頂上”。孫悟空飛來飛去,先後落腳到“東山坡”、“西山頂”,“西山”與“東山”今天是隸屬互助縣行政區的兩個鄉鎮的名稱,該名稱是按兩個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完全可以是古代地名。
于是唐僧師徒來到“小雷音寺”。《西遊記》作者筆下,這座寺院是妖邪所假設的,我們品讀《西遊記》可不能讓作者牽着鼻子走。作者的視角中,類似“小雷音寺”一樣的禅院在明朝時期在湟水流域真有不少個,每座寺院擺在那裡,唐僧縱有十萬個對佛的誠心,他可以一步一磕頭地進入每個寺院進行參拜,但寺内有無真佛?這便是作者想要闡述的金丹妙訣!現實中,身披佛衣的佛子們有幾個是金身佛陀的化身?倒是孫悟空這位“碧眼猢兒識假真,禅機見象拜金身。黃婆盲目同參禮,木母癡心共話論。邪怪生強欺本性,魔頭懷惡詐天人。誠為道小魔頭大,錯入旁門枉費身。”文中贊揚“碧眼猢兒”的英明,實際上這座寺院、妖邪、唐僧師徒,這所有的故事元素統統是《西遊記》作者所假設的。我們作為讀者,該贊揚的并不是孫悟空的能明察秋毫的眼功,而應該是《西遊記》作者本人的、能夠參透人間萬象的眼界和他的靈魂所處的至高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